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译注集注-观

卦二十巽上坤下

【原文】《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今注】观:卦名。有瞻仰、观察、考察的意思。盥guan,古代祭典祭前洗手谓之盥。荐:奉献酒食以祭。孚,诚信。颙yong若,崇敬仰慕之貌。

【今译】观,祭祀前洗手自洁,而不必奉献酒食以祭。心存诚信而崇敬之貌可仰。

《观卦》象征瞻仰:瞻仰了祭祀开头盛大的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去看后面的献飨之礼了,因为这时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

【周易正义】

20坤下巽上。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注]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者,莫盛於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尽夫观盛,则“下观而化”矣。故观至盥则“有孚颙若”也。

[疏]“观盥而”至“颙若”。正义曰:“观”者,王者道德之美而可观也,故谓之观。“观盥而不荐”者,可观之事,莫过宗庙之祭盥,其礼盛也。荐者,谓既灌之后,陈荐笾豆之事,故云“观盥而不荐”也。“有孚颙若”者,孚,信也。但下观此盛礼,莫不皆化,悉有孚信而颙然,故云“有孚颙若”。注“王道之可观”至“有孚颙若也”。正义曰:“尽夫观盛则下观而化”者,“观盛”谓观盥礼盛则休而止,是观其大,不观其细,此是下之效上,因“观”而皆化之矣。故“观至盥则有孚颙若”者,颙是严正之貌,“若”为语辞,言“下观而化”,皆孚信容貌俨然也。

【集解】郑玄曰:坤为地,为众。巽为木,为风。九五,天子之爻。互体有艮。艮为鬼门,又为宫阙。地上有木。而为鬼门宫阙者,天子宗庙之象也。

王弼曰: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者,莫盛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荐”也。

马融曰: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时,及神降荐牲,其礼简略,不足允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王道可观,在于祭祀。祭祀之盛,莫过初盥降神。故孔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言及荐简略,则不足观也。以下观上,见其至盛之礼,万民信敬,故云“有孚颙若”。孚,信。颙,敬也。

案:鬼神害盈,祸淫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诚感神。信则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观盥而不观荐”,飨其诚信者也。斯即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是其义也。

【朱熹注】坤下,巽上。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大观」、「以观」之「观」,《大象》「观」字,并同。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阴仰之,又内顺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为观。盥,将祭而洁手也。荐,奉酒食以祭也。颙然,尊敬之貌。言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其孚信在中,而颙然可仰。戒占者当如是也。或曰:「有孚颙若」,谓在下之人,信而仰之也。此卦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之卦,而名卦系辞,更取他义,亦扶阳抑阴之意。

【原文】《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今注】此释《观》卦卦名卦辞之义。大观在上:《观》二阳在上,为下四阴所观。阳为大,阴为小,故曰“大观在上”。顺而巽:《观》卦下坤上巽,坤为顺,故曰顺而巽。中正:九五居中而得正。化,即“德博而化”之化。神道设教:古代帝王效法天道变化至神而建庙堂,供奉鬼神,举行祭祀,让人们敬畏服从,以此达到教育感化民众的目的。

【今译】《彖传》说:阳大在上为四阴所观,顺从而逊让。九五又以中居正而观天下,故为观。“祭前洗手,而不必奉献祭品以祭神,心存诚信而崇敬之貌可仰”,在下而观示其上得以感化下阴观示上阳而感化。观示天之神道,而四时更替不出差错。圣人用神道来设立教化,天下万民皆顺服。

【周易正义】《彖》曰:大观在上,

[注]下贱而上贵也。

[疏]正义曰:谓大为在下,所观唯在於上,由在上既贵,故在下大观。今大观在於上。

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统说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神则无形者也。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疏]“顺而巽”至“天下服矣”。正义曰:顺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观於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者,释“有孚颙若”之义,本由在下,观效在上而变化,故“有孚颙若”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者,此盛名观卦之美,言“观盥”与天之神道相合,观此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有差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岂见天之所为,不知从何而来邪?盖四时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於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

