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水宝地,为什么传国九鼎、传国玉玺同在一地失踪?

在我们国家的地理版图上,洛阳居于天下之中。说洛阳是风水宝地,应该没有太多的人反对。天下之中,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千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西安可以与之比肩。中国自古以来,共计出现过500多个皇帝,多半以上都与洛阳有密切的关联,100多个皇帝曾在这里坐上金銮殿,并且死后也葬在这里。另外,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风云人物,也都与这里有关。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是古代许多中国人心中的梦想。按照《中国这百年》的描述,1913年,仅洛阳北邙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大冢还有791座。古墓约在十万个以上。

然而,在古都洛阳,还有一块更神奇的地方,这就是如今西工区与老城区的交汇处:应天门、九州池,天堂、明天以及周公庙这一带。说它神奇,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著名的人物都与这里有关。譬如,周公、老子、孔子等都与这里有关;说它神奇是因为那里还是隋唐洛阳城的皇城宫城所在地;说它神奇是说被誉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国之重器传国九鼎的安放处;说它神奇还因为,传国九鼎、传国玉玺都是在这里失踪。

先说传国九鼎。众所周知,传国九鼎被誉为中华第一国宝。相传是大禹收天下九牧之金所铸。中国古代,九鼎一向被看作是国家的代名词,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将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在回归镐京的途中,周武王在洛居住月余。考虑到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特别是便于控制殷商遗民广泛分布的中原及东方地区,周武王考虑在今洛阳一带营建新都。可惜武王灭商后第二年便去世,接着是“三监叛乱“,周公东征。

为了完成武王营建东都的遗愿,更重要的是巩固周初的政权,达到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的目的,周公在平定叛乱东征之后,立即着手在洛邑营建王都。周人很是信奉上天和风水,先是派召公到洛考察卜筮,然后周公亲临定下大盘。

《逸周书·度邑》详细记载了武王选址的过程,《尚书·召诰》记载了召公相宅这一历史事件。《尚书·洛诰》记载了周公营成周之事。周公营建的洛邑被称为 “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洛邑城的建设由庸国的工匠完成。洛邑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层面有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周公主持的“新邑”实际是在洛水北、瀍水东、西。西面是王城(今洛阳老城)),是王宫之所在;东面是殷移民所迁之处。即瀍水之西是周人聚居区,瀍水以东是殷人聚居区。

史书中所说的“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即今应天门、周公庙一带。

《左传·宣公三年》载:“成王定鼎于郏鄏”。《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成王定鼎郏鄏,将其供奉在洛邑的明堂当中。位置大致在今天洛阳隋唐城的应天门和周公庙一带。那一带也是多个青铜铭文及史书上所说的“康宫”所在地。

对此,《汉书·地理志》载:“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

“成王定鼎于郏鄏”,足见天下之中的洛邑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之后康王继位,他们都在洛邑处理政务。成王和康王在位期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取得极大成功。至康王年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时,西周的王都在洛邑,本来王都会在这里一直存在下去。无奈在康王的最后第三年,鬼方发生叛乱。康王不得不返回宗周平叛。至此,王都随之回到镐京。直至周幽王被杀。

成康之后,王都虽然回到了镐京,但九鼎一直存放在洛邑明堂之中,即今应天门、周公庙一带。出土的近百件西周青铜铭文中,曾多次提到王在成周、洛邑、康宫、京宫。说明成康之后的西周天子基本都到过洛邑。国家权力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九鼎”所在,周天子不会不放在心上。

东周时期,九鼎最有影响力的记载有四次。《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说的是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在对陆浑戎致命打击之后,楚庄王来到洛河南岸,陈兵于周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成语典故“问鼎中原”即来自于此!

东周时期关于九鼎的第二次记载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一文。该文讲述了秦国出兵威胁东周天子索要九鼎,颜率以赠鼎为由使齐王派军退秦救助东周;而齐国索要九鼎时,颜率以无法确定把九鼎运至齐国的路为由,打消齐王获得九鼎的想法。

东周关于九鼎的有影响的第三次记载是在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孤城,斩首六万。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秦武王来到东周王城大社。争强好胜的秦武王要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东周关于九鼎的第四次记载是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取得了生命中最后一次重要胜利,降周赧王为臣,西周国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亦在这一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秦昭襄王占王畿,灭东周,迁九鼎。

汉朝初年,司马迁在整理先秦史料的过程中,未能辨别出九鼎的真正去向。从而使《史记》对九鼎的记载前后不一:司马迁先是说秦昭襄王时,秦从洛邑掠九鼎入咸阳,后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九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再之后,又记载秦始皇派人在泗水彭城寻找九鼎,结果徒劳无功。司马迁距离九鼎失踪不过百年,但是他关于九鼎去向相互矛盾的记载,给九鼎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笔者曾经多方面考证过九鼎,根据青铜制造的技术,笔者认为,大禹时期根本造不了太大的鼎。成王所迁九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所造,或是周初仿造(商代可能性最大)。秦始皇派人在泗水彭城寻找九鼎,说明秦至少没有完全得到九鼎。很有可能,在战国末期,周天子藏过九鼎。至今,一直传说金村一带地下王陵发现有大鼎,2020年底,古都产业文化研究院还请科技方面的人员用现代仪器对传说的地方进行探测,显示地下有巨大青铜器物。洛阳考古院的有关领导还表示,汉魏故城一带的考古一直在进行,可以进行发掘。但由于人事变动没有进行。

金村王陵区葬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也许他们看到王朝气数将尽,从而将一直供奉在周天子明堂里的九鼎其中一个陪葬!无论如何,九鼎是在战国末期,在洛阳今应天门、周公庙、明堂一带失踪的!

(接下来,传国玉玺同样是在这里失踪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邑(雒邑)
鼎——国家权力的象征
【河洛寻古记】天下归心说周公
中国古代都城(四),礼法之巅国祚悠长,开启周王朝历史都城之旅
古代华夏第一国宝,到底是传国玉玺还是九鼎?
西周时期为何把象征着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而不是镐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