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章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明太祖注:草庐(指元代学者吴澄)已注尽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贤之国病多,贵难得之物,民患盗矣。夫多病者,比国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贤,人诈,贤可习矣。既能仿之,若他日亲近,则淳良之臣非祸则去之。故老子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概使民不知贤贵,不知货财之难得,天下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社会规律。所以,帝王如果崇尚贤能,人们就会以诈伪手段仿效或练习出贤能的样子,来投帝王之所好。这样的“贤”,是假“贤”,帝王若不能识别而亲近之,其恶劣后果就是使离淳良之臣离去。这当然是明太祖之类的皇帝所不欢迎的,老子揭明的这个道理,对皇帝们来说,真是一副清凉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不尚贤,又如何发现真正的贤材呢?帝王们最大的心病是天下的争盗之乱,他们希望天下安定,统治稳固,这当然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因为太平日子总比战乱好。但问题是,让人民不见可欲的事物,他们就能不争不盗了吗?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明太祖注:是以圣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国壮,他生事焉。是为实腹弱志强骨也。“使民无知无欲”,即前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致民不见而不贪是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明太祖注:既知国之不尚,虽知可慕亦不敢为是也。诸事先有勤劳,而合理尽为之矣。既已措安,乃无为矣。

相对而言,明太祖总是更注重实际的,他所说的“圣人”,当然也是指如他之流的皇帝,但他能对帝王提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就比单纯要求民众无知无欲的好。其次,他还懂得“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这也不是什么使民无知无欲。再者,在民富国壮的情况下,他还知道不要“他生事焉”。如上三条,无不体现明太祖注重实际的精神。而不尚贤和不贵难得之货,都是不“他生事焉”的具体表现,这就是明太祖所理解的“措安”之后的“无为”之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山文档
《老子》第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63章说:为无为事無事味無味。
圣人之治:《老子》释义(三章)
道德经圣解(九十七)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