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兵役制度,可惜!注定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文章首发挑战赛#

自古以来,军事制度在国家兴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描绘南北朝时期军事发展的宏伟画卷中,府兵制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它被众多后世学者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兵役制度。

诞生背景

“府兵”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部族兵制,亦称“部落兵制”。

在这一制度下,部族即军队,部族成员既如同家人,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士兵与将领均隶属于同一部族,宛如一根根紧密相连的藤蔓。他们平时一块儿生活,到了打仗时就成了一支军队,共同投身战场。

纵观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广泛遵循这一理念,满清的八旗制便是其中一例。

府兵原意为“军府之兵”,最初仅指归属于将军府或都督府的士卒,直到西魏时期,府兵制才演变为一种军事制度的名称。

西魏成立于公元534年,是因北魏分裂而形成的国家,其军事力量的脊梁依赖于六镇地区的鲜卑人,他们分属于六柱国及十二大将军的统帅,实际最高领袖乃权臣宇文泰。

西魏军队的构成颇具特色。六柱国等同于六大军阀,每一柱国手下有两名大将军,共同组成军队的指挥体系。一个军事单位形同一个部族,士兵与统帅关系密切,同样呈现出部族兵制的特点。

然而,相较于东魏,西魏的军事实力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公元543年,西魏在与东魏的较量中大败而回,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宇文泰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

西魏军队的最大问题,是兵源匮乏。军队主要由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组成,汉人却寥寥无几。仅凭胡人作战,西魏兵力必将衰败,而关中地区作为汉族的传统领地,又缺乏足够的胡人士兵。

这一状况使得宇文泰深感军事改革势在必行。终于,在一篇宏伟的诏书中,宇文泰宣布“广纳关陇之豪右,共戮衡戈!”这便是府兵制正式诞生的标志。

所谓“豪右”,通俗来说,泛指那些拥有财富或权势之人,他们往往拥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战争的需求。

府兵制的诞生,打破了“鲜卑为兵、汉人务农”的陈旧观念,让所有英才都有机会投身军旅。于是,西魏兵源得以迅速拓展,军队宛如浴火重生,日益强盛,形成了一支由胡汉民族并肩作战的战斗群体。

与均田制相辅相成

府兵制为士兵提供了诸多优待政策,比如免除租调、赋税和徭役,不过它也存在缺点,需要自备兵器、马匹等装备,因此普遍要求家底比较殷实。

士兵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却要自备武器装备,这看似矛盾,但考虑到战后国家将依据军功拨予土地的政策,便可理解。

千百年来,在中国百姓的心中,一直坚守着“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土地乃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头等资源。

而自西晋王朝覆灭的那一刻起,无数平凡农民的家园遭到破坏,这场悲剧使得人口数量锐减,土地亦变得荒芜,这些土地后来都被国家收归。

但好在,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中国涌现出一种崭新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府兵制正是在这一制度的基石之上孕育而生,它与均田制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实的体系,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历经变革

宇文泰病逝后,其子宇文觉篡位,取代了傀儡皇帝拓跋廓,建立北周政权。有意思的是,坐上龙椅的宇文觉也同样是傀儡,此时的权臣,换成了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

换言之,从西魏到北周,皇帝均无实权,大权皆旁落于权臣之手。这个现象,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以后才得以终结。他用计将宇文护杀害,从此真正掌权。

同年(公元573年),宇文邕决定对府兵制进行改革。

首先就是要把军权收归中央,指定唯一的最高统帅是宇文邕本人。

其次,对士兵的称号进行了调整,将其改为“侍官”,意为“侍卫天子之官”。

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士兵的社会地位,更在心理上拉近了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原本名为“军士”的士兵,如今被赋予了“侍官”的身份,凸显了他们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再者,着力扩大府兵的规模,广泛招募百姓加入府兵行列。在此期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其县籍”的措施。

这意味着,一旦百姓加入府兵,他们将不再具有州县户籍,从而成为了一群拥有特殊身份的人。他们不再受地方政府的管辖,转为受军队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以上改革措施,为府兵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国家的一支重要战斗力量。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军队,北周武帝宇文邕最终成功消灭北齐(前“东魏”),统一了北方。

可惜的是,宇文邕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其子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后,几乎就没有遗传父亲的优良品质,他整日颓废无道,沉湎于享乐,竟将皇位主动禅让仅6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则抛却责任,尽情享受起太上皇的无忧日子。

此时,杨坚出任辅政大臣,负责协助年幼的宇文阐治理国家。

之后便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杨坚取而代之,建立隋朝。与此同时,南方政权的后主也荒废朝政,导致南陈终为隋所灭。公元589年,杨坚成功实现了全国统一,为中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兵农合一”引争议

新的局面,也促使军事体制发生改变。

开皇十年,即隋朝统一的第二年,隋文帝杨坚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他下令,将现有的府兵重新编入州县户籍,即重新回到北周武帝改革前的政策。

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国家大环境的改变。往,府兵需要频繁投入战事,奔波于四方。如今,国家已经统一,战争次数减少,军队开始常驻于军事要地,府兵不再需要经常流动,因此可以拥有户籍。

