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新生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与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传播相融合,已经成为“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让文物展现“活”起来

  文物的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物的影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从而更加方便地对文物进行研究和保护。数字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和3D重建,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8月24日,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文博发展论坛举办。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拍摄了90万件文物基础影像、高清扫描2.3万件书画、高精度3D文物1500件等基础上,推出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专题纪录片等数字化产品。“数字故宫”让大众融入传统文化展开互动,通过游戏、动漫、音乐、工具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介绍,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敦煌上线了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展文物数字化数据加工和智能分析算法系统化研究。文物数字化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实现文物等比例复原,突破不可移动文物属性的限制,支撑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数字化沉浸交互、体验。

  在四川,成都博物馆以数字化扫描技术为基础,应用投影机融合技术构建博物馆沉浸式空间,用于展示博物馆的文物信息,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及历史体验。数字化让成都博物馆参观游览兼具了传播文化、艺术观赏、历史溯源、教育研学等方面的价值,成为数字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成博5G+智慧文创馆是数字创新推广发展的重要载体,融合VR、AR、AI等先进技术,以5G网络覆盖全馆,5G+VR全景直播支持在线博物馆漫游、5G+AR 帮助文物修复、5G+AI个性化定制文物讲解、5G+感知提高安防水平等,为博物馆数字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让古老文物在5G时代融合前沿技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数字化让文物保护更高效

  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通过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数字化存储和数字化展示,从而更加方便地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化监管,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监测和管理,从而更加高效地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

  在今年7月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让文物活起来”主题研讨会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乔云飞认为,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首先要对藏品进行管理,以藏品管理为中心,以业务支撑流程为主线,通过将实体藏品数字化和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实现藏品征集、藏品入馆、藏品编目、出入库、展览、保护修复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和藏品数字化保存;与馆内现有管理业务深度结合,全过程数据有效汇集,实现博物馆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资源共享,满足藏品保护、科研、展览、教育、传播等工作需求,全面提高博物馆工作效率。

  在文物数字保护方面,三星堆博物馆从2016年起已先后实施三期文物数字保护项目,完成绝大部分文物的高精度采集,并建立三星堆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对文物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三星堆已根据业务建设多个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包括票务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文物检测系统等,基本满足数字化基础功能。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方式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严苛,亟需得到相应保护。面对文化遗产在展示利用和保护传承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数字技术提供了解决思路。

  工业CT、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以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数字技术让文化传播更生动

  数字技术让文物的信息和数据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和分享。通过数字技术,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虚拟展示。数字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化教育,通过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推出“历史教室云课程”“特约讲解主题课程”等系列精品研学活动,推出面向全龄段、统一化的大型研学项目,开辟市场化专属定制研学项目,与中小学校、艺术机构合作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开启联合教研、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的博物馆研学新模式。

  河南博物院构建了“传统媒体坚守阵地、新媒体强势引进”的传播理念,小到文物专属桌面屏保,大到专题栏目引发热议,全方位唤醒、激活、弘扬文物价值。

  在三星堆博物馆,为更进一步利用数字化传播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三星堆主动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从移动平台“云直播”,逐渐扩展为更多样化的文物数字资源的二创展示,从严肃的文物中具象出更加鲜活的形象,真正让文物“开口说话”。目前MR导览项目《古蜀幻地》,通过佩戴MR眼镜,让游客打破博物馆的时空界限,近距离体验古蜀文化的奇幻场景。“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则是采用12K数字技术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央视频推出的《12K微距看国宝》为素材,清晰再现了古蜀文明神秘面纱之后的绝美面容。

作者:贺雷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建设智慧博物馆,未来有什么意义?|智慧博物馆|博物馆
2021博物馆分类排行
数字
想去三星堆考古?这条来自百度的时光通道等你穿越
大数据时代的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