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 而是花大功夫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在许多古代剧里,经常会出现罪臣及其家眷被流放的桥段。有人会质疑道:既然罪大恶极为何不秋后问斩,还要派衙役押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难不成完成这段艰难的旅程,就可以洗清罪过,回到家乡安然度日了吗?

其实,流放这项刑罚残酷程度仅次于死刑,但比死刑有更深远的意义

古代中国是繁荣的农业文明国家,大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人们强调家族主义,向往子孙满堂、四世同堂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遭受流放者背井离乡、难享人伦之乐,实为人生之不幸。

中国国土广阔,而历代君王对流放之地的选择也是煞费苦心,西北绝域、西南烟瘴、东北苦寒以及一些荒芜的海岛都前后成为过流放地。流放者跋涉千里,走到荒无人烟之地,永世不得离开,简直生不如死。

被流放的一路,是由官兵押送,长路漫漫的苦差事,官兵心里也不痛快,对犯人必然是连打带骂。要想少受点罪,就得贿赂官兵,可是一般被流放的犯人都被抄家了,哪还有钱打点啊,所以皮肉之苦是免不了的。

就算活着到了流放地,也要给戍边的战士为奴为婢,每天干着苦力,吃糠咽菜,还少不了棍棒伺候。若是女眷被流放,势必沦为押送官兵和戍边战士的泄欲工具,生下孩子一样为奴为婢,所以许多犯人在流放之前索性自杀了。

古代朝廷大费周章将犯人押解到荒芜之地不仅是为了惩罚,还有补充兵源、建设边疆的用意。

古代士兵都不愿意去边远地区戍边,那么将犯人发配到此,命其世世代代守候在这里,成为一方戍边之兵,解决朝廷后顾之忧岂不是妙哉!

更妙的是,流放之地选在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犯人流放至此,建屋修路、开垦荒田、繁衍生息,那这不毛之地就变成了良田千亩。利用犯人做拓荒者,所得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流放的成本。

此外,将重罪之人免于一死,发配边疆,可以彰显君主的仁德。

“流放”一词,虽然不致死,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好像没那么严重。但是,其实在古代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甚至,有人宁愿死也不愿意遭受流放之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流放是一种什么罪。


流放是死刑之外,体现统治者“仁政”的一种刑罚,我国三大流放地分别是西北边疆、岭南地区、东北宁古塔。一个比一个荒凉,且路途遥远。流放可不是旅行,流放者需要步行,被押送往目的地,其间需要忍受劳累和饥寒交迫,单是这段路程就十分痛苦。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上生气时常说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就是不但要流放到寸草不生的宁古塔一带,还要给边关战士当奴隶。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所以,一般人听到这句话后,宁可杀了妻女之后自杀,也不愿被流放。因为流放之后,生不如死,倒不如来个痛快的。


所以,流放是一种特别残忍的刑罚,不但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接受精神上的折磨,更要承受相思之苦。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被流放的人,一般难以再回故土,与亲人团聚,有的会在流放地当奴隶,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则会被充军,经常当炮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从此便如行尸走肉一般,苟活人间。

屈原在《离骚》里有这么一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意思是当年尧舜争斗,但他们遵循天道而有路可循。其实这里就剧透了一个历史,当年尧舜争斗胜利一方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对方认输之后就施行一分为二向不同方向发配。被发配者因为承认失败,也遵循约定向指定方向远走。这就是流放制度的原型。在《史记》就记录惩罚四凶,将他们流放到指定地点。其实这是尧舜相互流放被集中在一起说了。



古代流放制度就是帝尧发明的,是他首先对对手进行了流放,所以帝尧和其弟弟分别叫放勋和放齐。而制五刑的皋陶就代表帝尧,也是刑天,同时也是饕餮。在传统上存在流放制度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欧洲。源头都是源自帝尧。牛图腾和风氏,就是流放一词的来源。

上古流放是针对族群,就是让你滚出核心区域。后来流放是针对具体的犯人,所以有惩罚和遵循传统之意。犯人一词也是与放有关,就是说一开始惩罚失败族群是把人放了,自己滚。这个制度是有一些人道操作在里面的。毕竟尧舜两个体系都是兄弟族群。后来的流放除了遵循古制以外还有现实需要,一些边远地区和边关需要补充人口。所以流放基本都是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就出现不同朝代流放地点的差异,清代的苦寒之地宁古塔,很多朝代的岭南地区。水浒里的沧州等等。



现在的中国没有俄罗斯那种西伯利亚地区,否则流放制度还是可以施行的,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既有惩罚又遵循天道。你觉得呢?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



1、边疆地区,人烟稀少,很难抵御外敌来犯

  在古代偏远的边疆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单单是依靠驻扎军队来抵御外敌,是很难抵御外敌入侵的。另外,朝廷将大量的军事物资运送到这里,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将那些犯人流放的这些地方,平时既能开展农业生产,战时又能帮助军队保家卫国。

2、惩罚犯人

  因为边疆偏远地区的人烟罕至,瘴气非常重,一般人到了这里,基本上是很难活下来的,所以平常的百姓都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因此,朝廷将这些犯人流放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去,让他们在那里自生自灭。如果活下来,还能帮助开发边疆地区。在清朝的时候,朝廷为了惩治罪犯,一般会将他们流放到宁古塔,让他们给披甲人为奴。


