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乐论 导论 01
(2010-03-09 12:37:49)
标签: 中国历代乐论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乐论
导论
喻意志
湖南
师范大学
音乐
分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乐论
导读
喻意志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这近四百年除了西晋五十一年的短暂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庄园经济下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是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与削弱,但在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引起了庶族对士族统治的强烈不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在历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此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从原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由征战走向融合,并以他们的文化极大丰富了汉族的文化。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于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有力地促进了此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音乐、诗歌、舞蹈、绘画、雕塑、书法、园林建筑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此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二是歌、舞、器三者得到独立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音乐理论方面则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突破了两汉时“独尊儒术”的音乐思想的束缚,随着“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在音乐理论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魏晋之世,根源于道家思想的玄学之风盛行,它以“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祟尚老庄,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动摇了儒学即名教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一批清谈家应运而生。他们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实质上是对儒道进行了调和。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批佛教经典的转译,佛教音乐的盛行,佛教也得到大力发展。在儒、道、佛的相互影响过程中,由于儒学与政权紧密结合,故始终处于正统地位,并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乐论著作。它对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否定了统治者把音乐当做统治的工具,其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求音乐的解放与复归,并论述了音乐的特殊性、内部规律、审美形式以及功用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蔡仲德先生言:“鲁迅曾说,曹丕反对寓教训于诗赋,表现了‘文学的自觉’。我们更应该说,‘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了音乐的自觉。”[1]与嵇康不同,阮籍在《乐论》中更重视以道家的“自然”乐论为儒家的礼乐思想辩护,他先论证雅颂之乐合于“自然之道”,并据此提出平和恬淡的审美准则与整齐划—的严格要求,主张通过“正礼”、“正乐”来达到摒弃“淫声”与悲乐的目的,体现了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这一思想在《刘子·辨乐》之中也得到体现。而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的《经师》、《唱导》等篇标志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制度的确立。这一“中国特色”实则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儒、道二教的吸收与融合。
二、秦汉以来,雅乐独尊的局面已被打破,在宫廷音乐依然受到重视的前提下,随着此时期相和歌、清商乐的繁盛,民间俗乐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官方、文人记录的视野。
司马迁《史记·乐书》的问世标志着正史乐志的产生。自此之后直至清代,乐志写作便形成了一个传统,它以宫廷雅乐为主要记录对象,其音乐实践的“雅正”性质决定了乐志写作的基本倾向和内容。[2]沈约的《宋书·乐志》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开创。他对《史记·乐书》、《汉书·礼乐志》既不载讴谣也不记乐器感到不足。在《宋书·乐志》中,他首次载录并介绍了俗乐品种,使伎、歌、舞、鼓吹首次进入了正史乐志的视野。这一现象表明了自汉、魏、晋以来宫廷音乐世俗化倾向的增强和音乐雅正传统内涵的嬗变。这在《南齐书·乐志》《魏书·乐志》中都有相应体现。
事实上,宫廷音乐与民间俗乐的交流与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民间俗乐是宫廷音乐取之不竭的源泉,而宫廷音乐又反过来促进了民间俗乐的发展。在流传、发展的同时,它们各自都不断地经历了雅化、世俗化的过程。汉代的音乐机构“乐府”改造俗乐并使之应用于宫廷仪式活动之中,便集中反映了这一过程。汉以后,“乐府”的涵义已不仅仅是音乐机构,它还同时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文学体裁,或者说是音乐文学体裁而存在。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站在儒家雅正的思想立场,追溯了乐府的起源、发展史及其教化功能,并论述了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即所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它对唐宋时期白居易、元稹、郑樵等人的论乐、论乐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乐府发展史上,南朝陈僧人智匠的《古今乐录》无疑是第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智匠以当时存见的乐书、歌辞集等文献为主要依据,又以梁、陈宫廷音乐演出实况与文献记载相对照,记录了自汉迄陈的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俗乐在被官方、文人记录的同时,它也受到佛家的关注,慧皎在《高僧传》“经师”“唱导”中即阐述了唱导音乐同民间伎艺的联系,并由此反映了佛教音乐中国化、俗乐化的倾向及其方式。
三、随着歌舞伎乐的兴盛,音乐文化的融合,此时期的歌、舞、乐尤其是器乐艺术,在独立性、艺术性、多样性方面呈现出其独特的面貌,其中尤以琴为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使我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的历史画卷。从“西域”蜂涌而来的僧侣、商贩、俘虏和军士,带来了大批乐工和乐器。汉族的节奏观念、旋律习惯、表演风俗和乐律学理论都受到极大的冲击。音乐文化交流的大碰撞带来了歌舞伎乐的进一步繁盛。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乐赋作品中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乐赋作品流传至今者除嵇康《琴赋》外,还有杜挚《笳赋》、傅玄《琴赋》、《琵琶赋》、《筝赋》、《节赋》、成公绥《啸赋》、夏侯湛《鼙舞赋》、江淹《横吹赋》、陆机《鼓吹赋》、伏滔《长笛赋》、刘义庆《箜篌赋》等近四十篇,数量远超汉代,尤以乐器赋居多,达三十余篇。嵇康《琴赋》无疑是其中最享盛名者。
琴是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乐器。它历史悠久,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用于修身养性的乐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形制的定型、演奏手法的发展到琴曲的创作、琴谱的产生等等,无不带上了此时期的时代烙印。嵇康《琴赋》对制琴的材料、工艺、演奏手法及琴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他对琴乐的深刻理解,并阐明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列子·汤问》记载的“师文学琴”这—故事,涉及到器乐演奏时心、手、弦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内不得于心”便“外不应于器”,便不能成就音乐艺术。而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故事,则向我们展示了音乐演奏与音乐欣赏之间相交融、相契合的过程。在流传至今的三千多首琴曲中,传自南朝梁丘明的《碣石调·幽兰》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琴曲,也是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该曲“声微而志远”,表达了文人志士高洁的情操与郁郁不得志的忧思。
本章所选乐论基本上体现了以上所述三个特征。在学习与阅读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如阮籍《乐论》与嵇康《声无哀乐论》中儒、道思想的关系;此时期乐赋中体现的音乐思想;音乐记录中的“雅”“俗”之分等等,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黄翔鹏:《乐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出版社,2000年版。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551页。
[2] 李方元:《我国正史〈乐志〉书写的形成与其音乐实践基础》,《黄钟》2003年第3期,第91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古代文人与古琴的那些事儿,看看古琴都经历了什么?
论两汉之交及东汉中晚期的音乐文化
战火纷飞中的音乐狂欢盛宴:聊聊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音乐
魏晋南北朝听什么音乐?
听牛弹琴(诗0247)咏史(五二、嵇康)
【音乐百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