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连读||第五十六章 天下玄同,天道无亲

《道德经》第56章 天下玄同,天道无亲

【经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yuè),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⑥。故为天下贵。

【考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与“多言数穷”(5章)“希言,自然”(23章)同义。“言”,指发令和施为。②兑:感官。详见52章。③锐:锐气,锐意,锐志。④纷:内心的纷扰。⑤玄同:大同,玄妙齐同,统一于“道”。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考译】明于道者不轻易发号施令,轻易发号施令那是不明于道。

堵塞情欲的感官,关闭贪念的心门,消磨“有为”的锐意,排解内心纷挠,与光和合,与尘混一,与世界融溶,这叫做世界大同的“道”之境地。

“玄同”的境界“无为”“无我”,没有亲疏,不计利害,无论贵贱,对世界万物一视同仁。所以为天下人所尊崇。

【导读】老子尚“和”,继42章“冲气以为和”、55章 “知和曰常”,本章更是提出“玄同” 的概念,“玄同”即和同、融溶。“冲气以为和”说明世界为什么“和”, “和曰常”说明“和”是世界之规律、万物之常态,而“玄同”则更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主要说明如何做到与世界“和”。同时,老子的“玄同”理念还是继第5章老子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平等理念后,再次阐述自己的平等观。

【辨读】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直译便是:知“道”的不言语,言语的不知“道”。很多人把这句翻译为“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这样的话,其中所蕴含的“无为”的理念就淡了。统览全篇,本章主要是劝勉统治者奉行“平等”的施政理念,故本句译为:明于道者不轻易发号施令,轻易发号施令那是不明于道。王弼解曰“知者不言,因自然也。言者不知,造事端也。”老子早在前几章就提醒为道者“多言数穷”(5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希言,自然”(23章)。可见,此处之“言”不是指普通人说话,而是统治者发令、施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本句还可以理解为“圣者不言,言者不圣”。

那么,圣人是什么样子呢?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闭其门”关闭全身情欲的门户,修炼自己的内心。详见第52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挫其锐,解其纷”,即“清静无为”。“挫其锐”是消磨“有为”的锐志,这是“无为”;“解其纷”是排解内心的纷扰,这是“清静”(参第4章)。

和其光,同其尘,和合世界之光,融溶天地微尘,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忘我”“无我”之境界(参第4章)。

是谓玄同,做到以上就叫做“玄同”,即天地一、人物一、物我一、人我一,天地人物我五位一体。这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

同第52章一样,“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强调的不是改变别人,“其”也非指百姓,故本句没有愚民的意思。有人把“其”理解为百姓,并据此批评老子愚民。其实,老子认为世界本是玄同,他强调行道者修炼自己归于世界玄同,而不是改变百姓、改变世界使之玄同。改变百姓是有为,与老子一贯主张的“无为”理念不符。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亲疏是人的第一关切,其次利害关切,再次尊卑贵贱关切,此三者都是“欲”的范畴,都是道德修养的障碍。“玄同”的境界下,天地一、人物一、物我一、人我一,哪还有什么亲疏之别、利害之辨、贵贱之分?突破这些世俗关切,冲破欲望的心理障碍,世界在我眼里就没有差别、没有等分、没有尊卑,就是“一”,就是“齐”,就是“同”。因此,“玄同”就是世界大同的理想境地,有了此种境界、此种胸怀,怎不为“天下贵”?

综上,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融溶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做到“无为”“无我”,以博大的胸襟和平等的理念去对待世间一切。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玄同”是老子在本章的核心理念,“玄同”即大同,是宇宙万物的和谐画面,它是“道”的境界,也是老子的社会理想,“万物玄同,相忘于道。”(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当然,“玄同”不仅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境界,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哲学。

【今鉴】厚德载物,天下玄同

本章老子再次向我们描述了圣人的厚德,包括“不言”和“玄同”,圣人“不言”老子在前边各章多有论及,本章老子重点描述了圣人“玄同”的表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即平等地对待万事万物,包括对人、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对人,“玄同”就是一种人人平等观念,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物,“玄同”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除了道家,先秦时期,儒家也早有一个普遍富裕的“大同社会”理想蓝图。《礼记·礼运·大同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里,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人主政。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氛围。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还使老年人都能终其天年,中年人都能为社会效力,幼童都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正经营生,女子有好的归宿,人们都愿意为公共事务竭尽全力,不谋私利,不会发生匪患和盗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

大同社会里,在政治方面,拥有“天下为公”的社会管理制度;在物质生活方面,拥有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人们诚实守信、和谐相处,具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人各得其所,得到全面发展。

“厚德载物”,老子心中的圣人虚怀若谷、圆融包容,既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故为天下贵”。这种圣人人格放大为社会人格社会就和谐太平,放大为国际人格天下就止战息争。

老子及诸子各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不少的契合点,也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和谐中国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今天,国内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国际上我们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玄同”理念的重要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56-58章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它是重要经典之一,版本繁多,到底哪个才是老子原版?(十八)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2
天道无亲唯正道——老子智慧【1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