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说对联的“正七字”和“倒七字”句式

  对联句式,按字数寡多分类,其中最常用的是七字联。就七字句分析,又因为节奏(节)的安排不同,分为常见的“正七字”(前四后三:2-2-2-1或2-2-1-2)与罕见的“倒七字”(前三后四:2-1-2-2或1-2-2-2)两类。近年,楹联界许多文章论及的“律句”问题,就与此有关。

  《中华文化人学书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摘引了清代学人凌廷堪为戴震所作事略状的一段:

  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义理之学是也。

  这段名言可以古为今用。如今有些人写文章讨论对联作品,偏不举实例,只说空话(于似是而非的玄谈中夹杂假话);因为没有落在实处,令批判者不能针锋相对,形同无的放矢;而始终各执一端,争论难已,使难辨真伪,鱼目混珠。所以本文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做法,杜绝空谈,就事论事,以求同道相商,取得共识;欢迎反对者也举出实例,针锋相对地辩驳(谢绝不举实例地空谈废话)。

  一、前贤见解高明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王力先生曾在《汉语诗律学》中(就节奏入手)论过对联句式,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有理有据的论断,可以作为讨论的依据。现摘引如下:

  “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例如前人集王羲之兰亭序字的对联:
  (1)丝竹 放怀 春 未暮
    清和 为气 日 初长
  (2)静坐 不虚 兰室 趣
    清游 自带 竹林 风 (以上是依照近体诗的节奏的)
  (3)得趣——在——形骸——以外
    娱怀——于——天地——之初
  (4)寄兴——在——山亭——水曲
    怀人——于——日暮——春初
  (5)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以上是超出近体诗节奏的)(第10-11页)

  近体诗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第75页)

  我们把最后一个节奏称为“脚节”,脚节之上为“腹节”,腹节之上为“头节”,头节之上为“顶节”、五言诗句只有三节,没有顶节这些称呼是与上文所说的“七律的句子为五律的句子的延长”的理论相配合的。但所谓加长,只是头上加顶,不是脚下加靴(第76页)

  由此看来,“依照近体诗的节奏的”(1)“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2-2-1-2,顶节、头节、脚节为两个音,腹节为一个音), (2)“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2-2-1,顶节、头节、腹节为两个音,脚节为一个音)是“正七字”句式;“超出近体诗节奏的”(3)、(4)“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2-1-2-2,顶节、腹节和脚节均为两个音,头节为一个音)是“倒七字”句式。虽然组合方式有所区别,但都有格律可循。

  是否可以先确定一下:大家讨论所说的“律句”,应该是“正七字”句;“非律句”,即指“倒七字”句。内涵与外延都明确了,才好进一步讨论。

  二、“正七字”句实例

  从对联的格律研究,“正七字”句共有两类四种合乎声律的格式,即:

  甲 2-2-2-1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思亲 泪落 吴江 冷/望帝 魂归 蜀道 难
     (顶节平起,第二字为平声)

   B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古井 平涵 修竹 影/新诗 快写 浣花 笺
     (顶节仄起,第二字为仄声)

  以上两种句式都保证了“声调的交互”(即平仄交替和相对)。声律规则允许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第五字须慎重考虑,B种对句第五字如果改用平声,则犯“三连平”毛病。

  乙 2-2-1-2

   C 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花笺 茗碗 香 千古/云影 波光 活 一楼
     (顶节平起,第二字为平声)

   D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平平 仄仄 仄 平平
     一代 兴亡 关 气数/千秋 庙貌 傍 江山
     (顶节仄起,第二字为仄声)

  以上两种句式,规则允许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第五字须慎重考虑;D种对句第五字如果改用平声,则犯“三连平”毛病。

  经过对比两类四种句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正七字”句,不论语义节奏(或称词语结构),是“2-2-2-1”或者“2-2-1-2”,其声律节奏仍然相同,所以平仄安排都是相同的,即不超出上述四种句式。

  当前对联报刊所载文章有认为语义节奏(或称词语结构)是“2-2-1-2”的联句,应该算“非律句”,似乎其声律节奏(平仄安排)就应该与“"2-2-2-1”句式不同,似乎可以“破格”例外了。果真这样吗?