4、开发边疆地区

因为国家层面的需要,朝廷需要迁移大量人口到边疆地区,进行生产发展,但是由于迁移平常百姓的成本太高了,需要给予很高的奖励才会有人愿意去、,但是犯人则不同了。这些流放犯只需要将他们送去那里,并且给予一点资助,他们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了。比如:在秦汉时期,在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岭南地区,就是朝廷只要流放犯人的地方,因为那时这些地方人烟稀少,但是今天的广东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很简单,因为古代根本没有“坐牢”的概念。

古代刑罚体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历朝历代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刑罚,但是从商代的墨(刺配)、劓(割鼻子)、刖(断足)、宫(男去势、女幽闭)、大辟(死刑),到隋唐时的笞(打竹条)、杖(打大板)、徒(服苦役)、流(发配)、死(死刑),所有的刑罚里面都没有“关监狱”这一选择。

原因很简单,古代生产力低下,把犯人关进监狱养起来,从经济上来说是极其不划算的行为。况且古代根本没有人权的概念,一个人既然犯了罪,就是恶人,是要防范乃至打压的,怎么可能还好吃好喝供着你?因此,对于轻刑犯,一般是打一顿;罪行重一些的,就打发去周边服苦役(修水坝、筑城墙什么的);罪行再重的,正好打发去边关苦寒之地服苦役,既能起到惩罚行为,又省了钱(组织民众服劳役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还充实了边关的人手,一举三得;最后实在罪大恶极的才是杀头。

顺便说一句,你在影视剧里面看到的所有的“监狱”,上至刑部天牢,下至县衙牢房,其实关押的都是“未决犯”,一旦判决生效,犯人就不会再继续关着了。

同时,发配这一行为,在古代来说,也是非常重的刑罚了。古人重乡土,轻易不肯离乡远行。将犯人发配,千里迢迢,路阻且长,大多时候就是一去不复返了;加之书信难通乡音隔绝,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再跟亲人见面,对于许多人来说可是比死更可怕的。


首先,犯人发配到边疆可以充当士兵,保卫国家领土和边境的安全!因为在古代,士兵是非常不愿意去边疆的,所以征兵的时候也非常难,而这些犯人因为犯罪,就不得不去,也算是另一种士兵的来源地!

古代,坐牢是一种刑罚,但坐牢分本地坐牢和外地坐牢,显然本地坐牢是低等级的刑罚,而外地坐牢是高一等级的刑罚,即流放发配,杀人、谋反最低等级好像就是要被判流放发配的(在北宋,杀人谋反最厉害的刑罚应该是剐刑)。流放发配这是一个等级的刑罚,分距离长短,北宋犯人常常被发配到沧州,可是沧州在河北,北宋首都开封在河南,相距并不远,五百多公里,正好合了古人的千里之外(以一公里为两里路算),可见这发配沧州并不算最厉害的流放,最厉害的流放是发配到海南岛。

扯个题外话,北宋时河北大体上属于辽国的,当时的沧州有点在国境线上的味道,属于抵御辽国鬼子的前线,北宋时当然不会开发的很好,也属于很穷困的地方,所以即使距离不长,但背井离乡+异乡做苦役+战区风险+脸颊刻字即所谓黥面的标记羞辱=一次重刑犯的刑罚。

流放,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比之死刑,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不一样,农耕文明向来安土重迁,生老病死,皆在故土;游牧文明则是逐水曹而居,水曹肥美之处,便是家之所在。

中原文明以农耕为主,将犯人发配千里之外,远离故土,这一生也许再无机会踏足故里。埋骨他乡,这是何等凄凉!


流放千里之外,更是对犯人身心的双重折磨。千里之遥,有衙役相随。衙役也要走上这么远的路,心里肯定也不会舒服,那就只能把气洒在犯人身上。稍有不如意者,拳脚相加,那是家常便饭。再加上一路的严寒酷暑,风餐露宿,有多少犯人因为熬不过,死于流放途中。


再者,流放可不是简单的流放。有个词语叫做刺配,也就是处以流放之刑的人,脸上要被刺字。水浒传中林冲和宋江就曾受此刑。


身强体壮者,熬过了旅途之苦,还有另外的灾难等待着他们。流放之地,多为边疆之地,或酷热难当,或苦寒之地,比如说当时的岭南和宁古塔。


再者,不是说流放到那里就完了,到了流放之地还要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比如说清朝时期,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不仅要建设宁古塔,还要给当地的贵族们当牛做马。若是女子,还要为奴为婢。至于吃穿,全看看守贵族的脸色,饿死冻死那是常有的。

因此,被处以流放之行者,生不如死,是统治阶级对于犯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流放宁古塔”是一种怎样的刑罚?为何清朝大臣宁死也不愿去
清代刑罚五花八门,凌迟处死固然恐怖,但这种“阉流刑”你知道吗
乾隆时期16万罪犯被送新疆,有何目的?如此庞大的数量怎么来的?
清朝把大臣发配宁古塔,赐披甲人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么人
宁古塔——清代流人文化与东北开发的见证者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