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历十五年》——别样的少年天子

   书的名称既然是《万历十五年》,虽然书名是对于时间的描述,但万历年间人物众多,主角必然是当时的圣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如果放在一篇标准的史学研究中,以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给他戴上一个“仁君典范”的帽子似乎并不为过;但是倘若黄仁宇先生将这本书就这样“正常化”了,也许这本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高的价值了。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种种荒唐的行为在我未涉猎明史的时都多有耳闻:几乎二十年如一日地不上朝;向各地派出矿监税使盘剥百姓;考古学发现其陵墓中有大麻的存在,可见其是个瘾君子。不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却并没有对这些不争的事实加以复述,反而将目光放在了这个因为血缘登上至尊宝座的少年的日常生活,将这个少年天子容易被常人忽视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万历皇帝像)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熏陶下历史教学对于古代王朝统治者的评价容易形成一种误区即统治者的好与坏,只看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为。诸如万历皇帝等昏庸的君主,自然无法得到什么好的评价,更多人提起他,仅会盖他以一个“昏君”的帽子便不再提及。那些在做出“昏君”的评价之后,能举出史实来进行简单的逻辑自洽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这样的评价乍一听很有道理,站在了宏观的角度上,对于一个封建统治者做出了看似十分公允的评价。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忽略了一个最基本却没有人在乎的点,首先,朱翊钧是一个人;其次,他才是一个皇帝。这样的评价几乎完全抛弃了朱翊钧这样一个人的身份,只将他作为一个皇帝来看待,因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明显不合适的。

  关于这样的评价方式,我觉得症结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我在前文中所讲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历史学习的弊病,在人物评述中过分地强调他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忽视了人物最基础的属性,即人的属性。第二点,全面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大量的史料,进行总结、思考与感悟。然而很多人却并不具备的精力与时间,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知识以及更容易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解,自然而然无法窥其全貌,更有甚者自以为是卖弄夸耀自己的相关看法,故步自封。正因为这两大症结,这样的明显有失偏颇的评价方式才能被广泛使用。

  这个问题客观存在,但真的想要根除也是无法办到的。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专业选手,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历史人物评价注意并且避开这些问题,让我的结论做到尽量地客观与公正。

  《万历十五年》的第一章就以万历皇帝为主角展开。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阅读第一章,早在一年前也读过一次,怎奈才疏学浅,并没有理解这第一章讲了些什么。这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第一章有多么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而是里面一则则白话文的故事让我看了半天反而理不出任何思路,有一种在看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的感觉。

  时至今日,返回来再读,我开始理解到黄仁宇先生这样写作的用意。本书的写作风格都是如此,大致一看给你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好像什么都讲了,也好像什么都没讲。当我静下心来将其抽丝剥茧之后,则不禁为作者拍手叫绝。

  本书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写作,每一章都重点讲述了一个人物,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只是局限于那一个人物,而是通过历史史实的阐述的形式,将万历十五年开始的明帝国朝廷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出来,这也是作者手法的精妙之处。

  第一章的主角自然就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故事从万历十五年的一场乌龙朝会开始。阳历3月2日,满朝文武被谣言忽悠到了大明门参加朝会,最终被震怒的万历皇帝以不成体统为由全体罚俸。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因为当时明朝的官员基本也都不依靠俸禄生活,根本不会对官员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文章一词开头意义何在?


