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呼吸与换劲知识详解
学习传统太极拳,呼吸方法非常的重要,学会劲道的转换和控制也相当的重要、学会太极拳既能够养身,又能够达到技击致用。要把太极拳从养生发展到实战的技击之中,首先要注意呼吸养气的方法,所以呼吸养气是学习太极拳的重要法门之一。

    初学太极拳的人,只需要把握呼吸自然,动作和缓,拳架姿势正确,演练时不要有多余之拙力,方能使全身舒展松开,气血畅通。陈鑫曰:「势到成时,气归丹田。」也就是说:「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待动作娴熟,达到中正安舒之境界,则呼吸自长。动作愈缓和,呼吸愈深长。能使肺脏吸养量增大,横隔膜升降量深长。随着拳艺娴熟、呼吸畅顺,而渐渐能体会气沉丹田,上体轻灵,下体稳重,而气海产生温热的感觉。此温热的效应,即中气归丹田之养气的气,此气经循循善养,逐渐充沛,腹实体轻,则内劲之基础俱备矣。
  
  先天的力量是生来本有,劲道却是经长期培养练出的。先天力量虽然经过刻意锻炼,仍是一种横力的表现,将随年老而力衰。劲道却是经长期培养而渐入佳境,常见耄耋老瘦,弱不禁风,其内劲浑厚,发人于无形之间。功夫练出来之内劲,有如炼铁成钢。是以内劲之培养,须由松柔、养气入手,外以练形,内以养气:养气呼吸自然,气归丹田,日渐充实,而富有弹性。体会至此,宜加功夫,一动则气行四肢,静则气归丹田,经此日久锻炼培养丹田中气,日益充实,进而敛入脊骨,注于腰间。如何敛入脊骨,是将气下沉,从两肩收于脊骨,再注于腰间。惟须注意,是以意行而自然,切勿妄运,致生弊病。应用时,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发于脊骨,形于手指,成一股整劲。此乃太极拳柔中带刚之真内劲也。凡横力练出者,于松散无意时,则劲不存在,突然受袭,必受伤害。而内劲浑厚者,有如皮球满气,触之自然反弹,其气自然充满全身,无丝毫之间断,虽受击不致受伤。横力练出者,每被击之处多以力顶,故易致伤也。太极拳技高者,多为粘巧之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前无劲,即中之后无劲,惟中之顷,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
  
  吾人已知中气与内劲为一体之两面:行于骨缝中者为气,其气中正,不偏不倚,谓之「中气」:形于肌肤表者为劲,其劲自内引发于外,谓之「内劲」。是以换劲的基本要件,练架松柔,尽除拙力,先求正确,再求纯熟,熟后而化:呼吸自然以养气,气归丹田,日久充满。简言之,由意引气,由气催形,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练外以引内,由内而达外,终至内外合一,陈鑫曰:「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又曰:「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
  
  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之坚刚内劲系由柔软松开而生,练架子愈柔软松开,则长内劲愈速,稍有强硬不松之处,即为内劲之阻碍,盖松开,则两臂容易沉重,不松开则两臂仍是轻浮,是为明证,凡持练太极拳须用力者,大抵天生有点力量,喜恃其力,或习过硬拳,不肯舍弃,故尚不能坚信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说,虽练太极拳,不能得太极拳最精妙之意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堡太极拳秘传囗授歌
陈氏内劲培养与运用
【郝月如拳论】
身边的武林——内家拳修炼体悟笔记
第514期: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2)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