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唐代翻砂铸钱工艺的探讨
原创 2017-03-31 郭喜林 钱币圈

从同版开元通宝制钱母子两品看唐朝的翻砂铸钱工艺


郭喜林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实行币制改革,铸行开元通宝钱,废除了“铢两钱制”,开创了“宝钱制”的新时代。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对于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元通宝钱不仅历史地位重要,而且铸造工艺也很考究。其形制严谨,钱文端庄,做工精致,版别多样。如此令泉家喜爱的钱币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对此,泉界、学术界一直在研究探讨。


大唐采用范铸法、失蜡法铸钱早有定论,而对于是否采用以母钱为模具翻砂铸钱即翻砂法则观点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大唐没有采用翻砂法铸钱。《中国历代古钱图解与价格指导》一书这样写到:“隋唐之际,除了采用传统的泥范工艺外,还将商周时代创造的失蜡法用于铸钱。”並作出这样断定:“我国的翻砂工艺技术,早在春秋中期就有了。用于铸钱,则始于北宋。”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唐采用了翻砂法铸钱。有泉家曾撰文用移范和畸形现象论证唐代采用翻砂法铸钱的观点。下面,笔者试图用同版开元通宝小平母子两品正规制钱(即图1钱、图2钱)来佐证大唐采用了翻砂铸钱工艺。
     

                                     (图1)

                                        (图2)

先看这两枚开元钱的共同点:


一是两品均为八分书中字容弱,“开”字门内为“升井”,“元”字第一稍长,通字走之部为“三撇”,“宝”字贝部内两横稍短且居中。


二是两品穿口、内郭、外缘状态相同。三是两品背纹饰均为左下角月。这三个共同点表明,两品钱文书法风格相同,形制相同,版式相同,具体为中字容弱左下角月版,是唐中期的正规制钱。

两品虽然是同一版式,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材质不同。图1钱为传世品,白铜质,含锡12.5%。这样一个铜锡元素配比,铜质精良,铜液流动性好,钱文的各个细节都能铸到位且饱满。这说明图1钱具备了母钱的物质要素。图2钱生坑品,铜质为普通的青铜,看上去显得粗糙一点儿。


二是规格不同。图1钱直径25.45毫米,厚1.56毫米,重4.7克,分别比图2钱直径长0.52毫米,厚0.29毫米,重1克。这些差距正是上下代之间的正常差异。这个差异是铸钱过程中铜液冷缩形成的。


三是精度不同。图1钱做工精细,钱文精美,字口深峻,转角清晰,地张干净,轮郭精整。图2钱在这些方面明显逊色,特别是字口变浅,笔画出现粘连。相比之下,图1钱的精工细做,说明它具备了母钱的人文要素。


四是痕迹不同。图1钱穿口精修,外轮打磨呈直边,边轮底口可见雕母留下的走刀痕迹。这些正是雕母的下一代即母钱的特殊标志。而图2钱没有这些痕迹,表明其就是普通的流通行用钱。这四个不同点充分表明:两品是既有本质联系又有品质区别,一脉相承,辈分不同。图1钱是母钱,图2钱是子钱。图2钱是由图1那批母钱做模翻砂铸造而成的。

有泉友可能要问,两品是不是范铸或失蜡法铸造?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范铸或失蜡法铸造的同一版式的钱币,正常情况下铜质、规格、精度基本一致,不会有明显差异。


笔者查阅了《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十国编》中所载的陝西、湖北等地出土的早期范铸、失蜡法铸造的开元通宝小平钱的相关资料,得知这些短首元、三撇通版式的开元小平钱尺寸和精美程度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差异。


有泉友可能还要问,两品是不是大样与正样的关系?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大样与正样是同币种、同形制钱币的不同版式。有关资料表明,大样直径较正样直径大出1一一2毫米。由此可见,图1钱与图2钱不是大样与正样的兄弟关系,而是母子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作出这样定论:同版开元通宝母子两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以正规制钱的实物形式证明了唐朝中期采用了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的翻砂铸钱工艺,呈现了由范铸法、失蜡法向翻砂法过渡的创新局面。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钱币囤积投资哪个比较好
草根寻泉手记——我的收藏观
我收藏的古钱币
钱与中国古钱——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简史
中国古代钱币制造工艺及母钱发展
合背钱与古钱造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