隋朝时期仍实行均田制,朝廷会分配土地给具有耕作能力的成年人。所以,府兵在重新编入户籍后,与平民一样,也有资格获得土地。

有学者认为,隋文帝此举,意味着府兵从原本独立于社会的身份回归到了平民生活,重新投入耕作。学者据此推断,这表明府兵实现了“兵农合一”。

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军人获得授田并不等同于成为农民,充其量只能说明军人成为了地主,只有从事耕作这一行为的人才能被称为农民。
例如,一位学校教师获得了政府分配的土地,但他不可能在教书的同时还跑去种地。同理,府兵的主要任务是军事,他们不会因为获得授田而在战事临近时请假回家耕种。

府兵可以将土地交给家人或雇用他人耕作,甚至将其出租。因此, “兵农合一”的说法存疑。

唐代初期的府兵制基本沿袭了隋代,重要的调整仅限于部分名称上的变化,例如管理府兵的官员名称发生变更,其他方面并无太大改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隋唐时期所实施的府兵制中,并非所有军队都来自于府兵。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的统一,战争的减少,朝廷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军队。府兵作为常设军队,通常驻扎在特定地区。

当朝廷需要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会临时招募甚至强征。例如,隋朝二世皇帝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据说动员了一百万军队,这一百万大军并非全部为府兵,绝大部分是临时强征的。

到了唐代亦是如此,作战军队的主体,实际上来自临时征集和招募。

最大好处:国家不用供养府兵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人会发问:那么府兵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以唐朝为例,彼时的府兵分布颇为不均。半数以上的府兵,皆聚集于关内道与河东道,而在广袤的南方,军府之数却寥寥无几。

之所以呈现这般形态,实乃与府兵的性质有关。唐朝府兵的主要职能为屯驻与防御,故而大多分布于皇室政治根基所在地,即距离长安城较近的关内与河东两地,以轮番上京保卫君臣,这是他们的重要使命。

府兵制的优势之一,在于士兵是按照排定的时间来轮流执行保卫任务的,这为朝廷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兵源。

此外,府兵被要求自备军需,如弓箭、盔甲等,使得朝廷在维持方面的负担相对较轻。

自备军需之做法实际上源于游牧民族的传统。游牧民族平时就有马匹、弓箭,因平日需狩猎。而到了战时,则骑乘己马,持己武器,投身战场。

《木兰辞》中即反映了北朝军队的组成方式,诗中写道:花木兰代父从征之前,先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换言之,当兵之前须“买买买”,准备军需。

这也解释了为何府兵倾向于选拔有钱的“豪右”为兵。招募有钱人当兵,且让其自负军需,由此一来,朝廷便不用供养府兵,这是府兵制最大的优点,也是隋唐时期该制度得以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终是昙花一现

那么,为何这些有钱的豪右乐意参军呢?

从《木兰辞》中后半部分的描述可见一二: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策勋十二转”中的“勋”乃上柱国、上大将军等11个级别的勋官,获勋官者将得到朝廷赐予的勋田作为赏赐。战功越卓越,勋田就越多。

“赏赐百千强”即指金钱奖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表明,倘若府兵战功显赫,便可晋升官位,如尚书郎这样的高级职位。然木兰性格高洁,只愿归家侍奉双亲。

有鉴于这些诱人奖赏,便不难理解为何豪右愿意拜军旗。当然,须承担极大风险,正如诗中所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唯活着归来者方能领赏

换言之,对豪右而言,参军是一种高回报、高风险的选择。而之所以他们敢于冒险,是因自西魏以来,战乱纷扰,投身军旅已成为他们谋取功名的唯一途径。

然而,随着唐朝走向繁荣,社会形势又发生了变化,科举制度的日益重要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科举制在隋朝出现,于唐高宗李治时期才真正发挥作用。

此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数逐渐增多,皇帝亦对中举者给予优厚待遇。相较于从军作战,科举提供的这一条功名之路,风险可是低了不少,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于是,“豪右”渐渐不再愿意加入府兵。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军获得的利益也逐渐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唐高宗时期是唐朝对外战争最为频繁的阶段,唐军在这段时期取得了相当多的胜利,意味着立下战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官位、土地等资源的分配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许多从军者开始抱怨朝廷不守诺言。他们指出,在出征前,朝廷曾承诺立功后将给予重赏,而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

实际上,这并非朝廷故意欺骗,而是由于资源实在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不满情绪滋生,自然导致士兵寻求逃避。这些府兵多为有钱有势之人,他们自然有办法免除兵役,转而从事其他工作或参加科举。

在高宗晚期,武则天掌权之际,府兵制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效力,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拒绝为朝廷服务。

面对这一局面,朝廷开始组织新的军队,如史料所记载的“团练兵”和“长征健儿”等。

这些新招的士兵通常会成为职业兵,尤其在边境地区,大量的屯兵都是职业兵,其中相当数量是由外族担任,即所谓的藩兵。

由于外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太可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参军成了唯一途径。因此,他们愿意加入唐朝军队。

由上可见,唐朝廷并未试图挽救衰落的府兵制,而是招募其他军队以取而代之。

到了唐玄宗时期,多数折冲府已无兵可交此时的朝廷也仍未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事情就这样一直被耽搁。

终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政府正式宣布停止府兵制,代表了府兵轮番宿卫国都的制度被废弃,而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并不知道,一场由藩镇割据引发的巨大灾难,正在逐渐向他逼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府兵制历史沿革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
从兵制的变化谈起,聊一聊关陇贵族悄声瓦解背后的制度原因
此人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兵制,为古代最强盛王朝构筑起军事支柱
什么是府兵制?
唐朝兴盛与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