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成长|今天的教师与未来的教师

未来的教师,必须肩负多重角色,必须是学习的高手,是最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者,尤其是精于借助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 |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原标题 | 《未来教师应承担多重角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而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演化,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在全球互联网上,每一个人学习的资源应有尽有,几乎无所不包。

作为教师,今天我们知道的,我们的学生可能也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的学生有办法知道。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教师?我们用什么去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拿什么去捍卫教师职业的尊严?我们应当重新塑造和重新定义教师这个职业。

今天,称职的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也要有高尚的品德。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对“师之道”指明了方向,也生动诗意地道出做教师需要学识修为、品格气度、人文精神。

今天的教师,肩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

我们必须教导学生用头脑去思考,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性思维的人;用双手去创造,不要成为高分低能的人;用真心去热爱,因为热爱是一切研究和创造的前提。我们必须教导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去尝试解决那些眼下无法想象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大迁移的时代,人们把昔日许多应知应会的知识“外包”给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人们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少,忘记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的学生,在课堂上、在书本中、在教师的教导下,学到的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知识?

两年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报告指出,劳动力自动化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未来5年内将会有8500万个工作岗位被机器所取代,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将会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一下,眼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到2025年可能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针对他们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就业的目标定位,究竟是在那8500万个工作岗位中还是那9700万个工作岗位中呢?

不仅如此,报告还对未来人才的技能需求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指出,到2025年最占据优势的十大技能:分析思维与创新能力,主动学习和学习策略能力,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创意,主动性与原创能力,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技术的使用与监测能力,技术设计与编程能力,弹性、灵活性和压力承受能力,推理、解决问题和构思能力。

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扪心自问:2025年最占据优势的十大技能,在今天的课本中、课堂上、学校里,我们的学生可以学到多少呢?

未来的教师必须承担多重角色。

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履行教育学生的职责,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教师要履行职责、完成任务、践行使命,不仅要率先垂范,而且要成为出色的学习者、杰出的领导者,成为优秀的合作者、有创意的设计者和行动的促进者,成为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胜任教师职业,我们不仅要肩负多重角色,而且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者、领导者、设计者、合作协作者、问题解决者……

未来的教师必须是技术派教师。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技术影响并重塑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今天,无论教授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管讲授的是语文、数学、化学还是体育、美术,每一名教师都必须成为技术派教师。

在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大量教学会变成信息化教学——回顾过去几十年,全球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派教师。

未来的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

今天,学习是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必需品。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旦停止学习,你就走向灭亡。”学习不仅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经由互联网向全球同行在线学习的能力、数字化高效学习的能力。

未来的教师是学习的高手,是最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者,是精于借助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时政资源的有效运用

量体裁衣:时政资源的有效运用

摘要:教学时政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在充分把握其典型性、真实性、导向性、故事性的基础上,结合“量体裁衣”的思路,对标核心素养,衔接学科内容,经过“加、减、乘、除”将教学时政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凝练生活经验,内化精神品质,开创和谐共生的时政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时政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可见,优化时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既是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时政信息生活化观念的重要抓手。笔者根据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时政运用的情况,从“削足适履”转向“量体裁衣”,结合“敬畏生命——在洪水中点亮生命之光”的教学探索,提出让时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发光的具体策略。

一、为何而“量”:

从新闻时政到教学时政的转化

“量”是按照某种标准和规律,对事物的数量、质量等各项特征进行区分和描述的行为。引申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新闻时政和教学时政的边界和转化的机制,在把握教学时政特点的基础上,“量”好时政材料,“亮”出思政课本色,以充分激发其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优化课堂架构,实现从新闻时政到教学时政的转化。 

1.典型性。教学时政的典型性是指个别的特殊的时政材料能够体现出普遍意义的特性,内含着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普遍价值取向,是撬动课堂教学效力的支点。如在“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最美救护员”于逸飞的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时政融入课堂。在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中,实习医生于逸飞在地铁站跪地6小时做心肺复苏,救了十几人后默默离去。于逸飞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的行为,闪烁着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代表着点亮生命之光的“平凡英雄”所共有的美德和精神。

2.导向性。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教学时政中蕴含的正确价值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矫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认知,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助力学生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推进力量。如选取的于逸飞救护受困者的先进事迹,展现出于逸飞对他人生命的关切与珍视,能帮助学生反思过往,增强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敬畏感,从而在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的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少年担当,在生活实践中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学生从他人身上汲取能量,让自己也成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秉承优秀品质的人,这是教学时政的应有之义。 

