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介石的求学之路(一)

在蒋介石5周岁时,他的祖父蒋斯千为他请位叫任介眉的老秀才做家塾教师,开始受传统的启蒙教育。

蒋介石7周岁,他的祖父去世。家中不再雇用家庭教师。他被送到了族人蒋谨藩所设的私塾馆。在这里,蒋介石在这里开始读了《大学》、《中庸》两部书。翌年春天,蒋介石又跟任介眉读书。他回忆说,任介眉对待学生十分严酷。这年6月,老秀才任介眉因病去世,蒋介石又到蒋谨藩的私塾里读书,开始学《论语》、《孟子》、《礼记》、《诗经)。

在蒋介石8周岁这年的8月24日,他的父亲蒋肇聪因病去世,享年 53 岁。蒋母王采玉年方31岁,又第二次做了寡妇。她亲生的4个孩子都未成年;蒋介石8周岁,他的大妹妹瑞莲5周岁,小妹妹出生几个月就死了,弟弟瑞青在父亲死时还不满周岁。抚育子女,治家理店的一切重担都落在蒋介石母亲一人肩上。身世的不幸,使带发修行过的王采玉更把精神寄托在吃斋拜佛上。

蒋介石从8岁至10岁这3年期间,一直在蒋谨藩的塾馆读书。这时除了继续读《四书》,又开始学(孝经》、《春秋左传》。有一次,蒋谨藩对学生讲美利坚共和国的历史,讲到美国大总统为国家公仆,出人护从的人很少,并不像皇帝那样前呼后拥,仪队如云。同学听后都很惊讶。这时蒋介石站起来说 :“大总统也是平民,行为也应该和平民一样,有什么可奇怪的”。这是蒋介石少年时萌动的民主主义思想。蒋谨藩对蒋介石的言论也表示赞同。蒋谨藩还对蒋介石的母亲说过。“令郎天资颖异,他日必成大器。”

蒋介石11周岁这年,从蒋谨藩读完了《诗经》,并开始乎作“制义”,就是古代应试所作的文章。其文体要合符当朝科举制度。当时是清末,蒋介石就是习作八股文。

就在蒋介石11岁这年,他的同父异母长兄蒋周康向他的母亲王采玉提出兄弟分家。自蒋介石的父亲去世后,蒋周康对后母王采玉不十分孝敬。为店务和家事也常与后母龉龃。矛盾激化到闹分家,是由一件蒋周康打和尚的事引起的。王采玉笃信佛教,家设怫堂,不时请和尚念经做道场。并经常向寺院施舍,都引起蒋周康的不满。有一次奉化岳林寺的一个和尚到蒋家化缘,正碰上赌输了钱的蒋周康回家,他认为自己输钱就因为家中来了和尚(空门)。一气之下打了和尚秃头一下,王采玉为此事与蒋周康翻了脸,从此感情失和。不久,蒋周康就提出分家。蒋介石在《哭母文》中所写的“内弭阋 墙之祸”。指的就是蒋周康闹分家这件事。

在这次分家中,王采玉对财产的分配表现得十分贤惠。玉泰盐铺及外面放出的帐款,全部归蒋周康所有。王采玉与亲生子蒋介石、女儿瑞莲和3岁的瑞青,只分得小溪岙法华庵24 亩薄田和周坑岙一片竹山。

在住宅分配上,蒋周康分得玉泰盐铺毗连的住宅,称为“夏房”。蒋介石分得祖宅“素居”。奉化有传统习惯,兄弟分家后,各自另立房名。蒋周康住宅名“夏房”。蒋介石住宅立名“丰镐房”。丰是代表蒋介石一房,镐是代表他弟弟瑞青一房。住宅命名“丰镐房”,是为了显示蒋姓世家的高贵。据《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蒋氏是周公之后,周文王曾建都于丰,周武王曾建都于镐。

也就在蒋介石11周岁这一年,在分家之后不久,他的4岁的弟弟又夭亡了。他的母亲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蒋介石的身上。虽然这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不多的田产地租,但王采玉让蒋介石继续读书。

1899年,蒋介石12周岁时,被送到他母亲的家乡嵊县葛竹村,进姚宗元开设的塾馆读书。塾馆就设在蒋介石外祖父家的祠堂里,学堂起名叫“溯源堂”。

这时12岁的蒋介石,要远离家庭和母亲,到50华里外的外祖父家去就读,原因就是他祖父、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与异母兄长蒋周康分家后,经济更困难。自己家再也请不起家庭教师了。投奔外祖父家读书,总会有所照顾。这时的蒋家寡母孤儿,实是凄凉。因此,每当假期结束,蒋介石离家上学时,母子二人都是抱头大哭一场。

