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臟的保健

 

脾臟的保健

 

在人體生理解剖學中,脾臟屬於淋巴系統,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中醫學說認為: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主四肢,脾氣主升,其華在唇,開竅於口,在志為

思,在聲為歌,變動為嘔吐、呃噫,在味為甘,色黃,脈濡。脾旺於長夏,長夏病在脾,長夏主濕,

濕入脾,脾怕濕,五臟化液中涎屬脾,脾虛宜甘,脾病禁酸,甘補脾,苦瀉脾,思傷脾,久行傷脾。

 

在經絡的循行部位中,凡人體頭部的前頂部、額部、咽部、胃脘部及全身肌肉、四肢等部位,均屬於

脾經經脈,凡這些部位的疾病,都可歸脾()系病証。從臟腑學學角度,凡消化系統疾病(如食欲不振、

嘔吐、腹脹、腹瀉等),體液分佈失調的病(如水腫、腹水等),消渴病和部分出血性的疾病,脫肛,內

臟下垂等疾病,都可歸脾系病証。

 

中醫學說的脾()不僅是器官本身,更重要的是代表整個消化系統,它具有對營養物質的受納、

運輸,以及氣、血、精、津、液的生成、轉化、敷布等功能。脾為輸送人體精氣的重要臟器,古人尊

脾為 “後天之本”。中醫認為 “脾旺不受邪”,說明脾有免疫功能,與現代醫學的 “有些免疫細胞產生於脾臟”的觀點是一致的。 脾胃同屬中焦,脾與胃相表裡,臨床上經常脾胃一起患病和共治。

 

脾病辨証:

脾氣虛:

納食減少、語低聲短,或少氣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肢倦乏力,腸鳴腹脹,大便溏稀

而便意頻,嚴重者肌肉消瘦,動則氣墜於腰腹、脫肛等,舌淡胖嫩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緩或濡細。

治療宜補中健脾,以四君子湯加味,或參苓白朮散、建中湯,藥物有黨參、白朮、茯苓、炮薑、白扁

豆、山藥、蓮肉、陳皮炭、肉桂、薏苡仁、砂仁、肉蔻、炙甘草、生薑、大棗等。

 

脾不健運:即脾氣虛。

 

脾氣下陷:

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或眼瞼下垂,少腹墜脹,久瀉不止,少

氣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胖嫩有齒印,脈虛緩弱。治療宜補中益氣湯。

 

脾不統血:

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紫斑,面色蒼白,肢體倦怠乏力,口淡納減,腹脹便

時溏,舌淡胖嫩有齒印,苔白少津,脈細弱。治療宜歸脾湯、升陽益胃湯或補中益氣湯等。

 

脾陽虛:

面色蒼白,脘腹隱痛喜按,腹滿時盛,得溫則舒,形寒肢泠,身肢困重,畏寒,食欲不

振,大便溏泄清稀,口淡無味不渴,喜熱食熱飲,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舌淡苔白,或白滑有齒痕,

脈沉細或沉遲弱。治療宜溫脾助陽,行氣利水。

 

用實脾理中湯加味,藥物有薑厚朴、白朮、蒼朮、茯苓、乾薑、大腹皮、炮薑、草果仁、木香、熟附子、桑白皮、桂枝、黨參、炙黃耆、甘草等。要增加補陽祛寒之功,可加肉桂。


 

脾陰虛:

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食後脹滿,脘腹不舒而喜按,水谷不消,腹中輕度灼

痛,有時輕度嘔逆及口乾渴,或口乾不欲飲,唇紅乾燥,大便乾結或溏薄,舌淡紅少津,或舌質紅而

不絳,苔少或無苔,脈虛細數,或脈濡而微數。

 

有時脈數身熱,咽痛聲啞,手足煩熱,心煩惡熱。脾陽主溫運,脾陰主融化,只有脾陰、脾陽互相協調才能完成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全過程。脾陰與胃陰又不同,脾陰主營血,胃陰主津液,脾嗜燥而惡濕,胃嗜濕而惡燥。脾陰主升,胃陰主降。脾陰虛多因為內傷氣血,胃陰虛多為熱病傷津。