3.真实性。教学时政是多姿多彩生活的正向缩影,是为学生打开的一扇由课堂通往现实的窗。教学时政的真实性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真实出现、真实可感、真实联结,即教学时政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知,且与学生的生活能建立密切的联系。“最美救护员”的事迹受到各方关注,各大媒体的采访报道及路人现场拍摄的视频和照片也纷至而来。这些素材让精神丰满、让人物立体、让时政明朗。教学时政就是要把这样一些真实人物在真实时间和真实地点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教学开发运用,让课堂教学以事实为基,促学生真实生长。 

4.故事性。故事性=变化+因果+刺激与反应。只有具备了“变化”的教学时政,才能保证最基本的实用性,于学生而言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共情的价值。因果,则是保证了教学时政的可信度,满足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在逻辑需求。刺激,是教学时政中最具教学价值的中心内容,会引起学生在感情、行动、语言表达上的反应,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情感态度的培育,让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意思、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于逸飞是刚毕业第一天上班的实习医生,被洪水困于地铁,逃生途中听到呼救,不忍离开的他一边披上白大褂,一边喊着“别怕,我是医生!”冲回地铁站负二楼,救助十几人后默默离去……于逸飞的事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充满了“变化”,随着于逸飞行为的“变化”促成了事件发展的“因果”,使得此教学时政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同时“跪地6小时救人”将事件带入情感高峰,给学生带来强烈“刺激”,从而引发学生对事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反应”,帮助学生内化热爱生命的观念,外化尊重生命、守护生命的行为。

二、以何为“体”:

教学时政的运用原则

教学时政之“体”非广泛而无边界,亦非散乱而无中心;反之,教学时政的整体与部分都有着内在的规则和秩序。当其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内容的内化、学习方式的提升时,才会激发出其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丰富的“生长力”。 

1.培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科目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时政的处理,应以对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做到存在即必要,存在即育人,防止粗略而缺乏深度、狭隘而缺乏广度、绝对而缺乏容度的教学时政进课堂。“最美救护员”于逸飞所具备的良好个性特征和积极品质,对标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健全人格”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依托于情境模拟、课堂辩论、情景剧表演、课后书信等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落实“健全人格”核心素养的培育。

2.衔接学科内容。教学时政作为课程资源,必须为教学服务,不可脱离学科内容、教学目标而单独存在。在处理教学时政时,教师要对教材读得精、钻得深、研得透,既要体现出本课主题,又着力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更需考虑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寓价值观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提升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品质的高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结合抗灾中的3个真实事件,改编成了3目情景短剧,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其中一目为例,情景剧《再救一个》:在暴雨中,周某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水中连救15人,一位群众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要“再救一个”!他自幼是孤儿,被4名郑州的阿姨收养供读大学,他说,“我要义无反顾回报社会。”本剧改编自郑州群众周大坤的真实事迹,他的生命因为受到了社会的帮助而得以延续,当灾难来临,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力量回馈社会。通过短剧,将教学时政与本课教学内容“休戚与共”中“如何敬畏生命”的学科内容有效衔接,可帮助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敬畏生命。 

3.提示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提示教师的教学活动重点要从思考“怎么教”转变为教学生“怎么学”。例如,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独立收集和分析教学时政,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教学时政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与合作学习。可见,教学时政的呈现载体、文本形式、主要内容都应建立在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既满足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发展,又促进学生发展性学力以及创造性学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于逸飞的救人行为在洪灾情况不明的背景下,于自己和家庭而言有巨大的风险,但于他人和社会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两者具有冲突性。课中以“于逸飞的选择是正确的VS于逸飞的行为是错误的”为辩题,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包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将思维冲突转化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并加以内化。

三、如何施“裁”:

教学时政的运用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学时政的运用仍存在着问题,如在选取上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方式上过于简单,缺乏创新性和深入性;在内容上挖掘不充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时政材料需要被“裁”,更需要在“加减乘除”的法则之下,讲究策略地“裁”。 