蒋介石后来在 1936 年,曾发表一篇名为《报国与思亲》的文章,其中叙述他父亲死后这段艰苦的岁月:“中正9岁(虚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子无依。其时清政不纲,吏胥势豪,夤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日而宁,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 “产业被夺,先畴不保,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

蒋介石跟姚宗元主要学习《尚书》。在作诗上,蒋介石也显得有些才气。一日,姚宗元考学生以“竹”为题作诗。蒋介石一首,其中两句:“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朴实无华,感情真切,博得姚宗元称赞。姚宗元还对蒋介石的一些舅舅们说过:“汝甥悟力非常,若教养得法,前程岂可限量。”

蒋介石母亲的表哥陈春泉住在溪口附近的榆林村。陈春泉聘请了一位叫毛凤美的为家庭塾师。蒋介石 13岁这年,他母亲又把他送到陈家就读于毛凤美。这时他读书地点离家较近了,课余还可以帮助母亲做些护理竹林和喂蚕的劳动。这一切都说明蒋介石家境的困难。

蒋介石跟毛凤美主要是读完了《易经》。14 岁这年,蒋介石又转到崎山下皇甫氏开设的家馆就读。塾师是竺景崧。蒋介石在这里读完了《左传》。并开始学作“策论”,这是一种答问式的议论文。清朝末年,凡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都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就在蒋介石14周岁这年的冬天,他和一位比他大5岁的,名叫毛福梅的姑娘结婚了。蒋介石过早的结婚,一是当时十四五岁男孩娶大媳妇已成风俗;二是蒋家“门祚式微”,王采玉让蒋介石“早为完娶”,媳妇过门是个帮手,又盼早抱孙子;三是蒋介石与其表妹毛阿春的一段恋情,在当地闹得“满乡风雨”,这也促使蒋介石尽快地结了婚。

毛阿春的母亲蒋赛凤是蒋介石父亲的堂妹。嫁给岩头村毛凤扬为妻。蒋赛凤不幸中年丧夫,遗下小女阿春。孤女寡母,家庭冷落。蒋赛凤就常带阿春回溪口娘家居住。王采玉与这位堂小姑同病相怜,常相往来。蒋介石与毛阿春就有机会常在一起玩耍。他二人年龄相近,性格相投,阿春容貌秀丽。蒋介石在榆林村读书时,距岩头村仅二三里路,每逢假日,常去岩头村找阿春玩,逐渐的,这双少男少女就萌发了爱慕之情。蒋介石言谈之间,时常流露出对阿春的痴情,于是,在蒋介石的同学间就传开了种种闲话。这些闲话也传到了王采玉和蒋赛凤的耳里。

王采玉听到儿子与阿春的事情之后,怕长此下去,闹出事端,于是干脆决定向阿春娘提亲,这也正和她想让儿子早结婚早添人进口的心愿。可是当蒋赛凤听到这种闲话后,十分气愤。因当时封建礼教,儿女亲事要讲明媒正娶。私订终身,为伤风败俗。尤其自己是寡妇,在儿女私情上最怕人说长道短。所以,当王采玉派人来说媒时,蒋赛凤不但一口拒绝,还说王采玉这个阿嫂是作孽;说蒋介石是个不争气的歪胚等很不中听的话。

王采玉是个很要强的女人,不能忍受蒋赛凤的讥讽,决心要为儿子在岩头村找一个比阿春更好的媳妇给蒋赛凤看看。于是她求表兄陈春泉当媒,选中的对象是毛鼎和的女儿毛福梅。

毛福梅的父亲毛鼎和是岩头村一带的乡绅望族,世代经商,开着一家“祥丰米行”和一家“祥丰南货店”。人称“祥丰先生”。他家底殷实,治家有方,讲究礼法,并热心公益事业。岩头村有5座石桥,由毛鼎和出资或主持捐助建造的就有4座。他生有2男2女。长子毛怡卿,在宁波经营肉店和饭店。次子毛懋卿,在宁波经营汽车公司,后来随蒋介石从政。长女毛英梅嫁与奉化下跸驻村宋孟果为妻。

毛福梅生于1882年12月28日,是毛鼎和的次女,出生时算命先生说她是“福星”,因此取名“福梅”,自幼受父母宠爱。长大成人,中等身材,面白丰满,性情恬静,孝敬父母,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在为女儿择婿上就颇严格,所以毛福梅年届19岁,还待嫁闺中。

