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解汉字 第一百二十七课 求 救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和“救”字。

qiú说文》以“求”为“裘”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裘”的古字。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汉书》乐正求。

本质意义:争取利益。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请求干请乞助追求/谋求寻求/寻找索取探索、责备/责求招来贪婪等。

“裘” 是皮毛衣服。《说文》:“裘, 皮衣也。” 甲骨文有毛的衣服,属象形字。金文在衣服里边加一“又” (手)字作声符,成形声字或是会意将手纳于怀中取暖。说文古文和石鼓文以 “求”代“裘” ,为假借字。

小篆将“求”置于“衣” 内,是“从衣,求声” 的形声字。

甲骨文“又”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组成。表示手皮衣。在寒冷的冬季,皮衣能帮助人们抵御寒冷是常见的生活用品

隶书随古文“求”楷书沿用,仅使其笔画趋于平直,成为今文。

“求”被用于表示“毛皮外衣”之义后金文加“衣”另造“裘”代替。

jiù形声从攴(),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本质意义:阻止危险。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援救别人、治疗、纠正、求助于人等。

“救”字从求从攴() 甲骨文、 金文、小篆等字形相似右边是表示手的 “攴” ,左边是“求” (裘皮衣)。会意:在严寒天给人送去皮衣引申帮助离危险或摆脱困难阻止危险发生。《说文》 :“救,止也。”

“求”的本质意义是“争取利益”。“救”由“求”与“攴()”组成,其本质意义可以理解为:帮助争取利益(减少损失)。“求”是争取获得利益,“救”是阻止损失利益。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邻里有凶祸发生,应当竭尽全力去援救。

《论语·八佾第三》: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季氏准备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感叹道:“天哪!难道说泰山会随便接受这些小人的朝拜吗?”

按照古代礼制天子得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境内山川。季氏国的大夫,旅于泰山,不仅僭越鲁侯,且僭越周天子。

见到错误,预防、纠正,遇到危难阻止、援助,尽量减少损失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的价值取向。

老子更进一步提出:不单要扶危救困,更要从根本上“救”人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所以最有智慧的人往往善于挽救人的思想教育人,不会放弃任何人。往往善于帮助事物脱离负面状态,不会放弃任何事物。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上天让人保持开放的心态来挽救他的思想。

当然,相比阻止损失,人们更鼓励主动争取。

中国传统文化对“求”非常执着,孜孜不倦地勉励人们求富、求知、求志、求道、求仁。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曰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第七》)

我们在《正解汉字:耻 丑》里提出:“美”是认知发展在心灵上自然感性的愉悦反应。审美就是人的心灵在认知发展中自然获得感性的愉悦体验的过程。“审美”让人放开心灵。有了“美”才会有真的“爱”。有了爱心才能激发人树立理想、志向,才能为个人和集体提供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的内在动力。经过努力获得成果,才会产生荣誉感,激励人们继续发展,争取更大的成就。

儒家提倡的“求”实际就是对“美”的追求。

首先,儒家的追求不管是财富、知识、志趣、道德还是仁义都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有了认知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知识,树立更远大的志向,认识更深刻的道理,实现更全面的人生价值。

其次,儒家之“求”以获得心灵自然感性的愉悦体验为最终目的。儒家提倡的“求”最终实现是心灵的满足。

因此儒家特别重视美育。这种重视可以通过古代经典《论语》中对教育中审美论述窥见一斑。

《论语》, 凡509条。其中关于教育333条,占65% 。大多同美育相关,论“礼”77处,论“乐”46处,论“礼乐”7 处, 论“诗”、“艺”多处,在关于美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形式、 方法、途径以及艺术的美育功能、审美的标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都继承和极大地发展了前人的论述,初步建构起以 “礼” 为目的,以“仁”为核心,以艺术美、自然美的审美为途径的具有系统性的美育思想构架,成为儒家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的奠基者。由于儒家美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据着正统的、主导的地位,所以孔子又成了中华古代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华文化通志·美育志》)

对美,特别是文字之美的追求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刘勰说:“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文心雕龙·原道》)

以孔子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榜样,儒家形成偏好文字表达的传统。在这个优良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人自觉地将自己的学问与追求凝练到诗、词、歌、赋和各种文章之中,通过文字(汉字)之美展现给后人。

中国人好文的根本原因是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交流信息的工具,还沉积了历代使用者的思想精华,汉字之美本质上就是思想之美。

所以,古代圣贤提出:“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把“立言”当做“三不朽”之一。以此鼓励国人勇敢地追求理想,并将追求理想的心得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流芳百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德与养性:“君子”境界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
【儒】论语·乡党篇(6)孔子每月初一必定朝拜国君
从孔子的衣着与事君之道,品儒家的仪式感
素说《论语》:乡党篇(六)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