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归纳
考点一:聚落
1、聚落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形成条件: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
考点二:城市的区位和城市空间形态
一、城市的分布
1、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古代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一黄河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
2、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
60°N以南的欧洲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3、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特点
(1)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类型主要为平原)。
(3)从气候上看,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4)从水源条件看,很多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5)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二、城市空间形态
1、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式或放射状
地域
形态
多分布于平原,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属
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原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资源分布
交通线分布、地形限制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  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
设施集中,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例子
成都、合肥、郑州
重庆市、浦东新区、大庆
西宁、兰州、延安
三、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平原(大部分)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业耕作,能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人口分布集中
世界上和我国的多数城市
热带地区高原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不利于居住;高原凉爽,利于居住
巴西高原
山区谷地或低地
地形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宝鸡、咸阳、西安、太原等
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
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便利)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过河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区位优势
城市举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货物转运、集散的地方,水陆交通要道
江西赣州
河流汇合处
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有运输优势
宜宾、重庆、武汉、梧州
河口处
内河航运与海洋运输的转运处
上海、广州、杭州、加尔各答(恒河)、纽约(哈得孙河)、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
过河点
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
伦敦(泰晤士河)、金边(湄公河)、巴格达(底格里斯河)、汉堡(易北河)、布达佩斯(多瑙河)
运河两端
人流、物流集散地
塞得港和苏伊士(苏伊士运河)、巴拿马和科隆(巴拿马运河)
曲流处
伯尔尼(阿勒河)
河心岛
利于安全防卫
巴黎(塞纳河)
半岛
波士顿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资源: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批新兴的城市。
矿业城市类型
城市举例
中  国
世界
煤炭
抚顺(辽)、开滦(冀)、大同(晋)、阳泉(晋)、平顶
山(豫)、六盘水(黔)
伯明翰、曼彻斯特英国、库兹巴斯一俄罗斯、顿巴斯一乌克兰
钢铁
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贝洛奥里藏特(巴西)
石油
大庆、东营、玉门、克拉玛依
阿伯丁(英国)
其他矿业
金昌(镍)、自贡(井盐)
约翰内斯堡(金矿)
2、交通:(河运、海运、铁路、公路)
交通运输时代
城市的形成和区位分布
举例
帆船、驿道
河流汇合处(我国南方)、大道汇合处(我国北方)
邯郸、淮阴、济宁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城市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
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二连浩特
高速公路、航空
沿高速公路枢纽、公路沿线和航空港分布
3、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影响因素
影响原因
举例
政治
首都
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
巴西利亚、堪培拉、华盛顿
政策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特区城市深圳
军事
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
锦州、酒泉
宗教
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麦加、麦地那、梵蒂冈、伊斯坦布尔、拉萨
科技、旅游
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
日本筑波科学城、旅游城市桂林
(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军事、宗教正在减弱
(2)交通、自然资源因素古今影响都很大
(3)科教、旅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
考点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类型。
二、城市主要的地域功能区
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一)商业区
1、中心商务区(CBD)
(1)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原因是交通便利、消费人群多)
(2)特征:
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④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地租高的地方,地价昂贵
⑤既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⑥交通便利
⑦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二)工业区
1、分布上还要考虑环境因素(风向、河流流向)
~对于常年盛行风向较为单一的地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盛行风下风向的
郊区。
~在季风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
~在风向多变的地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最小风频上风向的郊区。
(三)住宅区
1、住宅区分化形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
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房屋拥挤密集
配套设施与环境质量
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配套设施差,环境质量差
位置
多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入住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四)城市的其他功能区——行政区、 文化区、风景区
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1、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2)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3、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二)社会因素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集聚力量;
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和黑人社区
(三)历史因素
1、早期的土地利用有深远的影响: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是外滩和陆家嘴
2、昔日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城市,居住在近市中心高级住宅区的人开始转向郊区,使市中心边缘成为贫民区。
(四)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
(五)其他因素
四、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三种功能分区结构模式:
①同心圆: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业区;从中心附近过渡地带沿交通线向城市周围扩展,住宅区的档次逐次增强。(东京)
②扇形:中高档住宅区沿交通线向城市边缘发展;批发与轻工业带临近中低档住宅区。(烟台)
③多核心: 中心商业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批发业面向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接近市场;住宅区里分档次区域化。(重庆)
五、城市规划
1、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
工业部门
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
布局主导因素
制糖、炼铁
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
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
钢铁、有色冶金、化工
消耗能源多
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
织布、石油化工、
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消费市场
自来水厂
优质水源
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
汽水、家具、印刷、啤酒
运输不方便
接近消费市场
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
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数量多
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
化工、电子、飞机、仪表
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接近科技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
电子、感光器材
特别要求环境洁净
选择环境洁净之地
2、合理布置功能区
①工业区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
②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近郊,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
③严重污染的工业宜布置在远郊,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方向及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④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带隔离,防护带主要指城市绿地,也可以利用水面、河流。
考点四:城市等级体系
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按人口规模)
巨大型城市——1000人口以上;
特大城市——300万~1000人口;
大城市——100万~300万人口;
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口;
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服务范围不同
①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数量多,距离近;
②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数量少,相距远
3、中心地理论:
某一区域,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小,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服务功能越多
考点五:城市化及其影响
一、城市化概念——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意义
1、带到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
2、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三、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数目增多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人口增加
4、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三阶段:
发展阶段
水平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
30%~70%,较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城市化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1、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18世纪中叶)
晚(二战之后)
速度
由快转慢
由慢转快
水平
高(70%)
低(30%,中国43%)
问题
逆城市化
给环境、就业、治安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①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③原因:
A.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
B.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要求
C.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D.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E.电子工业的布局是自然环境和人才技术,不需要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由集中走向分散。
(注:中国的逆城市化——20世纪60s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①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速度不相适应;
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六、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
3、噪声污染:交通工具、工厂、建筑工地、生活等发出的噪声
4、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等
5、其他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装修污染等
(二)生态破坏
1、产生“热岛效应”
2、水域面积减小,影响水循环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绿地减少
(三)城市建设: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四)城市文明: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混乱、贫富分化加重、内城衰落等
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 合理规划城市路网,发展地下、地面、空中立体交通体
(3) 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4)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5) 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八、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A.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   ②交通环境污染
B.措施:
①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②解决交通环境污染: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考点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①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②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③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④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⑤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考点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景观
美国
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色
欧洲
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部分建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杭州
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带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沿城市中心轴线排列
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
考点八:武汉、上海的城市区位分析
一、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2、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3、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二、上海市的发展
1、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便利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 雄厚的技术力量。
2、城市化问题:
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用地紧张。
3、城市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4、浦东新区的发展:
(1)作用:解决上海市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区位条件:
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3)城市规划:
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4)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的差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分区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城市功能活动: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其它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与城市化”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2章单元过关检测试题(二)【解析】
【高频考点】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 高频考点5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单元课程 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课时测试:城市与城市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