  让我们再举对联实例分析“正七字”句式的现状(取材于《天山诗联》):

  1.贰零 世纪 留 奇迹/零贰 年辰 辟 锦程
  2.迎春 更展 新 形象/入世 同登 大 舞台
   仄平 仄仄 平 平仄/平仄 平平 仄 仄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例1立意好,瞻前顾后,构思奇,巧用数字,而且句中的节奏点都是“平仄交替”,出句与对句的节奏点都“平仄相对”,合乎声律(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也不是“超出近体诗节奏”的那种“非律句”),文情并茂。例2似可视为复句,顶节表示条件,后三节表示结果;暂不再细分。出句畅想迎春,展示美景;对句回顾入世,放眼全球。言浅意深,平仄协调,念读顺口。这两联经得起“横挑鼻子竖挑眼”,算得上“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语境、风格、节奏而灵活运用,多变中自有法度”。

  再看另外的参考联例:

  3.长安 笔墨 钟 灵秀/艺坛 诗文 毓 英华*
   仄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 仄 平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主 - 谓 - 宾    主 - 谓 - 宾

  老实说,此联内容平平,即使只论“立意、修辞、结构”都值得商榷。它基本上袭用旧语,略有变易,可偏偏“合掌”,两句话14字,仅说了一点意思:“长安艺苑出人才”(这倒是个律句,可以充当下联)用7个字就能传达的信息,硬塞进同样多的废字,似无必要。

  对联必须论及形式美中的声律,所以还得分析平仄的安排。该联出句合律,按节奏“平仄交替”,证明作者是依照格式造句的。但是,问题出在对句是“率尔操觚”,信手拈来凑数的:偶位节奏全是平声,已无抑扬顿挫可言。

  4.贤达 籍甚 开 三阵/旨义 承年 励 多才[1]
   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仄 平平 仄 平平

  这也是“正七字”(2-2-1-2)句,当然不能按照“倒七字”结构分析。当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安排,可惜被作者搞乱了:上联仄脚接仄脚,下联平脚接平脚;而且上下联顶节仄脚对仄脚,腹节平脚对平脚。这是一副不合格的对联.

  5.汗积 如海 添 寿算/心善 成云 护 学人
   仄仄 平仄 平 仄仄/平仄 平平 仄 仄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上联偶位三仄,下联与上联相应位置两处以仄对仄。此联也不合要求,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江教授在《中国对联谭概》(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里曾正确地讲解过对联的基本要求:

  区分平仄,并在诗文中使平仄声有规律地变化,可以造成音韵的和谐美。
  对联的平仄也是严格的。毫无疑问,律诗的平仄规律是研究对联平仄的基础。
  怎样研究平仄变化呢?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的“竹竿”进行过形象的说明,即列出平仄相间的“表”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律句构成,都可以从“竿”上“截”出(见《诗文声律论稿》)。
  我们在总结对联平仄时,也不妨将此“竹竿”借来一用,截取需要的内容,同时,根据上下联“平仄相对”的原则,得出对联的基本平仄格式。(《中国对联谭概》第193页)

  显然,上举第5例联不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

  即使按“新四声”论,“海、寿”都是仄声,仍然失替;“云、学”平声,又是失替,不合格律。为取得旁证,可以对比下面按普通话声调制作合乎声律要求新联的实例(取材于《天山诗联》):

  6.国值 盛世 生活 美/人庆 佳节 快乐 多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平仄 平平 仄仄 平

  顺带再看同类格式的一副不合声律的新联(原载《楹联界》):

  7.文采 每与 石竹 翠/联鸿 常共 瑞云 飞*
   平仄 仄仄 仄仄 仄/平平 平仄 仄平 平

  上联一连串六个仄声,十足“破格”;尽管下联又合乎格律。应当说,这仍是一副不合格的对联,即便美其名曰“非律句联”,也难以自圆。

  三、“倒七字”句实例

  小说回目中常常出现“倒七字”句,即腹节和脚节都是两个音,顶节或头节有一节是一个音,犹如把“正七字”句的腹节或脚节搬到前面去一样(这的确与一般七言诗中的律句不大相同)。更多的“倒七字”句,顶节是一个音,其余是两个音组合而成(即1-2-2-2),例如:

  1.勤 王室 马腾 举义/报 父仇 曹操 兴兵
   平 平仄 仄平 仄仄/仄 仄平 平仄 平平

  2.战 官渡 本初 败绩/劫 乌巢 孟德 烧粮
   仄 平仄 仄平 仄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3.用 奇谋 孔明 借箭/献 密计 黄盖 受刑
   仄 平平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这类“倒七字”句的前3个字(顶节和头节)大多是动宾结构。后4个字(腹节和脚节)可以是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联合结构(一般回目用三个字的专用名词,包括姓氏、称呼、地名、国名等)开头,多用“倒七字”句,例如“萧夫人 登台 笑客,逢丑父 易服 免君”、“公子宋 尝鼋 构逆,陈灵公 衵服 戏朝”。如果是两个字的专用名词,则采用“正七字”句,如“孔明 定计 捉 张任,杨阜 借兵 破 马超”、“钟会 分兵 汉中 道,武侯 显圣 定军 山”。)

  也有少数顶节是两个音、头节是一个音的,构成一个单句或复句的,例如:

  4.吴用 赚 金铃 挂吊/宋江 闹 西岳 华山
   仄仄 仄 平平 仄仄/仄平 仄 平仄 仄平

  5.景阳 冈 武松 打虎/横海 郡 柴进 留宾
   仄平 平 仄平 仄仄/平仄 仄 平仄 平平

  6.一楼 萃 三楚 精神/二水 汇 百川 支派
   仄平 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 仄平 平仄

  以上句式,为适应内容的需要,单音节用字可平可仄。但是腹节与脚节必须当句“平仄交替”,上下联相应位置必须“平仄相对”。确如王力先生所说:

  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不能再像“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汉语诗律学》第10-11页)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中除了“过”字能够平仄两读,其余9个字都是仄声,堪称不讲究平仄对仗的典型实例。它既然不合近体诗要求,就更不合对联要求了(参见本文第一部分引文)。

  下面再看对比的两例,请比较其节奏和平仄安排:

  7.急 兄仇 张飞 遇害/雪 弟恨 先生 兴兵
  8.用 人多 开支 必大/着 力少 质量 不佳
   仄 平平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例8是试作谜语对联(谜底:侈、劣),搞文字游戏,意在双关,既可言“用人多”,又可解为“用人多”,暗示谜底。这类结构是“超出近体诗节奏的”。此联第六字(准确地讲是“末节的第一字”),以其不在关键的“节奏点”上,可平可仄(如例3的末节“受刑”)。所以,“正七字”的“二、四、六分明”,似乎于此无能为力再看《楹联界》总33期所载的“倒七字”句式对联:

  9.菊香 沁 海峡 秋水/酒美 醉 两岸 亲人
   仄平 仄 仄仄 仄仄/仄仄 仄 仄仄 平平

  它上下联接连三节(五个字)都安排作仄声字。读者和品鉴者倘用“平仄竿”衡量,就会发现作者“随心所欲”而“逾矩”了。“破格”论者是最怕人用“平仄竿”来衡量的。

  四、相关的部分实例

  这里顺便讨论一些文章所提及的五字“非律句联”。先就《天山诗联》所载内容健康,格调不低的五字新联数例,对其表现形式作对比分析:

  1.蛇年 舒 美景/马岁 展 新图
  2.东南 铺 富路/西北 响 春雷
  3.赃官 无 孝子/暴富 少 仁人
  4.天山 开 胜景/诗国 出 佳联
  5.龙人 歌 盛景/马岁 上 层楼
   平平 平 仄仄/仄仄 仄 平平

  为尊重科学,我们还得掏出“至宝”——“平仄竿”,逐字标定,最终得出鉴定意见:这些联的句式结构均为“主——谓——宾”,语义节奏相同,都是2-1-2(不宜只划分到2-3为止);都安排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合乎声律要求。几位同道制联,遣词造句都作如此安排,必然由于大家赞同“平仄的原则:(一)平声和仄声必须递换;(二)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且依此制作合格对联。这应该算是“约定俗成”吧!

