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泽州县教育局教研室        梁粉霞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感谢教研室给我提供这个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机会,今天能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我倍感荣幸,因为咱们在坐的都是我县的省市教学能手,可以说是我县课堂教学的精英,你们都是各个教学区、各个教学领域内的领头雁,带头人。所以呀,今天和大家交流我不仅荣幸更感紧张,因为你们对于改革最有发言权,你们是直接的执行者。但是我想:今天就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的,所以我也很有信心。那么,今天我和大家谈什么呢?我不想谈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想就大家每天耕耘的“课堂”,通过我下乡听课、研讨、座谈发现的一些现象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也知道: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课堂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年来,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在积极的进行着、尝试着。通过听课、座谈我们欣喜地看到:各个学校都立足本校实际,制定了适合各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环节贯穿课堂。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极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堂”变成“学堂”,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建立自信。老师们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都在以课堂改革为抓手的机制中,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静心思忖:我们也应当看到,咱们的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课堂环节过于程序化、缺乏深刻性,为模式而模式,许多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课堂的一些细节问题仍然处理不当,这些都在不同层次上制约着课堂的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等等。我们只有透过课堂改革的表层去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来纠正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才能推进课堂改革良性发展。所以今天我和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个是我自己根据平时下乡听课、研讨归纳总结的一些东西,因为准备的时间较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可能不太精当,还请谅解。)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改革步伐不一致

我们都知道:观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改革课堂,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表现及思想有以下三种情况:一部分老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借口年纪大,改不动了,怕实施教学改革影响教学质量,因而驻足不前,根本就不动。(干脆不改型);二是大多数教师虽有改革的欲望,但没有高效易行、得心应手的教学模式作引领,先进的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忘而生畏,不敢进行大胆的改革(想改不敢改型);三是部分教师(也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大胆上路,积极改革,奋飞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在摸索中挣扎,在挣扎中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愈挫愈勇型)。正是观念的不一致,我们改革的步伐不整齐,以至于出现了学区、学校间、教师间课堂教学改革水平的参差不齐。(这是我从大的改革状态来分析的)。

二)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的,有些行为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课程标准,导致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不清,教学仅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很少考虑如何用教材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教学任务囿于习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树立新的课程观,缺乏对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等等。我们知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新课改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由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的新课程的和;教师再也不是那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该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但是,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深入的学习,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教师手中有课程标准,又有多少教师把课程标准读过一遍,更不用说深入、细致的研讨了。

(三)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化的倾向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咱们的课堂,看是否有一下现象。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便于学生展示,故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文本、教学内容把握肤浅。这表明,高效课堂改革已经步入了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将高效课堂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语文教学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举例)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四)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大致总结了一下,概括起来,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

    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不管有没有合作的价值和必要都让合作,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

3. 合作无序
    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人组织,没有人记录,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小组间缺乏竞争,产生不了合作的效果。
    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不管所提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

    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

6. 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当然也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点拨、引导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不了了之。

    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有时,大家还没凑到一起,还没有开始讨论,老师就手掌一拍:停。
    8.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这点我想大家深有体会:特别是展示汇报时,基本上是那几个组长,就是老师让其他学生补充,也由于长期以来被优秀生独霸小组,其他学生想说恐怕都没有热情和自信了。

9. 合作过于频繁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咱们老师评课时,似乎认为没有合作学习的课就是失败的课。

10. 合作没有结果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合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又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

(五)教学模式的统一、僵硬化(一刀切)

前面我讲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各个学校都纷纷创建了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什么“三部五查”“四步一反馈”“三环五步教学法”等等。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教学模式改革一刀切,不但缺少教育的个性化,也违背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学生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教师决不能成为教学模式化的机械重复者,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如果一成不变的死板硬套,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反思身边的课堂,在一个学校,不管什么课,不管能不没能用都要用一个模式,就连体育课的热身活动也美其名曰“温故互查”。有的课为了完整套用模式,不惜失去学科本身特点,不能紧跟学生思维,顺学而导。比如(成庄一节语文课)。所以,我们用模的最高境界是(脱模)而不能“套模”。只有在结合教学实际、学科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用模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即尊重学科特点,如语文学科强调文本教学,数学学科要强化训练,英语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科学理化要注重实验教学等。

(六)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总是被“讲与不讲”所困惑和左右,备课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运用在对教材的把握处理、学情的分析、学案的编写上,而是一直在备自己的话语。大家试想,是不是这样的?