  这场乌龙朝会对于明朝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他却上纲上线,最后全体京官罚俸。虽然罚俸并不会对官员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涉及面如此之广的罚俸这是绝无仅有的。万历皇帝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正体现了礼仪道德在明王朝的重要性。文官集团在这场乌龙朝会中乱作一团,如何能做天下之表率?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万历皇帝如此决断也不难理解。

  个人觉得,黄仁宇先生将这件事放在本章的开头,一方面是其认为这件小事“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其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体现万历皇帝对于礼制的了解与重视,这也和这个皇帝最后的悲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之后作者用大段的方式来阐述了万历皇帝对于礼仪制度的学习与了解,在其中穿插了三个对万历皇帝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元辅张先生——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有一个就是万历皇帝的大伴——司礼监太监冯保。

  明朝的礼制极其繁琐,这种繁琐的礼制甚至达到了一个极为病态的情况,各种庄严的仪式给年仅八岁就登基的万历皇帝带来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实际上,不仅仅是万历皇帝极其反感这些繁琐的礼制,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熜二人也极其反感。正德皇帝在位期间为了追求游猎,经常性地离开北京;嘉靖皇帝执政中后期专心炼丹,对于各种礼仪并不感冒。

  正德皇帝与嘉靖皇帝二人在明朝的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两个离经叛道的皇帝,尤其是正德皇帝,他似乎天生骨子里面都有一种反传统的性格。这二人对于礼制失去兴趣,自然有文官集团来对他们施加压力,但正德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肆重用亲信和宦官,疏远朝臣;嘉靖皇帝直接频繁更换首辅,让朝臣内斗,拉一派打一派,自己坐收渔利。


  这二人虽然极其反感那些繁琐的礼仪,但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手段来尽量规避,而且最终收效也相当不错。那么万历皇帝能否复刻这二人的方法?很显然,根本不可能。

  万历皇帝继位时年仅八岁,他的父亲隆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碌碌无为的皇帝之一,虽然隆庆无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万历皇帝寄予厚望,让张居正做了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其人我相信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虽然万历贵为天子,但对于权御朝野的张居正来说他真的算不得什么,再加上当时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极其信任张居正,在张居正面前,这个身居九五之尊的小皇帝反而极其忌惮张居正。

  无论是李太后还是张居正,他们二人都极其重视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对万历皇帝的管理也极其严格。一个张居正加一个李太后,就如同两座大山压在了万历皇帝身上,让这个八岁继位的小皇帝身心俱疲。其实不仅仅是张居正与李太后,皇帝的“大伴”司礼监太监冯保最后也成了那第三座大山。冯保说起来是万历皇帝的“大伴”,但他实际上更像是李太后安插在万历皇帝身边的耳目,如果年幼的万历皇帝做出什么出格的举措,李太后将会立刻得到消息。

(首辅张居正像)

  正因为这三座大山的存在,再加上万历皇帝年幼,根本没有能力做出任何反抗,所以他面对繁琐且令人反胃的礼制根本无法拒绝,更不可能像正德皇帝与嘉靖皇帝一样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逆来顺受也就成为了万历皇帝的常态。不过,现在没办法,不代表以后没办法,更不代表一直没办法。

  不可否认,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是十分合格的,他将圣君之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万历皇帝,教学过程中费尽心思只为让万历皇帝理解,对万历皇帝严格管理,尽到了一个严师应尽的义务。不过,张居正可能丝毫没有意识到,他这么做,一方面对于万历皇帝这么大的一个孩子来说有多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一个臣子你敢如此对待皇帝,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张居正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明显的反效果。事实上,从万历皇帝的真正亲政后的种种做法来看,他对于礼制有着超乎寻常的厌恶,最后甚至发展了二十年不上朝,这也和张居正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教科书在看待历史的过程中始终是立足于宏观,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关于张居正教育方式的问题很少能被人们真正的关注,黄仁宇先生虽然在书中没有直接表明,但是字里行间能看出他在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严苛的教育方式对万历皇帝有所同情,虽然黄仁宇先生在序言中对此不置可否,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他是真的带着同情与理解的笔触写下万历皇帝这一节。

  青年之后的万历皇帝开始打破这样的现状,他开始脱离张居正与李太后的管束。尤其是在他结婚之后,长期以来的压抑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他开始寻求一种有趣的生活,但李太后还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在一次夜宴之后,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将这件事告诉了李太后,得知消息的李太后甚至用废“失德之君”的说辞来恐吓万历皇帝,最后的代价就是万历皇帝跪了很长时间来求得母亲原谅,李太后才“勉强答应”。