  再看那副被《中国楹联报》评为“平仄失替”的那副对联:

  6.祥云 迷 幽境/法雨 润 石林
   平平 平 平仄/仄仄 仄 仄平

  与前五副对联比较,其句式结构和语义节奏都相同,是2-1-2;如果掌握了平仄变化的基本原则的人,一定会按1-5例的句式(即“律句”)安排,采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可惜原作者只晓得字面对仗,不明白“平仄对仗”(即“破格”论者深恶痛绝的“声律”。参见第二部分引文),出句接连用四个平声字,搞得“平仄失替”;对句则四个仄声字连用,毫无变化。如此随意,不顾及错综变换而淆乱声律,这无论如何都与合乎声律的“非律句”不沾边。

  五、维护对联的文体个性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钱来忠研究员在《维护对联文体的个性》一文中谈道:

  《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指出:“提倡‘有机变通’的同时,我们仍要强调对联艺术的特殊规范,以维护其严肃的文体个性。”这是指导对联理论研究的正确主张。
  四川省楹联学会曾经多次讨论对联的艺术形式问题,1995年第1期《联艺》发表的《对联要讲格律》表达了共识:对联必须追求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简言之,对联要重视格律。这就是强调对联艺术的特殊规范,以维护其严肃的文体个性。……
  对联严肃的文体个性还体现在,讲究对仗工整,结构相应;平仄协调,合乎声律。这样才能使人读后容易牢记不忘。
  有的作家不懂得对联的文体个性,任意把史可法祠墓的一副对联改写成:
  一代兴亡观气数
  千古江山傍庙貌
  不仅错字,而且破坏了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起码要求,损害了语言的音乐美。
  江泽民同志的《七绝二首》注意格律诗的个性,按传统的“平、上、去、入”分别声调,如“人间万事出艰辛”句中“出”为第五字,严守格律读仄声,保持平仄协调,避免“三连平”。(《联艺》2000年第1期)

  《对联》杂志终审赵云峰先生指出:

  对联不仅是让人看看就行,而且是要人们去反复诵读,因此只有在上下联中,相同位置的读音要做到平声与仄声相反,并在同一句中平仄相间,读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灵活而协调、起伏而统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假如不按照这个要求去写,势必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那就成了次品或废品。因此,平仄在对联中可以看作是精髓所在。(《语文报》第453号《怎样撰写对联》)

  常江先生在《中国对联谭概·联律》中说:

  律者,规律也。所谓诗律,包括结构、节奏、四声、用韵、平仄、对仗等;词律和曲律也大体是这些内容,词曲为长短句,便多了“句式”和“领字”、“衬字”。
  建立联律,离不开诗词曲律;但诗词曲律又不完全等于联律。(第185页)

  对联从律诗脱胎后,虽经漫长的缓慢的变化,其基本规律没有变,不像新诗完全冲破了旧体诗的“框框”。现在还看不出任何使联律发生根本改变的迹象。即使是白话联,也只是用俗语,而在平仄上还是讲究的。(第76页)

  这些话表明他是同意且承袭了王力先生的观点的;而且言下之意是,联律内容还应该更为丰富,所以常江先生又就“结构”、“押韵”、“平仄基本联型”、“节奏”、“领字”、“句脚平仄规律”、“对仗”这些“联律”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

  《楹联界》编辑刘太品先生指出:

  今人整理出“联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学者的一块敲门砖,登堂入室后没人会拿它当回事儿。(《对联鉴赏琐谈》)

  此固一家之言也。从实际出发,分析今天对联界的一些作品,确实还有不合联律的“病联”,其中主要出自某些在对联界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名家作手”(本文引用过一部分,即实例之带*者),他们虽早已不是“初学者”了,可他们能扔那“敲门砖”,真正不“拿它当回事儿”吗?真的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吗?

  对联学属于科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们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注释:

  [1]这副贺联内容费解。““三阵”是否与兵家“天、地、人”三阵有关,难说。“籍甚”(盛大)与“承年”,如何构成对仗?至于格律,其“贤达”与“籍甚”,“平仄”接“仄仄”,“承年”与“励多”,“平平”接“仄平”,句中缺乏“交替”;“贤达”与“旨义”,“平仄”对“仄仄”,“开三”与“励多”,“平平”对“仄平”,上下句没有“相对”。诚然“对联文学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以对仗为主,包括声调、节奏等方面的基本定型但又十分灵活的一系列法度,这一切决定了对联文体独特的形式特征。是联皆有格可寻,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已。”但是此联纯属“破格”。如果说是“合格”,不知合的什么“格”了?


 作者:言无妄 陈亦真 原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写作第十三讲:对联格律及马蹄韵四。
对联的确需要拗救
[转载]对联平仄规则
【知识】楹联格律 平仄规则
对联的平仄句式
中华对联网校初级班简明教程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