(七)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还增加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

课堂上,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有些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不象是教师,倒象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例子)还有一种现象,目前咱们大部分运用的是“学案导学”,学生的手里都有学案,但老师为了证明自己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把学案用多媒体呈现,搞的学生一会看上面,一会看下面。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课堂学生基本上是在做习题,本该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的、创设情境的,教师却不知该何时用,结果因为学案导学,却让多媒体坐了冷板凳。

(八)教材使用的倾向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都知道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目前,在使用文本教材上,有两种倾向:一是把教材神秘化、神圣化、教条化、教学中不能越雷池一步;(举例)另一种是冷漠、淡化教材,随意脱离教材,或不经过筛选和处理,盲目收集资料。(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的教师不惜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地震,有必要吗?)

(九)课堂评价模糊化。

我们都知道:课堂评价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但是不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就连学生的错误都视而不见。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有的学生的回答根本就不沾边,老师只是说很好,有的学生回答完全错误,老师都不敢义正言辞的说:回答错误,而说你先坐下。想一想,我们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又怎能听进去一点点的反面意见,又怎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难怪现在学生因一次考不好就跳楼,老师批评一句就自杀的现象愈来愈多,就是我们这些糊涂老师给惯坏的。“我们永远都应坚持“严师出高徒”,对某些知识的判断应该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不能含糊不清,误导学生)

(十)评课的模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自然有一项内容是评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僵死的课堂评价标准去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

它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还对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量化、评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些课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某些项目却得了低分,然而不能否认这些课是好课。

十一)教学反思的主观化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完课后,只要效果不好,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的话,如出一辙。这个班的学生太差了,这个班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合作等等。从没有反思:我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当,那个问题设计的不符合学生思维。好像自己身上一点不足都没有,什么都是学生的责任,想一想:一个不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师,又怎能不断的提高和成长呢?

可能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还有今天我没总结到的。但大家过一下电影,看以上情况是否真正的存在我们的课堂中,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有时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正是因为大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出现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走了弯路,影响了教学的进程或质量,所以我们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持怀疑态度,穿新鞋走老路。但我想:这是正常的,没有困难和问题的改革是假改革,任何一种改革在前行的路上都会有困惑,有怀疑,才会有反思,有新的举措,有新的措施及时纠正,才会有成果。

再看关于课改的定位:

大家知道,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发展包含能力、个性、信念等方面。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人把中国推进的“新课改”比喻成教育界的“五四运动”,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心灵战争”,是新教育向传统教育发动的“决战”。这从中可以窥见到这场变革的重大意义和其中隐含的困难程度。

课堂是课改的核心地带,课堂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立足课改、改变课堂,以课堂为支点撬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咱们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教师应该成为课改的捍卫者。可能有很多学校和老师担心,课改会不会影响成绩?围绕新课标要求开放课堂会不会影响成绩?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课改改什么?改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颠倒了主次关系,学生怎么能学好呢?成绩是课改的副产品,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带动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有个形象的比喻:“课改前,学生是没有动力的车,需要老师打着、家长推着;课改后,学生是有动力的车,会自行前进。不改革的课堂如同包桌吃饭,喜不喜欢都得吃(包办);改革后是点菜,想吃什么点什么,需要什么点什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在这儿要义正言辞地说“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只不过是,我们要走对、走好、走稳这条路。改革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大家要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抱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改革课堂,创新教学,就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

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应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

课改需要激情,激情需要燃烧! 

          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理解“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的问题,研究及论述很多。

基本描述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要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其它描述有:

1.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2.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的理解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是最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形式。它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课堂高效,要做到:

1、“清”。 思路清、方法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学科味”。

2、“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3、“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4、“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

5、“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有效环节。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常态模式

不管我们运用、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但都是立足于高校课堂的基本模式的。我们看一下“高校课堂的常态模式”:

 

  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进行自学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扩展升华、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明确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拓展升华——各小组联系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展现的答案进行课外扩展;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去年,我们泽州县承担了晋城市区域课改推进现场会,在现场会上,我们统一要求上展示课,其目的是展示我们课改以来课堂的一些变化,在几个课改示范校,老师们非常疑惑,甚至觉得在做假。其实不然,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要经历:预习---展示---反馈的过程,当然,反馈要融入在展示的各个环节,只看我们老师怎么把握。)