【子夏注】观上观下也。下顺上巽,观上之风从而化之。上巽下坤,观下之情而设敎也。刚德上行,为天下之大。观得其中正大顺,而巽以从之也。古者,先王之治天下,为风之首者,非他也。礼之谓欤敬,其礼之本,欤宗庙,其敬之大。欤盥,其祭之首。欤取,诸洁敬者也。礼也者,物得其履,而不谬也。措之天下无所不行,本于其敬也。敬发乎情者也。尽则诚信,诚积中而容作于外,施于人而人顺也。敬之尽者,莫大于孝,莫大于尊,亲爱之。故贵之。贵之故尊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天下无不敬其亲者,此不令而民化上矣。宗庙之始者,盥也。得其始,尽其敬,诚其孝,然后能事宗庙鬼神也。其先祭也,散斋三日,以定志。致斋三日,以一虑。其将祭也,恫恫乎,恐惧如将见之。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思之深也。其敬斋也,先祭而告,恸哭反矣。况至于盥乎。盥者,祭之道可观其首敬也。荐者,养之道,故尽其敬,竭其情,则能备物矣。所以假外物而成孝子之心也,非礼之本也,故不在于荐矣,观其诚信颙若而已。民知其敬上也,圣人申其情,行其事,而成敎于天下。虽天子必有尊也。则神道报其情也。此先王设敎之端,而天下大服也。

【集解】《彖》曰:大观在上,蜀才曰:此本乾卦。案:柔小浸长,刚大在上,其德可观,故曰“大观在上”也。

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虞翻曰:谓阳息临二,直方大。临者,大也。在观上,故称“大观”。顺,坤也。中正谓五。五以天神道观示天下,咸服其化,宾于王庭。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虞翻曰:观,反临也。以五阳观示坤民,故称“观”。盥,沃盥。荐,羞牲也。孚,信,谓五。颙颙,君德,有威容貌。若,顺也。坎为水,坤为器,艮手临坤,坎水沃之,盥之象也。故“观盥而不荐”。孔子曰:谛自既灌,吾不欲观之矣。巽为进退,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则下观其德而顺其化。上之三,五在坎中,故“有孚颙若,下观而化”。《诗》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君德之义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虞翻曰:忒,差也。神道谓五。临,震兑为春秋,三上易位,坎冬离夏,日月象正。故“四时不忒”。

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虞翻曰:圣人谓乾,退藏于密,而齐于巽,以神明其德教,故“圣人设教”,坤民顺从,而天下服矣。

【朱熹注】《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释卦辞。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极言观之道也。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原文】《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今注】此释《观》卦卦爻之象。风行地上:《观》下坤上巽,巽为风在上,坤为地在下,故“风行地上”。省方:巡狩省察四方之事。

【今译】《象传》说:风行在地上,《观》卦之象。先王效此巡狩省察四方,观示民情以设立政教。

《观卦》的卦象是,下坤地上巽风,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表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视察四方,留心民风民俗,用教育来感化民众。

【周易正义】《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疏]正义曰:“风行地上”者,风主号令行于地上,犹如先王设教在於民上,故云“风行地上观”也。“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於教,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云“先王”也。

【子夏注】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敎,草木从上之风而偃也。故先王察其方,所观其俗性。不易其素履。则民自行其道也。

【集解】《九家易》曰:先王谓五。应天顺民,受命之王也。风行地上,草木必偃,枯槁朽腐,独不从风,谓应外之爻。天地气绝,阴阳所去,象不化之民,五刑所加,故以省察四方,观视民俗,而设其教也。言先王德化,光被四表,有不宾之民,不从法令,以五刑加之,以齐德教也。

【朱熹注】《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省方以观民,设教以为观。

【原文】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今注】童观:像儿童一样观看。小人道:阴为小人。初六以阴居下而失位。观视不明,故曰“小人道”。

【今译】初六:幼稚地观察问题,小人无灾,而君子则难以成事。

像幼稚的儿童一样观察景物,这对无知的庶民来说,不会有害处,但对担任教化重任的君子来说,就未免有所憾惜。

《象传》说:“初六孩童般幼稚地观看”,乃“小人”之道。

《观卦》的第一位初六,“像幼稚的儿童一样观察景物”,这是浅薄的小人之道。

【周易正义】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注]处於观时,而最远朝美,体於阴柔,不能自进,无所鉴见,故曰“童观”。巽顺而巳,无所能为,小人之道也,故曰“小人无咎”。君子处大观之时而为“童观”,不亦鄙乎?

[疏]正义曰:“童观”者,处於观时而最远朝廷之美观,是柔弱不能自进,无所鉴见,唯如童稚之子而观之。为“小人无咎君子吝”者,为此观看,趣在顺从而巳,无所能为,於小人行之,才得无咎,若君子行之,则鄙吝也。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子夏注】柔而无位,逺于大观,童蒙而无所观,小人之道也。

【集解】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虞翻曰:艮为童。阴,小人。阳,君子。初位贱,以小人承君子,故“无咎”。阳伏阴下,故“君子吝”矣。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王弼曰:失位处下,最远朝美,无所鉴见,故曰“童观”。处大观之时,而童观趣顺而已。小人为之,无可咎责。君子为之,鄙吝之道。