1.增加与聚合:妙用加法丰富素材内涵。时政素材往往以“点”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界中,给时政素材做“加法”,为之增加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事件影响等信息,可以丰富素材内涵,聚合育人价值,将其打造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强力引擎。在本课的辩论环节中,若仅依据新闻报道和路人现场拍摄的视频不足以让人物立体,让事例鲜活。所以笔者收集了郑州特大暴雨情况、于逸飞个人和家庭情况、救人细节及救人后自身伤势等图文资料,形成材料包。将于逸飞放在家庭、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其行为背后的丰富内涵。这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生活中人、事、物的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理解生命至上、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减少与分散:活用减法精简表现形式。教学时政的呈现可依托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在年龄、认知能力、思维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活用“减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各大平台关于于逸飞事迹的报道数以百计,相关的采访视频内容复杂、时长冗长,并不适合完全运用至教学之中。在处理上,笔者选用并剪辑了两个视频,一为路人拍摄的救助现场,包含于逸飞冲下地铁站、路人鼓掌、于逸飞救人的主要核心内容,时长1分钟;另一为采访片段,主要是于逸飞讲述当时的内心活动和事后自己的收获,时长2分钟。以“小小的”教学时政发挥“大大的”育人能量,帮助学生精准、高效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3.倍增与飞跃:巧用乘法精准问题设置。课堂提问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获取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结合教学时政精准设置教学问题时,需充分挖掘教学时政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与思想价值,加强提问设置的明确度和清晰度,对教材可能存在的滞后性进行有效弥补,让教学时政的育人价值呈阶梯性增长,从“有依有靠”提升至“有形有质”。在课中3目情景短剧表演之后,学生感触良多,为进一步挖掘教学时政的教学价值,笔者设置了针对表演内容的问题串:请用一个词概括剧中人物的言行;为什么用这个词?结合情景剧中具体表现,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谈谈如何敬畏生命。本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教学时政内容层层剖析,在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推理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观念,并在生活实际中予以践行。 

4.细分与透视:活用除法回归事件本质。时政素材一般是经过加工的带有发布方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信息产物”,时常存在避重就轻、夸大其词、借势营销的情况,掩盖了教学时政的本质和价值,也背离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精神。教师需提高对时政素材的甄别能力,将与育人目标相违背的内容删除,让教学时政返璞归真,以其本真之心点亮课堂之美。于逸飞的先进事迹传播之后,与其相关的信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例如于逸飞的感情生活、于逸飞所在医院的广告、“于逸飞获得巨额奖金”的虚假宣传等,不仅与教学内容无关,更是违背了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学科精神,所以笔者并没有选用,仅在学生课外提出疑问时,予以客观分析和积极引导。

四、何以为“衣”:

教学时政的效果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教学时政运用的效果需要对学生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呈现的行为模式、弘扬的精神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性关注和考量。 

1.生活经验的凝练。珀金斯提出“生活价值”这一概念,明确体现了教学时政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内涵,“对学习者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成功的时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凝练出持久的、牢固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生长。如此,教学时政的“生活价值”就在被不断激活、不断深入,并在学生的未来持续地发生作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行为的终结。课后作业中,笔者针对已学习的防洪救灾相关措施,在课后作业中布置:查找资料,完成“灾难自救表”。表中包含以下情形:被开水烫伤;家中油锅着火;房屋突发火灾;突遇地震。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学习相关对策。由课堂中的“1”发散到生活中的“∞”,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凝练出指导未来的生活经验,发挥出教学时政的“生活价值”。

2.精神品质的内化。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时政的运用需有益于学生自我认知的建立,帮助学生创造自身幸福、家庭幸福和社会幸福。在时代的脚步中,更需引领学生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在、与时代同在,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弘扬先进的时代精神,内化“正能量”,外化“正行为”。于逸飞的先进事迹已经过去,但其事迹中蕴含的精神及其个人品质当予以继承和弘扬。课后作业之二,笔者要求学生以“于逸飞哥哥,我想对你说”为中心,结合本课的学习感悟,给于逸飞的微博私信留言一段自己的心里话。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为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优秀精神品质。 

3.多元场景的应用。理论知识需要通过迁移实现其育人价值,“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简易迁移是“具体与具体”之间的迁移,例如通过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在“题海”中熟悉知识。而高级的迁移是“具体与抽象”“具体与具体”“抽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复杂迁移,是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实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于逸飞的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时政的实际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更体现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多元场景之中,从普遍到特殊,通过实践应用给学科知识赋予现实意义,打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帮助学生与抽象知识“和解”,更好地拥抱现实世界。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的课程。在教学中“量体裁衣”地高效运用时政,既能体现本课程鲜明的育人性和时代性,又能帮助学生与生活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文作者:

陈雪芸,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何振华,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业研究||“双减”之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有效设计的探索
教研共同体(20):海天一色 研教并举
烟垢中学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计划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策略——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的选用技巧例谈
《道德与法治》观摩课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