(李太后像)

  无论是童年还是青年,万历皇帝始终活在李太后与张居正的阴影下,但无论是张居正还是李太后,都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丝毫的不妥,而且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万历皇帝终究是要成为一国之君,而龙眼,终究是无恩的。

  万历皇帝倒也不是在此之后就完全找不到乐趣了,至少女色这一块是李太后与张居正无法干涉的。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皇后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他反倒热衷于册封妃子,也是在这么多的妃子中,万历皇帝遇见了两个对他一生都极其重要的人,一个是后来被封为恭妃王氏,另一个则是后来被封为皇贵妃郑氏。王氏只能算作是一次偶然,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被自己临幸过一次的宫女。

  如果王氏在那次偶然的临幸中没有发生什么,那万历皇帝当然可以不把这些当回事,但是王氏之后却意外怀上龙子,而且这将是万历皇帝的第一个孩子,这下万历皇帝就不得不认了。因为万历皇帝的皇后没有生育,他与王氏的这个孩子也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得知这件事的李太后因为有了孙子大喜过望,纵使万历皇帝再不愿意,他也无法改变现实了。

  万历皇帝虽然不喜欢自己的皇后,不喜欢那个宫女出身的王氏,但其并非不喜欢女色。虽然万历皇帝的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算得上真正意义上喜欢的,只有后来被册封为皇贵妃的郑氏。黄仁宇先生认为郑氏能得到万历皇帝的喜欢,并且两人之间甚至产生爱情,并不是因为郑氏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而是因为郑氏能够满足万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使万历对其产生一种依赖感。

  其实,现在不妨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一下万历皇帝,无论是万历皇帝的良师“元辅张先生”,还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他们都很自然地把万历皇帝仅仅看作是皇帝,几乎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来看待。然而现在出现了郑氏这样一位能够填补万历皇帝所缺失的情感的女子,万历皇帝自然而然就对郑氏产生了爱恋。

  不过,万历皇帝终究是天子,他和普通人一样享受爱情,最终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这个代价引来的结果,甚至是毁灭性的。


  1582年,万历皇帝终于正式开始亲政,原因很简单,他的“元辅张先生”在这一年与世长辞,此时的万历皇帝确实很悲痛,从他的种种做法也能看出他对张居正的怀念。有句话说得好,叫“时间会磨平一切”,万历皇帝的悲痛终将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而在悲痛淡去之后,事件也将会迎来一个不可思议的反转。

  1583年,司礼监太监冯保被万历皇帝一纸诏书发往南京软禁,其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全部没收。同年,万历皇帝将张居正的三个儿子全部削去官职,撤销张居正生前所得的太师头衔。1584年,万历皇帝再次降旨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也从曾经的“元辅张先生”变成了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之徒。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虽然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上来回顾,张居正在首辅任上的种种做法无愧于他享受的那些待遇,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张居正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似乎冥冥之中也是注定的。


  多数研究者在分析张居正最终结局的时候,将绝大部分原因都归结为张居正改革对于保守势力的打击引来的报复,这个原因当然很重要,但过分强调这一原因,最终极有可能忽视其他因素。黄仁宇先生在阐述这一原因的过程中,以记叙的方式写出了万历皇帝的心路,向读者展示出了万历皇帝在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之后,对于这个自己曾经的元辅良师态度的改变。

  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黄仁宇先生在前文中多有铺垫。张居正在教育皇帝的过程中始终以圣君的要求去约束万历皇帝,年岁尚青的万历皇帝根本接触不到现实中的政治,但张居正作为一个官场上的老手,与冯保联合一起把持朝政,将皇帝赋予的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这些都是万历皇帝在没有彻底亲政之前不知道的。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亲政,在处理国家政务的过程中,他慢慢意识到了现实政治的复杂。实际情况与自己在张居正那里所学到的恰恰相反,而自己曾经尊敬的那个张先生居然将从自己那里得来的权力玩弄于股掌。