【朱熹注】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卦以观示为义,据九五为主也,爻以观瞻为义,皆观乎九五也。初六,阴柔在下,不能远见,童观之象。小人之道,君子之羞也。故其占在小人则无咎,君子得之,则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原文】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今注】窥,从门缝中向外偷看。亦可丑:六二之阴虽然得位居中,上应九五,窥视朝美,但不能大观故称亦可为丑辱。

【今译】六二:从门缝中窥视,宜女子守正。

由门缝中偷观景物,有利于妇女保持节操,坚持正道。

《象传》说:“由门缝偷看,女子守正”,亦可为丑辱。

“由门缝中偷观景物,对于妇女来说有利于坚持正道,固守贞操”,但对男子汉来说,这样的行为就丢丑了。

【周易正义】六二:闚观,利女贞。

[注]处在於内,无所鉴见。体性柔弱,从顺而巳。犹有应焉,不为全蒙,所见者狭,故曰“闚观”。居观得位,柔顺寡见,故曰“利女贞”,妇人之道也。处“大观”之时,居中得位,不能大观广鉴,闚观而巳,诚“可丑”也。

[疏]“象曰”至“利女贞”。正义曰:“闚观利女贞”者,既是阴爻,又处在卦内,性又柔弱,唯闚窃而观。如此之事,唯利女之所贞,非丈夫所为之事也。注“处在於内”至“诚可丑也”。正义曰:“犹有应焉,不为全蒙”者,六二以柔弱在内,犹有九五刚阳与之为应,则为有闚窃,不为全蒙。童蒙如初六也,故能闚而外观。此童“观”、闚“观”,皆读为去声也。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子夏注】当大观之时,不能逺于所观,而顾觊觎为正,施于女子,守正则可矣。君子之丑也。

【集解】六二:窥观,利女贞。虞翻曰:临兑为女。窃观称窥兑女反成巽。巽四五得正,故“利女贞”。艮为宫室,坤为阖户,小人而应五。故“窥观女贞利”,不淫视也。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侯果曰:得位居中,上应于五。窥观朝美,不能大观。处大观之时,而为窥观。女正则利,君子则丑也。案:六二离爻,离为目,又为中女。外互体艮,艮为门。阙女目近门,窥观之象也。

【朱熹注】六二,窥观,利女贞。阴柔居内而观乎外,窥观之象,女子之正也。故其占如此。丈夫得之,则非所利矣。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在丈夫则为丑也。

【原文】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今注】观我生,进退:由“观我生,观民也”,可知古人以“生”指庶民,此指国君观察自己的庶民。未失道:六三虽处上下体之间,进退不定,但上可以观示九五,故未失观道。

【今译】六三:观察审视自己的庶民以定其施政的进退。

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决定进退。

《象传》说:“观察自己庶民以定进退政策”,未失观道。

“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决定进退”,这样做是不失原则的。

【周易正义】六三:观我生进退。

[注]居下体之极,处二卦之际,近不比尊,远不“童观”,观风者也。居此时也,可以“观我生进退”也。

[疏]“象曰”至“进退”。正义曰:“观我生进退”者,“我生”,我身所动出。三居下体之极,是有可进之时;又居上体之下,复是可退之地。远则不为童观,近则未为观国,居在进退之处,可以自观我之动出也。故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几,未失其道,故曰“观我生进退”也。道得名“生”者,道是开通生利万物。故《系辞》云“生生之谓易”,是道为“生”也。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处进退之时,以观进退之几,“未失道”也。

【子夏注】大观在乎中正已,处下体之,上风化之,出而及于民,进其道也。柔以奉之,退而谦也。故观我生之,风化进不凌上,退不废职,或从正事,可谓不失其道矣。

【集解】六三:观我生,进退。虞翻曰:坤为我,临震为生。生,谓坤生民也;巽为进退,故“观我生进退”。临震进之五,得正居中,故《象》曰“未失道”。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荀爽曰:我,谓五也。生者,教化生也。三欲进观于五,四既在前,而三故退,未失道也。

【朱熹注】六三,观我生,进退。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可进可退,故不观九五,而独观己所行之通塞以为进退。占者宜自审也。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今注】宾,即仕。古代德行之仕,前往朝廷,天子以宾客之礼相待。国之光,即一国风俗民情。尚宾:六四之臣得正位,上顺从九五之君,适合用宾礼事奉君王。尚,上,此指九五,

【今译】六四:观察一国风俗民情,宜用宾主之礼朝见国王。

瞻仰一个国家的文治武功,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和辅佐。

观察国家政绩大小,以选择可以朝觐的君王。

《象传》说:“观察一国风俗民情”,适合于用“宾”礼奉上。

“观国之光”,说明此国崇尚贤士。

【周易正义】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注]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疏]正义曰:最近至尊,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者,居在亲近而得其位,明习国之礼仪,故曰利用宾于王庭也。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疏]正义曰:释“观国之光”义。以居近至尊之道,志意慕尚为王宾也。