高效课堂的原则: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就自然实现了学习和问题的前置,上课就能有备而来,在课堂上,学生有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做引擎,有围绕目标设计好的互动方案做指导,有教学目标的定向,展示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三、高效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效课堂要重“神”和“效”,不能只求“形”。拉开桌子的未必就是高效课堂。也许大家看过《秋海棠》这部电视剧。剧中二十年前的秋海棠因被残害隐姓埋名离开了舞台。二十年后,扮着戏装、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儿登台演出时,人们一片哗然:“啊!我们心中的秋海棠又回来了。”秋海棠的师傅说:“她不是秋海棠,她虽然貌似秋海棠,但她的神却没有秋海棠。”这就像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创建高效课堂拉开桌子。高效课堂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导学案的编写要重“导”,能成为习题集。导学案是路线图、方向盘。形象地说就像是小孩的学步车。你从三个字上来审视导学案,导学案重在,从哪到哪怎么走,我不知道,你给我一张地图,我就知道该如何走。导学案就是地图。高科技的导航仪,它告诉你前面一百米是什么就是这样的导。习题集有这样“导”的功能吗?其次,导学案的核心是”,是便于学生自学的习题。案是什么,是方案。所以三个字不可替代。总之,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教和学的依托,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抓手,没有它,则教无所据,学无所依。它和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学案重在导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服务与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而教案重在教师的教,是着眼于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虽然也考虑学生的学,但对老师的教考虑得更多些。教案是老师用,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用途不同,设计的理念也大不相同。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三优评选,其中一项就是优秀导学案的评选,但从评选来看,整体质量偏差,我觉得原因就在于对导学案的编写大家应注意什么,知识还不系统化,甚至还不清楚什么是导学案。(后面,专人讲,不展开讲)。我们对导学案有许多具体的要求,我们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导学案的编写要紧跟学生思维走,不能为模式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切实引导,帮助他们自学、讨论和探究。在这我只讲一个问题:那就是导学案问题的设计,问题一定要以群呈现,这便于展示。问题设计不能过大或过于笼统,学生无从下手。要注重导的功能,不仅要有习题,更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融入其中,才能起到导的功能。要不真成了习题集。(举例水东)

课堂生成要掌控,不能洪水泛滥。一强调重视生成,有的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无序,课上得信马由缰,学生漫无目的磨嘴皮,磨到哪里算哪里。其实,谁都知道,教师的备课是越充分越好,真正的预设应该是连课堂上可能会生成什么都能预料的。只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引导学生,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当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偏离轨道,甚至错误时,不能一味地说好,就应该及时纠正。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这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只是有些差别而已。如果某个读者头脑里的哈姆雷特变成了贾宝玉,那他就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哈姆雷特的形象。”

●课堂上“讲”与“不讲”要结合,不能顾此失彼。现在许多学校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许多老师谈“讲”色变,教室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我们听课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在一起,你说我说乱说,不知说啥。都说,这是新理念的“高效”课堂。但我心里仍然怀疑:这样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东西,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下课前让学生展示时,乱糟糟地无序无味,甚至于互相重复展示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管学生的说法是多么肤浅,多么荒诞走板,和自己的观点多么相左,都只有加以肯定、表扬的义务,而没有加以批评指正的权利。这是所谓的师生平等吗?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我们反对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反对整堂课讲析灌输,反对学生没有读读背背文本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及信息量又不够,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一切都追随学生,完全消除教师的告知,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阅读、书写和思考?一节课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水过地皮湿”,学过一篇课文后,学生印象中留的东西仍然不多,这样和课改前的高耗低效有何区别?

●高效课堂该“讲”则“讲”

现状、误区:一、完全不讲或限制讲的时间,老师充分地放手、放权,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敢轻易多讲;二、重复讲解,生怕学生记不住,特别是学生已经明白的或通过合作探究能解决的问题。

高效课堂的“讲”主要指教师的点拨、追问、指导、启发,强调帮扶和引导。讲不讲应注意:学生独学能会的、群学能会的、点拨启发后能会的教师不要讲。高效课堂提倡少讲、精讲,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坚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讲: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讲;当遇到学生答错和不会答的问题时要讲;在学生质疑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要讲;对那些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内容,教师要放下包袱,悉心引导,甚至多讲、讲透。当总结某一知识点时,学生总结不全面的教师要补充。

少讲实际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少讲废话,讲准确,讲精当,讲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与学生互动对话中做到能讲、善讲,讲出个性,讲出自信,讲出智慧,讲出灵性,讲得“玲玲如振玉”,讲得“累累如贯珠”,让学生动容,令学生陶醉。为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

上展示课,我们学校有的老师不敢讲,生怕喧宾夺主。究竟课上何时讲、讲什么、怎么讲?这点大家最困惑。现在我们已经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但是我们要义正言辞的说“该讲的地方要痛痛快快的讲,学生会做的坚决不讲。”

