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孔子评价他“仁”,又说他“器小”

如何正确地评价一个人,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我们做了样板,从他对管仲的评价一分为二。在《论语》中,孔子说管仲“仁”,又说他“器小”。有人说孔子前后矛盾,这恰恰说明孔子看待一个人很客观,既不“一白遮百丑”地全盘肯定,也不以过盖功地全盘否定。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能相互抵销。

0 1 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

说到管仲的是非功过,首先要了解管仲这个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管仲和召忽同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的师傅。

齐桓公还是与公子纠抢夺王位,管仲支持公子纠,向齐桓公放箭,想射杀他,却射中了他的铜制衣带勾而幸免于一死。

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抢得王位后,借鲁国之手杀了公子纠,要求鲁国把他的师傅召忽和管仲押解回齐国治罪,召忽自杀以殉公子纠,管仲没有学召忽,被押回齐国。齐桓公的师傅鲍叔牙是管仲的朋友,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国相。

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很快民足、国富、兵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一代霸主。

0 2 管仲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孔子评价他“仁”

管仲不能像召忽那样为公子纠殉节,是道德上的瑕疵,招来了人们的非议,孔子的两大弟子子路和子贡就认为他的行为是“非仁”。管仲为什么没有选择殉节?

《管子·大匡》载召忽自杀之前对管仲说的一段话:

“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

管仲被拜为相

大意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有了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面对别人的质疑,管仲在《管子·大匡》也说自己为什么不死:

“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

管仲认为,自己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公子纠个人而牺牲?值得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不是为了这三件事,就要活下来。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说: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不管是管仲还是召忽、鲍叔牙,都认为管仲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能够治天下苍生,应该为天下苍生而牺牲自己的名节。

孔子也认为,管仲不应该像普通人那样为守小信而抛掷生命。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大力赞扬,赞叹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不知天下还要乱到何时,说管仲“仁”。基于二点:

管仲

管仲为黎民百姓带来了福祉。齐桓公是凭借管仲的智慧称霸诸侯,不是武力征服(“不以兵车”),使天下生民免遭生灵涂炭之苦;管仲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发展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而懂得礼义廉耻。管仲还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及灭亡,充分认识到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这与孔子一贯的注重教化主张是一致的。

管仲实行“尊王攘夷”,使中原免于少数民族的侵扰。所谓“尊王”,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互相争战不休,周天子不能号令天下,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所谓“攘夷”,抵抗外族侵扰,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经常侵中原各国,犯成为严重威胁。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管仲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未必是真的拥立周天子绝对地位,而是借周天子的名号来号令诸侯,统一中原势力来抵抗外来民族侵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我们也许已经变成野蛮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

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仁”,不是看他是否忠君,而是看他是否爱民惠民,不但要表现在道德操守的修炼上,还要表现在实行“仁政”上。管仲道德上有瑕疵,不能算是一个“仁人”,但他辅佐齐桓公行“仁政”,有“仁”功。辅佐君王实行“仁政”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一生都在寻求实现政治抱负的途径,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而管仲先于他做到了,怎能不让孔子感叹?

孔子对管仲的肯定,说明了儒家最初是不主张愚忠愚孝的,宋儒的愚忠是对儒家传统的畸形发展。清代学者颜元就讽刺宋元来儒者“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恩”,这些人在和平之时,只会谈心性,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民生,当国家危难之际,不能挽救国家于水火,只能以死逃避自己责任,还自以为守住了名节。

0 3 管仲不守君臣之礼,孔子认为他“器小”

孔子在肯定管仲功劳的同时,又说:“管仲之器小哉。”

许慎《说文解字》:“器,皿也。”器者,容器也。容器大,则容量大;容量小,则容量小。一个人的胸襟也像一个容器,大胸襟才有大器量。在这里,“器”指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器度。

孔子认为,管仲之才可以合诸侯,正天下,但是为人器量太小。当时的人错会了孔子所说的“器小”的意思,以为是说管仲“小气”,于是就问孔子管仲俭约吗?

管仲经商让金

管仲这个人主张富人要奢侈,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侈靡》,认为富豪要奢侈消费,尽情享乐,要大把大把花钱,刺激生产,穷人就可以充分就业,才有钱赚,生活才能有保障。管仲的主张,实际上就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内需被称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管仲有多处住宅,又设置了很多职位,每人负责一件事情,互相之间从不兼任。孔子举出管仲生活奢靡现象,反问道,这样怎么能叫做俭呢?有人又问孔子管仲知礼吗?孔子说管仲宅院设计的样式与国君一样了,这是他僭越礼制的表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天下还有谁是不知礼的人呢?

与“器小”相反的是大器,何为大器?

汉代文学家扬雄《扬子法言·卷九》:“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苏轼《论语说》:“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

扬雄和苏轼都认为,正人先正己,修养自己的德行,要守规矩,然后齐家治国,道德修得越好,感化的范围越远,这叫大器。管仲虽然功劳很大,但是没有做到臣子的本分,不守规矩,“奢而犯礼”,可以说管仲的道德修为是不够的,所以孔子说他的器量太小。

结束语

对一个人如何评价,很多人容易走极端,要么认为这个是好人,要么认为这个人是坏人。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是绝对的好人,好人也有犯的时候,只是这个错误很小、很少,瑕不掩瑜;一个坏人一生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在做坏事,只是坏事干得太多了,做的一点好事也被人忘记了。

孔子既对管仲的功绩大加赞扬,但对于他存在的毛病,也不遮掩,直言不讳地进行批评,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对一个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因为他有过错就全面否定,但也不能因为他有功劳,就可以功代过。一些贪官在位也曾做过利民之事,因贪污受贿犯罪而受到严厉处罚时,就强调自己的功劳,想以功抵过。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是不能互相抵销的,有功应该受到嘉奖,同样有过也要受到应有的处罚。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363)《宪问篇》第16章,“桓公九合诸侯,管仲之力也。”
管仲为何甘愿被囚受辱也不愿从主死节?管仲:为定社稷,以利齐国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小节——《论语》学习349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齐桓公的霸业(五)
2020全国Ⅰ卷作文题分析及作文范例
95个成语拼成的齐国史(春秋篇)|文史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