  偶像的崩塌自然让万历皇帝不再像以前一样相信张居正,再加上张居正的过度强权导致朝廷中的官员们对张居正怨声载道,还有那些被张居正改革侵害到利益的保守派群起而攻之,万历皇帝自觉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张居正自然就迎来了如此结局

  至于冯保,作为张居正的政治盟友自然不能被放过,但其终归是皇帝的大伴,面子上也不能做得太难看,于是冯保也就落得了一个软禁的结局。

  有意思的是,万历皇帝准备清算冯保之际,两个嗅到了这个风向的司礼监宦官挑头检举冯保,万历皇帝虽然有意采纳,但却说出了“要是大伴上殿吵闹争辩,又应当如何应付?”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这一段话看起来真的十分有喜感。一个身居九五之尊的皇帝,居然担心一个宦官上堂对自己的决策进行争辩,这实在有些滑稽。不过为何万历皇帝会有这样的想法,仔细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冯保在万历皇帝幼年之时经常监视皇帝所作所为,将皇帝不符合礼仪的做法向李太后检举揭发,虽然此时的万历皇帝以及亲政,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思维并未转变。


(张居正所撰《帝鉴图说》)

  换个角度想,黄仁宇先生将这句话写出来也并非空穴来风,冯保与张居正长期以来给万历皇帝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具有持续性,随着万历皇帝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权力,以及自己逐渐认识到了冯保与张居正的真面目后,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开始转变为对张居正、冯保二人的怨恨,或者说万历皇帝从主观意识上来讲就希望清算二人。在万历皇帝下定决心清算冯保之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样做的能力与权力后,这种情绪再结合朝廷中对张居正的不满,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地爆发了。

  万历皇帝虽然成功地清算了张居正和冯保,但他也成功地破坏了本来还算说得过去的政治生态,失去了张居正的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改变。虽然张居正确实强势且有些居功自傲,但他在改革领域的建树却不是其他人能企及的。清算张居正之后,万历皇帝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利益,反而被那些一直希望清算张居正的官员赚了个盆满钵满。

  面对如何维持政局,正德皇帝选择了重用宦官,嘉靖皇帝选择了拉一派打一派,但长期以来接受张居正和李太后如此教育方式的万历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当他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之后,他索性直接退居幕后,将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了内阁进行处理,自己只需要简单的调控保证所有人的权力来源出自他即可。

  也许脱去了枷锁的万历皇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清算张居正和冯保二人,让他需要直接面对那些之前碍于张居正、冯保压迫得宵小。对于那些官场老手,这个年仅20多岁的皇帝实在不值一提,认清现状的万历皇帝也懒于做出什么改变,单调与疲劳成为常态,这也为之后的“万历怠政”埋下了伏笔。


  繁琐的礼制对天性的压抑,张居正与李太后过激的教育方式,黄仁宇先生对于万历皇帝的介绍选用了最为质朴的记叙,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记叙中,却又将万历皇帝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勾勒了出来,并且将以上在历史研究中很难考虑到的相关东西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在他的笔下,我们看见的不是教科书上那个生硬且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而是一个站在九五之尊之位上的普通人。当然,这并不是对于万历皇帝自身属性的否定,相反,这样的记叙让我们能以一个成长的角度审视万历皇帝,并且从多种角度对其行为进行思考,得到更为综合性的结果,我觉得这是黄仁宇先生在本书第一节中最为成功的地方。

文字:黑郁金香

审核:心海酱

编辑:满城尽带黄金甲

配图:十月仲秋

校对:天师酱

发布:轴心合作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大纲—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
青年读书|学生作品:好老师+好家长+好伴读+好学生=一场闹剧?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出身卑微毫无背景的张居正,是如何纵横捭阖自我奋斗至内阁首辅的
张居正面面观: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上)
万历首辅张居正(1)
闲话明神宗——朱翊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