毛鼎和答应蒋家这门亲事,一是蒋家曾是溪口有名望的乡绅。如今虽家道中落,名望犹在,况且尚有田产宅屋,可算是有根底的人家。又打听到蒋母王采玉为人厚道贤德,教子有方,一直让儿子蒋瑞元读书。蒋瑞元少年顽劣,但人及聪明,并知孝顺母亲,将来大有取得功名的希望。再加上媒人陈春泉是乡里颇有声望的士绅,当地俗话说 :“拣亲不如择媒”有名人做媒,面子上也光彩。

毛鼎和是个极爱面子的人,今爱女出嫁,很讲究排场。从岩头村到溪口,二十多华里的山路上,一路吹吹打打,嫁妆行列十分壮观。溪口3里长街,“镇人空巷”,丰镐房张灯结彩挤满了吃喜酒的亲友族人。

但是,新郎倌蒋瑞元,在婚礼中闹了一场大笑话:当新郎与新娘拜堂典礼之后,新人沿房进行坐床、吃交杯酒时,新郎倌却不见了。后来人们发现身穿长袍马褂,披红戴花的新郎倌蒋瑞元,跟一群孩子在地上抢放完的炮仗玩。对这件事人们议论蒋介石14岁结婚时还顽皮,不争气。其实,这和所迎娶的新娘不是青梅竹马的意中人毛阿春有关。蒋瑞元不入洞房,明显地是对这次婚姻的不满。

蒋母王采玉听到儿子不进洞房,气得痛哭流涕。蒋介石最怕母亲伤心落泪,他跪到母亲面前认错,听母亲训斥。蒋母训斥说:“我自你父逝世,抚育你到今天成家,我不知有多少伤心事,愿你长大立业,不忘平日我教养之苦辛。” 蒋介石说他接受了母亲的教诲。

1902年,蒋介石结婚后的第二年,他15周岁,又转到他岳父家所在的岩头村去读书,就学于毛思诚开设的“勉庐书馆”,温习《左传》,圈点《纲鉴)。这时的蒋介石仍然顽皮,好打闹。毛思诚说蒋介石戏嬉时“以讲舍为舞台,以同学为玩物,狂态不可一世。”但蒋介石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当他打闹过后,一旦伏案读书或写字,却能专心致志。不管环境多乱,多么吵闹,都不会影响他,刹那间动静判若两人,这给毛思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奉化风俗,新女婿在正月初二日,必须带礼品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也要备办丰盛的酒席招待新女婿,这在当时是十分重视的礼节。可是毛鼎和等了一天也不见新女婿到来。直到傍晚,蒋介石带领着花灯会的人马,一路耍到了岳父毛鼎和的家门。原来他是参加了溪口蒋氏家族的花灯会,到各村串演去了,而没有把第一次登门拜见岳丈放在心上。这使毛鼎和在亲友中丢了面子。当毛鼎和见到读了9年书的女婿混在一帮农民中耍花灯时,恼怒异常,当众骂蒋介石是“没有出息的东西”、“败坏门风”、“丢脸出丑”。蒋介石当众被岳父难堪,恼羞成怒,扭头便走,不进岳父家门。从此,翁婿失和。后来,蒋介石发迹之后,有一次回家乡住在雪窦山妙高台别墅休养,毛鼎和曾坐轿上山去探视。蒋介石却推故不见,只让毛福梅转交给毛鼎和两千块银元作为回礼。

也就在蒋介石结婚的这年夏天,他曾到县城奉化应考过一次“童子试”。“童子试”是当时清政府对未成年的男少年所举行的最初级的科举考试。考中为“秀才”。蒋介石没有考中,这引起了他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失望。

1902 年5月,清朝废科举制。蒋介石从5岁一直到 15 岁这10 年里,他都是在家乡的私塾里就学,接受的都是旧式的传统教育,读了四书五经、尚书、孝经、左传、纲鉴、周秦诸子等。这“十年寒窗,使蒋 介石有了扎实的“国学”基础。

蒋介石这次到奉化虽没考中秀才,却大开了眼界。戊戌变法之后,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清廷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开始玩弄“筹办新政”的伎俩,实施新政之一就是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当时各地已开始创办新式学校。奉化县城已有新式学堂三四所之多。蒋介石意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受新式的教育。于是,他向母亲要求离家去“洋学堂”里读书。

在一些蒋介石的传记文章中,把蒋介石要求上“洋学 堂”的行为,说成是“追求革新精神”,其实不然。按照蒋介 石这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当时蒋介石追求的是个人出路,而不是革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介石的十位老师
蒋介石最不爱的妻子!一生勤俭持家、隐忍外遇,下场让蒋经国痛哭
1964年,蒋介石看到一张照片后,忍不住痛哭,直言:我不如毛泽东
走溪口(三)蒋母墓冢
溪口蒋氏故居
奉化溪口【蒋母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