從症狀上看,脾陰虛則不納而便難,胃陰虛則津液受劫而口渴。

 

在治療上也不同,脾陰虛則養陰和營,胃陰虛則清熱生津。治療脾陰虛宜甘平濡潤、扶脾養陰。以滋

脾飲為主,藥物有沙參、白芍、山藥、蓮肉、陳皮、茯苓、石斛、麥冬、白扁豆、炒山楂、炒谷芽、

炙甘草等,兼氣虛加太子參,大便燥結者加火麻仁。

 

濕邪困脾:

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粘膩不爽,頭身困重,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 或四肢面目浮腫,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婦女帶下清稀量多,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濡細。治療參考寒濕困脾。

 

脾胃濕熱(陽黃)

面目皮膚發黃,鮮明如橘黃色,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厭油膩飲食,

體倦身重,口苦粘膩,口渴不欲飲,小便短黃不利,大便溏泄臭穢,或婦女帶下量多,色黃,舌苔黃

膩,脈濡數。兼証還可有頭重疼痛,倦怠多眠,或心煩少寐,身肢黃腫,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皮

膚瘙痒,皮膚濕疹,男子遺精或尿時有精液外流等。

 

治療宜清熱化濕,方以茵陳蒿湯加減,藥物有茵陳、黃柏、梔子、連翹、茯苓、豬苓、蒼朮、澤瀉、白蔻仁、藿香、厚朴、神、生大黃、生甘草等。

 

寒濕困脾(陰黃)

頭重如裹,身目發黃,膚色晦暗,身體沉重,神疲畏寒,四肢不溫,口淡不渴,食少脘悶,泛惡欲吐,或腹脹,腹痛喜溫拒按,小便短少,大便溏軟不甚臭穢,舌質淡紅而胖、苔白厚膩、脈濡沉遲或沉細,婦女白帶量多。治療宜溫中化濕,健脾和胃。方以茵陳附子乾薑湯加減,藥物有蒼朮、澤瀉、白朮、茯苓、豬苓、陳皮、熟附子、乾薑、茵陳、甘草、大棗等。

口唇屬脾,臨床觀察咀唇可以了解到脾胃的情況。

 

口唇青黑者脾寒,口唇焦紅者脾熱,口味甜者脾也熱,口臭者胃熱。口甘一般伴有口唇失潤,心煩少寐,食欲不振,脘悶不舒,體倦乏力等,屬脾陰虛生燥熱,治療宜養陰清燥,健脾和中,藥用生地、白芍、石斛、淮山、天花粉養血、育陰、生津, 用白朮、茯苓培補脾土,陳皮、甘草理氣和中,久病體虛者還可以加黨參、麥冬、五味子氣陰雙補,扶正生脈。

 

口臭者還可兼口渴引飲,身熱汗出,煩燥,或口舌糜爛,齒齦腫痛、舌紅苔黃、脈實數等症狀,一般由於胃中積熱引起,治療宜用白虎湯加減,藥用生石膏、知母、黃連、竹茹、梔子、竹葉、生甘草等清瀉胃熱。

 

口臭也有因脾胃濕熱引起的,症見口中粘膩、胸悶嘔逆,或低熱久不解,腹脹便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療宜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用藿香、連翹、白蔻仁、半夏、薄荷、黃芩、厚朴、石菖蒲、滑石、茵陳、木通、生甘草等。宣暢氣機,清化脾胃濕熱。

 

口瘡也有因為脾陰或脾陽不足引起的。脾陰不足者,症見經常性發生口瘡,口腔乾燥,唾液分泌

減少,咀嚼吞咽均感困難,舌面乾燥,嚴重者口黏,常須飲水,舌質乾紅,碎裂無苔,津少,脈細數

無力。

 

治療宜養胃生津、益氣健脾,藥用沙參、山藥、女貞子、白芍、蓮肉、石斛、天花粉、生谷芽、

生麥芽、佛手、白扁豆、白蔻仁、荷葉、生甘草等。在此方中棄用溫燥和滋膩之品,

例如補氣不用人參、黃耆而用沙參、山藥;

養陰生津不用生地、麥冬而用石斛、天花粉;

理氣不用陳皮、木香而用佛手、白蔻仁;

