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兴盛与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今人谈论唐朝的兴衰,经常从君王勤政与否,官吏清廉与否考虑。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国家与朝廷是人构成的,尤其是古代的人治形式下,个人的错误极易影响大局。但唐前期的制度,直接对国力影响较大的租庸调制与府兵制,却常被忽略了。免设备云控

事实上,制度原因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古代王朝的兴盛,包括财力上的富足和兵力上的强大。社会繁荣是王朝兴盛的基础,但只有合适的制度才能把社会的潜力转化为王朝发展的力量。

通俗地说,好的制度就是一边保证社会正常生产,一边将百姓组织起来,通过税收、服役等为王朝服务。如果没有制度,民间再富庶也不能保证王朝的强盛。宋朝就是个绝好的例子,由于制度原因造成冗兵、冗官、冗费,民间再富庶也是积贫积弱。

繁荣的宋朝经济未能支持起宋之国力

扯远了。话说回来,本文即是力图摆脱传统道德史观的影响,不从君王的德行,而从制度上看唐朝前期的兴衰。

一、制度基础:北魏均田制与租调制

在本节开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租庸调制和府兵制。

租庸调制是关于税收和徭役的制度。其中“租”指田租,因为农民耕作的是国家分配的土地,需交谷物。“庸”指徭役,百姓每年需要抽出一段时间为官府做义务劳动,也可以交钱代役。“调”有户税的性质,每一户都交固定数量的布帛。

府兵制相当于一种义务兵制,农民平日既耕作又训练,战时服役,可免除租调,但武器、粮食与马匹自备。(木兰从军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就是因为这个规定)

《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当在北魏时期

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都盛行于唐,但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北魏。历史是有先后联系的,因此我们先从北魏讲起,以充分理解这些制度。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建立在朝廷对农民的有效控制之上。记住这点,很重要!

因此,充分的自耕农对于朝廷格外重要。可是我们知道,北魏处在东晋末和南北朝前期,正是世家大族兴盛的时候,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多数投靠大族,这就是历史学界常说的“庄园经济”。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即是承认了世家大族对农民的控制。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坞堡模型

到了北魏冯太后主政时期,这种情况终于得以改变。在大臣李冲的建议下,冯太后设立三长制,正式将农民纳入朝廷的掌控之下。

而与三长制相配套的,就是均田制与租调制。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以三长制查明户口和征收租调。

均田制自从由冯太后推行,被沿用至唐朝,直到玄宗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租调制得以推行,成为租庸调的前身。

二、唐朝前期因制度而兴

唐朝前期支撑其国力的两大制度,租庸调制的来由刚才已讲过了,现在轮到府兵制出场。

府兵制同样不是唐朝首创,它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宇文泰出身于北魏北方边境的武川镇(与当代的镇不同,这是个屯兵驻守的军镇),北魏末年大乱,宇文泰和一批武川镇同乡战友进驻关陇地区,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称帝,建立西魏。

关陇集团的发源地武川镇遗址

实际掌控西魏的这批武川镇将领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史称“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以鲜卑人为主,也有许多汉人在内。他们在关陇属于外来势力,带来了自己的嫡系部队。

为了在关陇长治久安,关陇集团的大哥宇文泰建立了府兵制。他将嫡系(主要是鲜卑族)作为军户,亦兵亦农,以训练为主,不必交租调,并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以管理府兵。如此一来,府兵成为关陇集团统治的保障。

在唐以前,府兵与农民是不同的。府兵重在服役,农民为国家提供收入。唐朝建立后,把府兵制的范围扩大,所有农民兵民合一,国家的兵源顿时充足。

唐代骑兵与步兵示意图

唐朝前期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推行。经过隋末战乱,大量人口逃亡、死亡,荒地随处可见,国家有充足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顺利实施。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结合使唐朝具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府兵制又为唐朝提供充足的兵源,自备武器干粮等规定也节省了军费(那种旷日持久的远征当然不能自备军粮,但平时的戍边可以,因此说府兵制经济实惠)。

唐朝军事实力的发展速度惊人。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十年后西北割据势力梁师都被平定,唐朝统一全国。仅两年后,唐军攻灭突厥,此后又消灭吐谷浑、高昌、龟兹等。正是均田制、租庸调制与府兵制的配合,造就了大唐盛世。

唐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成就

三、玄宗朝制度的僵化与崩溃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度也是如此。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简单易行,经济实惠,但简单的制度往往失于灵活,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终究被时代打败。

唐朝前期的这套制度,前已提及,建立在朝廷对自耕农严密控制的基础上。然而,经济发展与士族衰落使社会的自由化成为趋势,均田制无法适合社会的变化。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人口增加,官府已没有土地可供分配,加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户逃亡。均田制瓦解,连带着府兵制缺乏兵源,租庸调制缺乏税源。

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后期,社会的恶性循环已经相当严重。起初,由于官府无田分给百姓,加上连年战争与官僚机构扩大,百姓的兵役和租调负担变重,造成农户逃亡。在册农户减少,只能加重对未逃亡农户的压榨,又引发更大规模的逃户现象。

由是,唐朝逐渐陷入无兵无财的困局,玄宗遂作出改革,却使唐王朝迎来更大的混乱。

经济上,唐玄宗多次发动“检田括户”,力图把农民重新纳入均田制体系,但治标不治本。于是,玄宗重用理财能手,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李林甫的影视形象

不巧,此前由于政事日益繁多,唐玄宗调整了三省六部制,集中宰相权力。唐玄宗承平日久,逐渐倦怠,遂导致天宝年间奸相当道。

军事上,由于府兵制难以维持,而对外战争却越发频繁,唐玄宗在边陲设立十大节度使,并授予节度使募兵之权,从此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唐玄宗改用募兵制本无错。随着边境战事的常态化,没有军饷的农民府兵很难承担兵役,而募兵既解决了兵源问题,又为流民提供了生计。

天宝十节度使及其所统辖的士兵数量

但是,唐玄宗把募兵的权力交给了节度使,使新招募的军队成了节度使的私家军。募兵制增加的军费支出朝廷难以承担,节度使又由此获得了地方税收,掌握财政大权。唐玄宗的改革失误,使节度使权力过大,再加上兵力上的外重内轻,为之后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天宝时期的乱象绝不是唐玄宗怠政和李杨二人弄权能解释的。玄宗后期的根本问题在于唐朝前期的统治方针已不再合适,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正经历一场变革。可惜唐玄宗此时已渐老迈,不能在危险中正确把握改革方向,结果酿成大祸。

安史之乱示意图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推行两税法,唐朝新的统治方针确立,在此基础上中唐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使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的唐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爆发的政策性诱因
闲谈历史观:你们都别怪唐玄宗了,他不过是隋唐历史发展的节点
两税法和募兵制,两场充满“进步意义”的改革,唐朝国运由盛转衰
大唐为何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唐朝为何出现藩镇割据?为何还能持续150年?
什么是府兵制?为什么府兵制的废止成了唐朝衰落的标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