【子夏注】履极臣位,顺而承上,为上之巽,国之光也。焕乎可观,利于用也。为王者之上宾。

【集解】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虞翻曰:坤为国。临阳至二,天下文明。反上成观,进显天位,故“观国之光”。王谓五阳。阳尊宾坤。坤为用、为臣,四在王庭,宾事于五。故“利用宾于王”矣。《诗》曰:莫敢不来宾,莫敢不来王。是其义也。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崔觐曰:得位比尊,承于王者。职在搜扬国俊,宾荐王庭,故以进贤为尚宾也。

【朱熹注】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六四,最近于五,故有此象。其占为利于朝观仕进也。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今注】观民:是释“观我生”。九五阳刚中正居尊位,以观示下四阴,下四阴为民,故曰“观民”。

【今译】九五:观察自己的庶民,君子无灾。

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

体察亲族的意向,君子从政就不会有困难。

《象传》说:“观察自己的庶民”,观示民众。

“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审察自己的言行,弄清自己的德行”,便可知万民的德行。

【周易正义】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注]居於尊位,为观之主,宣弘大化,光于四表,观之极者也。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观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疏]正义曰:九五居尊,为观之主。四海之内,由我而观,而教化善,则天下有君子之风;教化不善,则天下著小人之俗,故则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风著,则无咎也。故曰:“观我生,君子无咎”也。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疏]正义曰:谓观民以观我,故观我即观民也。

【子夏注】为观之尊,天下风化之首也。我之生化,备于民矣。观其民有君子之风,乃天下无所归,咎也。

【集解】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虞翻曰:我,身也,谓我生。生,谓生民。震生象。反坤,为死丧。嫌非生民,故不言民。阳为君子,在临二,失位之五,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矣。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王弼曰:观我生,自观其道也。为众观之主,当宣文化,光于四表,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君子风着,已乃无咎。欲察已道,当观民也。

虞翻曰:坤为民,谓三也。坤体成,故观民也。

【朱熹注】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阴,仰而观之,君子之象也。故戒居此位、得此占者,当观己所行,必其阳刚中正亦如是焉,则得无咎也。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此夫子以义言之,明人君观己所行,不但一身之得失,又当观民德之善否,以自省察也。

【原文】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今注】志未平:上九以阳居卦之极,且失位。故其志未能平和。

【今译】上九:观察他国庶民,君子无灾。

君子时刻瞻仰君主的德行和作为,并按照君主的德行和作为行事,这样才不会有祸患。

《象传》说:“观察它国民众”,其志未能平和。

“君子时刻瞻仰君主的德行和作为”,因为君子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未安,其志难平。

【周易正义】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注]“观我生”,自观其道也。“观其生”,为民所观者也。不在於位,最处上极,高尚其志,为天下所观者也。处天下所观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德见,乃得“无咎”。“生”,犹动出也。

[疏]“上九”至“无咎”。正义曰:“观其生”者,最处上极,高尚其志,生亦道也。为天下观其巳之道,故云“观其生”也。“君子无咎”者,既居天下可观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谨慎,乃得“无咎”也。注“观我生”至“动出也”。正义曰:“生犹劝出”者,或动、或出,是生长之义。故云“生犹动出”。六三、九五皆云“观我生”,上九云“观其生”,此等云“生”皆为“动出”,故於卦末,《注》总明之也。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注]将处异地,为众所观,不为平易,和光流通,“志未平”也。

[疏]正义曰:释“观其生”之义。以特处异地,为无所观,不为平易。和光流通,志未与世俗均平。世无危惧之忧,我有符同之虑,故曰“志未平”也。

【子夏注】过居无民之位,乘五之上,忧悔之地,志不得平也。亦在王敎而已自观,有君子之风,乃无咎也。

【集解】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虞翻曰:应在三,三体临震,故“观其生”。君子谓三,之三得正,故“无咎”矣。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王弼曰:观其生,为人所观也。最处上,极天下所观者也。处天下所观之地,其志未为平易,不可不慎。故君子德见,乃得无咎。生,犹动出也。虞翻曰:坎为志,为平,上来之三,故“志未平”矣。

【朱熹注】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上九,阳刚居尊位之上,虽不当事任,而亦为下所观,故其戒辞略与五同。但以「我」为「其」小,有主宾之异耳。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志未平,言虽不得位,未可忘戒惧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地观卦详解
观卦第二十
周易的智慧 | 风地观卦的人生启示
《周易》之“观卦”
《观》
经部东坡易传[宋]苏轼观卦(第二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