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用荷葉等。

如陰虛火旺者宜用生石膏、生地、麥冬、元參、知母、梔子、牛膝等滋陰降火。

口瘡屬於脾()陽虛者,久服涼藥不癒,是虛火上浮所致,症見腰酸乏力,


 

面色白,舌質淡胖等,宜用理中湯加附子、肉桂,藥物有白朮、人參、甘草、乾薑、附子、肉桂等。

脾胃屬中焦,有受納腐熟、轉輸運化、升清降濁、斡旋上下的職能。

如果脾土虛弱,脾虛氣滯,傷及脾陽,中陽不足,則中州運化轉輸失權,腸腑也乏中陽的溫煦,以致谷物不化,水濕不運,濕鬱化熱,濕熱交阻,大腸傳導失職而泄瀉不止。

 

所謂: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對於這種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之腹瀉久病,治療予補脾溫中,兼化濕,標本兼顧。

 

以四君子湯為主加減,以黃耆、炙甘草、炮薑益火補土,

加黨參協助健中升陽,加桂枝宣陽通絡;

白芍酸寒,炒以去寒,故用炒白芍療腹痛,

合炙甘草和中止瀉;

薏苡仁、陳皮行氣化濕止瀉。

 

慢性腹瀉之本在於脾虛,其中以脾氣虛與脾陽虛最常見,一般都虛中夾實,實即有邪氣,以濕邪

為主,也可兼寒或熱,或兼食滯,或兼肝氣鬱結。健脾益氣可選黨參或太子參,白朮、山藥、蓮子、

苡仁、芡實等藥。溫運脾陽以乾薑最有效,但易上火,用量不宜大,一般35 克即可,必要時可以

配合黃連3 克。

 

如兼脾腎陽虛,溫補腎陽可用肉桂。袪濕可選用茯苓、豬苓、澤瀉、車前草以淡滲利濕。苔膩納差可選用藿香、佩蘭、砂仁、蔻仁以芳香化濕。兼腹脹選厚朴、陳皮以苦溫燥濕理氣。

 

熱選用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柏等苦寒清熱燥濕。

或以茵陳清熱利濕。腹瀉傷陰可選用烏梅、石斛等。

平時可以用食療調理身體,例如用山藥250 克,雞內金15 克,共研細末,每天23 次,每次15

30 克,煮成粥,加入適量白糖食。

 

另一食療方是用山藥、蓮子、苡仁、芡實、茯苓、扁豆各等量,共研細末,每23 次,每次30 克,煮成稀糊食用。

 

脾陰虛也是泄瀉的原因之一。雖然脾主運化,喜燥惡濕,但脾陰是脾陽的物質基礎,脾陰虧則影

響脾陽之功能, “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故甘涼滋潤益陰有益於脾。

 

臨床上脾陰不足腹瀉,常見症狀有:腹瀉頻作,脘腹脹滿,口渴心煩尿頻,倦怠乏力,手足心熱,不思飲食,嚴重者還可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兩顴發紅,唇焦齒燥,精神萎靡,雙目呆滯,舌紅無苔,脈細弱而數。

 

屬於素體陰虛,或病後陰傷,或久瀉傷津,致脾陰不足。治療宜淡養胃氣,甘涼滋潤益脾陰。

藥用太子參、蓮子、扁豆、山藥、茯苓、王竹、炒白芍、烏梅肉、谷芽、麥芽、炙甘草、白朮少量等,水煎去頭煎不用, 以去其燥。用二、三煎。 “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 “欲令實脾……宜甘宜淡”。

 

便秘的病因很多,其中也有因脾不運化而便秘。脾宜升則健,胃主降則和,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存陰治胃,升陽治脾。

 

便乾結者,是陰不足以濡之,但脾不運化,不能為胃行津液,亦可見便乾。如只是滋潤終屬治標,須運化脾陽才可以治本。

 

臨床上有多年長期便秘者,用盡中西通便藥而無法根治,常開塞露、甘油栓,常年亦蜜不離口,中藥滋陰如麥冬、沙參、玉竹、知母、石斛;潤下如大麻仁、鬱李仁、柏子仁、桃仁及大黃;補藥如黨參、黃耆、太子參、淮山、肉蓯蓉、狗脊、巴戟等也難見效。