●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要求实,不能走马观花搞形式。

先谈小组合作,前面我们谈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总之,高效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搞课改不是邯郸学步,合作、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应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在小组合作中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

4.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6.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再谈课堂展示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展示。小展示就是“同步展示”,在学生进行“小展示”的时候,教师是在做调查,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大展示”。如果老师经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展示的都对,还需要“大展示”吗。课堂的一切决策,都取决于学情。展示要选择共性的问题,展示要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必须有现场的互动。其次展示要注重生成的价值性,漫无边际的展示不可以。老师一直要扮演的是教练员,不能下场踢球。一切为了展示而展示是不对的。

课堂扩展、学科融合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有的老师上课,在引导拓展延伸或与其它学科联系时,就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相当注重在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上下功夫,把语文课上成了其它的课,没有一点“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像《春》这么美的课文,有的老师只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没有充分诵读就让学生抛开课本,去画春。于是乎,学生整堂课都在忙于舞纸弄笔,直至下课老师才让其展出自己的作品。我们悄悄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两句你画的春花的句子吗?学生哑然。显然这堂课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还有的教师在讲一些说明文时,干脆上成了科学成果展示课或者科学现象研究课。

●高效课堂要收放自如

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收放有度呢?也就是说课堂上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要“放”,激发学生放飞想象,敢于争论;在学生需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时要“收”,通过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完成学习目标,落实知识与能力要求;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上要“放”,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在具体到每一位学生上要“收”,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放”,千方百计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结束时要“收”,使各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所收获;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上要“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上要“收”,通过引导,师生共同解决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做到“收”“放”自如,我们在新课改的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收获更大。

●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相宜

现在的课总有小组讨论交流。有时讨论很热闹,但事实上,在这热闹的背后,是内容讨论的不落实,因为学生的讨论,没有经过思考,是无序的。他们的讨论(即“动”)没有准备,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自然,同学们所回答的“好”是违背他们意愿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讨论好。

所以,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相宜,如果做不到在动与静上恰到好处地交融,那么,学生便只是过了一节课,而不是学习。

课上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虽然这些方法都着重了一个“动”字,但“动”中有“静”,如“动耳听”“动脑思”。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现有的和即时的学习情况,确定是先“动”,还是先“静”,如何顺时而“动”,因势而“静”,调控好课堂节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一味地“动”,注重热闹,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也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而一味地“静”,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说,“静”往往为“动”奠基,而“静”也需要“动”去延伸。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控学习过程中的“动”与“静”。动静要结合,或“动”或“静”,或者“动”“静”穿插、交叉。但不管怎样,只要根据学情,注重“适宜”。自然,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属于自我的收获。

只要能做到“动静相宜”,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高效课堂的学科味要浓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经典课例《小稻秧脱险记》中有一个片断,能让我们看到好课的标准,体会到语文课学科味道很浓。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叫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

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上述教例中,通过师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感悟词义。好课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科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完成本学科独特的教学任务,具有该学科独特的“本味”。如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数学课就要有数学味。英语课要注重听说读写,科学理化要注重实验。于老师的课例中通过生动地表演,让学生品味词句,感悟词义,语文味十足。

然而,有些课却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科性,特别是语文课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是其他类型的课。正如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也就是学习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有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举个例子:近年评选市级教学能手,一教师讲“感谢你们的服务”一课,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十点建议

1.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引“生”入胜。

2.课堂上,教师进入状态,精神饱满;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还有幽默。让课堂上有笑声,学生才会愿意上你的课。

3.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教师要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你的学生的实际,符合你班的学生口味。

4.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讲,讲出自己的理解,讲出自己的特点,讲出自己的风格,千万不要照本宣科。

5.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出来的。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

6.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偷懒”。俗话说“勤妈懒闺女”。教师“懒”一点,学生才会"勤"一点。一名“懒”教师会培养一班“勤”学生。相反,一名“勤”教师,就会培养一班“懒”学生。

7.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装儍”。教师“儍”,你的学生才会聪明,否则,教师太聪明,你的学生一定变儍。现在,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太“聪明”。

8.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踢皮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要当“保姆”,什么事情都包办。教师要学会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9.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出学科的难点;一定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确定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10.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的生成,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要注意学生的思路。千万不要什么情况下,都按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

 

老师们,课堂改革大有作为。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课改的芳草地和百花园中辛勤耕作、播洒汗水,这里一定会草美花香、硕果累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这堂展示课是否“高效”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怎样听评课——全市青年教师提高培训讲座提纲
优质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导学案讲座一之10)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