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与其他拳种相比,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主要有六点:

一是劲力内换。

二是放松发力。

三是劲力连续,劲无断点和间隙。

四是注重螺旋运动。

五是粘连黏随,方向多变。

六是以身法替代步法,以手法替代踢法。通过这些技法特点,实现空间的节约、时间的节约和力量的节约。

(图片来自网络)

(一)劲力内换

注重借助体内空间而不是体外空间实现力量转换,“劲由内换人不知”,这是所有内家拳或者说拳术高手共同遵守的规律。注重训练身体内层运动,训练劲力内换,训练体内的矛盾力所产生的所谓“暗劲”。

劲力内换的好处有三:

其一,节约空间,减少了对外部空间的依赖,符合本书第四编所讲的最小空间占用原则。

其二,节约了空间也就节约了时间,给对手的感觉就是“快”。

其三,劲力在自己体内形成循环,体内各组织相互借力,劲力一旦启动,大有江河奔流、万穴咆哮、风火齐发、永不停息之势,省力。

(二)放松发力

太极拳在搏击中,注意身体接触点、受力点、着力点、支撑点的变化,讲究身体各部位放松、拉长、膨胀形成掤劲。通过接触点的放松发力,形成不丢不顶,“挨着何处何处打”的效果。

通常人们习惯于通过肌肉紧张发力,放松时卸力。而太极拳是通过肌肉放松发出筋骨之力,这也是“内家拳”的一个特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膝盖练坏了,原因都在于放松之后卸力,导致膝盖骨磨损。放松卸力不需要学,谁都会,放松发力才需要学习和练习。掤劲是太极拳第一劲法。

掤劲的要领,就是身体所有的关节同时胀开,仿佛所有大小关节之间充气,或者像关节之间加了一个垫子,身体仿佛加长了,胀大了,这样将有非常大的力效产生。掤劲不丢,随时可以转化成其他劲。如果掤劲丢了,就得重新启动劲力,速度就慢了。所以松而不懈。掤劲就是混元劲,要点是放松、拉长、胀开。

(三)劲力连续,无断点和间隙

劲力连续,劲无断点,要求无隙可乘。从套路的角度看,太极拳用柔和的弧线将招式动作连接,愈合了招式之间的劲力断点和间隙,强调转关过节绵绵不断,避免自己在运动中失去劲力,或者失去平衡,或者因出现结构弱点处于脆弱状态,而被对手打击。

(四)注重螺旋运动

通过螺旋运动改变力和空间结构,在螺旋运动中很好地将杠杆原理、螺旋原理、向心力和离心力原理结合运用。螺旋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方向是 360°的,同一个螺旋运动,可以产生两个完全相反方向的离心力,从而产生了无向性的问题。太极拳运用螺旋运动,解决了方向的多变性。手臂同一个顺缠,既可以向左运动,也可向右运动;既可以向前运动,也可向后运动。

(五)粘连黏随,方向多变

从技法上讲,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粘连黏随”。人体的任何劲力运行到尽头,都会引起重心溢出体外,平衡遭到破坏。招数使老了,会出现顺极则背,背极反顺的情形。搏击中顺背大反转、大翻盘的情形,反映了阴阳极变的哲学道理,反映了老子的“大逝远反”世界观。

于是太极拳在技法上强调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要求自己的劲力与对手的劲力高度契合,包括方向的契合、力量大小的契合,以及与对手运动轨迹的契合。虚以应变,得机得势,随机而变。同时加强它、引导它、干扰它、破坏它,使对手失去平衡而加以打击。

主动破坏对手的平衡,或者利用对手的不平衡,进而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发起攻击,是重要的搏击技巧。加强对手的运动,是为了早一点让对手的劲力达到极限,早一点失衡;引导对手的运动,是为了让对手的劲力偏离方向,身体由顺而背,不知不觉中失去平衡;干扰破坏对手的运动,是为了让对手失去方向感,对劲力的判断出现模糊或者错误,对身体的平衡状态失去清晰的意识,便于我方随后制造其不平衡,实施打击。加强、引导、干扰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手的平衡,从而进行打击。

当对手顺而我背的时候,我就通过运动,改变这种顺背格局,最终达到反背为顺的目的。

太极拳中专门有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人的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之前的其他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粘连黏随一方面需要灵敏地感知对手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实现自身重心的自由移动,自身要高度协调。

“粘连黏随”还包含着延长做功时间的含义,在“以慢打快”中延长了做功时间,增加了冲量。另外,人体有弹性体的成分,粘连黏随有助于增加对手作为受力弹性体的反弹力,从而为我所用。

(六)以身法替代步法,以手法替代踢法

与很多拳派相比,太极拳增加了手法和身法难度,以身法替代步法,降低了步法难度,以手法替代踢法。太极八法“捧捋挤按,采挒肘靠”,讲的都是手法和身法。太极拳对手法和身法要求很高,推手是对手法和身法的综合训练。手法讲究封闭缠拨,敷盖吞吐,螺旋缠丝有顺缠逆缠之分别。

身法讲究裆胯旋转,胸腰折叠,“周身无处不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太极高手往往以身赢人,进而以手赢人,用腿脚踢法较少,完全不同于“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北腿表现。陈式太极拳中还保留有仆步、跌叉、腾空跳跃等难度较大的步法,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中,这些难度较大的步法已经不多见了。

客观地讲,这一技术特点,有利有弊。太极拳注重运用手法和身法完成粘连黏随,降低了对步法和腿法、踢法的要求,好处在于高手可以不动步而打人,更好地表达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有利于年事已高、体力不足的人以逸待劳,完成搏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太极拳选手,擅长擒拿摔跌,不擅长踢打;长于定步近战,短于活步散手;长于防守,短于进攻。这与当前以及过去很长时期,太极拳教学过分强调手法和身法,而忽略步法训练和踢法训练;重视“借法”训练,而忽视“上法”训练是分不开的。“借法”讲防守反击,而“上法”讲主动进攻。必须认识到,长此以往,会降低快速移动的能力,降低放长击远的能力和主动进攻的能力。

邱海洋博士著作《中国武学》

摘自邱海洋博士武学著作《中国武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家三拳与圆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折叠转换”:曾乃梁、吴文翰、张全亮
谈太极拳技击中的“舍己从人”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折叠转换”
各式太极拳家论如何理解“折叠与转换”
从洪式太极拳观点谈十三势的涵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