 

辨証乃脾胃功能失調,治療應滋胃運脾,藥用生白朮三兩、生地二兩、升麻一錢,每日一劑,連服數

劑可以痊癒。

 

高齡便秘患者,也有屬命門火衰,脾失運轉,陰結脾約。症見舌質偏淡,舌苔灰黑而膩,脈細弦。

可用生白朮二兩、肉桂一錢、厚朴二錢,亦有佳效。

 

脾主涎,口流涎應當治脾。臨床須分辨寒熱,口涎混濁、粘苦者為熱,口涎澄澈、清泠者屬寒。

 

屬熱者用瀉黃散加味,藥用防風5 克、梔子10 克、藿香6 克、生石膏12 (先煎)。如晨早45 時涎

多者,為少陽氣旺,可加茵陳5 克、柴胡6 克。

 

屬寒者見涎清、面色蒼白,舌質淡。屬脾虛寒,用四君子湯加味,藥用黨參8 克、炒白朮10 克、茯苓10 克、炙甘草6 克,加石菖蒲6 克、桂枝5 克。


 

胃病也有的病因與脾相關,例如脾氣虛熱,中氣下陷,臨症見腹脹作墜,食後不化,形瘦納少,

或伴有內臟下垂。

治療宜升脾陽,降胃濁,用補中益氣湯加味,以黃耆、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升陽; 配升麻、柴胡助以升提;當歸補血;陳皮、枳殼、佛手、大腹皮等助其通降,使補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陽升發,胃氣下行,清升濁降,虛實更替,使通降正常。

 

又例如脾胃陽虛,臨症見胃脘泠痛或綿綿隱痛,喜溫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淡,脈沉細

等。治療宜辛甘或甘溫,建中通陽緩其急。藥方皮黃耆建中湯加良薑、延胡、金鈴子、陳皮等。

 

脾胃虛寒也可以患虛寒性胃痛,主要症狀有:胃脘作痛,空腹則甚,得食則稍緩,飽食則脘脹不

舒,平素畏食生泠,食欲不振,口不乾,胃中無灼熱之感,常覺手足發涼,脈沉細而弦,舌苔薄白,

舌質淡嫩。

 

治療方法應分層次,病較淺者用香砂六君子湯,

如無效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如還是不效,

可以用柴胡桂枝湯,因為中醫學的觀點是,木乘土虛,虛寒性胃痛,除了須養脾胃,還必須兼治肝,

使木不乘土。所以用柴胡桂枝湯斂肝氣,使肝氣不影響脾胃之氣,脾胃之氣得以溫養,則胃痛得癒。

 

還有一種是胃陰不足,症見胃脘灼痛或隱痛口乾納少,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等。藥用沙參、麥冬、

石斛甘涼濡潤、養陰生津,白芍、烏梅、甘草酸甘化陰,金鈴子、香附、丹參行氣和血、舒肝止痛。

一般胃病常兼虛實,如過早用補,易窒塞脾胃升降氣機,治療宜先祛邪後補虛。

 

例如脾虛兼氣滯,宜先用香附、蘇梗、陳皮、大腹皮、佛手、枳殼等行氣通降,虛証明顯才用黨參、炙甘草顧本。如脾虛中焦濕濁不化,先用藿香、佩蘭、厚朴、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芳化淡滲,脾虛明顯才加山藥、扁豆、薏苡仁等運脾助中。如脾虛夾食積,則先用雞內金、枳殼、陳皮、萊菔子、制大黃、谷芽、麥芽、胡黃連、吳茱萸等消化導積,至脾虛明顯才加太子參、白朮等消中兼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香砂养胃丸
一吃就腹胀,消化不好怎么办?这杯茶简直就是救星!消化畅了,肠胃悄悄变好了
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香薷汤
徐国良主任医师辨治纳呆7法
【】试论脾阴虚-汤一新医生滋脾药物的性味和分类。缪希雍的脾阴理论。治老年人脾胃【】阴虚致口干方。辩证心悟--谈脾胃病中阴虚证的辨别运用。脾阴虚。补阴益脾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