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民俗——北京冬天的蝈蝈

蝈蝈,作为老北京冬季里的一个小玩物,这里的学问正经不少呢。

    蝈蝈是北京人的叫法,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山东和河南人叫它“蚰子”,河北人叫它“乖乖”。北京人为什么叫它蝈蝈呢?主要是取自于这种鸣虫叫出来的声音。蝈蝈在古代的文字里多写成“蛞蛞”或“聒聒”。因为这种像蚂蚱似的草虫叫的声音很响亮,所以蝈蝈和蛐蛐、油葫芦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鸣虫。不过,老北京玩虫儿的人都讲究它叫出来必须得有“蝈蝈”的音儿,这才能称其为蝈蝈。其实,这种草虫原本叫出来的并不是“蝈蝈”声,玩虫的人称之为“本调”,也就是它原来怎么叫就怎么叫。如何才能让它变音儿呢?老北京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这可以说是京城一绝,也就是在蝈蝈的翅膀上点一点儿药。这种药是用朱砂铜渣和松香等东西做成的。点药是门绝技,两个翅膀要一上一下,名叫“底药”和“盖药”,按部位又分为“明药”和“暗药”。点的部位必须要准,这样叫出来的声音才宽厚动听。假如行家点了药,您细听,它还叫不出“蝈蝈”声,那这只冬虫就不是地道的蝈蝈。

    蝈蝈是北京人喜欢的冬虫儿,但北京人玩的蝈蝈并不都是野生的,而是人工“份”出来的。“份”是玩虫人的行话,就是人工繁育的意思。蝈蝈应属于蛐蛐儿(蟋蟀)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属于秋虫。您想野外的秋虫儿能活到冬天吗?再长寿的草虫儿到了冬天也得死。“份”蝈蝈是门技术,老北京专门有“份”蝈蝈的人,行话叫“虫儿把式”。秋天到山里去逮母蝈蝈,放到罐里养着。罐里放上土,蝈蝈生的卵都在土里,入冬以后,把土放在暖炕上,每天撒点水,用棉被盖上,过不了五六天,蝈蝈的卵便开始在土里蠕动了,再呆七八天,卵便从土里出来,白的像蛆,放点蔬菜叶,晒几天,便开始长腿和翅膀,慢慢变黑。蝈蝈前后要脱7次壳,脱一次壳,它便长一点,而且要把壳都吃掉,据谢增禄介绍,蝈蝈脱层皮,就像人得一场大病,脱下的壳里有钙质,它不吃掉就要得病,而且特别有意思,吃哪儿补哪儿,不吃哪儿,哪儿就出毛病。比如脱大腿,它没吃,长大以后,大腿就掉。7天脱一次壳、脱7次,七七四十九天,蝈蝈也就长成了。人工“份”出来的冬蝈蝈,可以活到第二年的“清明”。行家还能在春节前“份”,这样可以活到来年的秋天。老谢对记者说,老北京人玩的天然的秋蝈蝈,让行家摆弄,也能活到当年的12月底。不过,立冬以后必须得拿着蝈蝈到陶然亭冻一圈儿才成。

     据我国著名昆虫学专家吴福祯教授介绍:北京人玩蝈蝈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织志》中对蝈蝈的论述是:“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此虫夏则鸣于郊原、秋日携来,笼悬窗牖,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芦,贮而怀之。食以嫩黄豆芽、鲜红萝卜,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攸攸然自得之甚。”到了清代,北京人玩蝈蝈已成了一种文化,不但老百姓喜欢冬天听蝈蝈叫,而且皇上也好玩冬虫儿。宫廷里专门有“份”蝈蝈的“把式”。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曾专门写过一首诗《榛蝈》,记述玩蝈蝈的乐趣:“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有蝈蝈必然有玩的家什儿,由此产生了蝈蝈葫芦。葫芦是养蝈蝈的主要工具,分为棒子、鸡心、柳叶、油瓶、蜘蛛肚儿等几种形状。为了装饰葫芦,有的在葫芦上烫花、有的在上面掐花,掐花的工艺较复杂,把葫芦煮软了,往上绘画,再用模子压,但不能伤皮。此外,还有壮花。就是在葫芦生长的过程中,事先做好的模子,让它按模子长。当然,最好的葫芦是本长。所谓本长就是天然长成的,皮色好,肚脐眼又正,价值很高。有的种一亩地的葫芦,不见得能出一个本长好葫芦。蝈蝈葫芦有胆有盖,盖非常讲究,有的葫芦盖能吸音,蝈蝈叫出来的声好听。有盖就要有箍儿,箍儿的讲究更多了,象牙的、木头的、铜的、铁的。蝈蝈葫芦就够写本书的。

    老北京“份”蝈蝈和养蝈蝈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贫民,家里穷,靠养蝈蝈卖钱糊口。另一类人是冬虫儿的玩家,自己“份”出好虫儿,自己玩或送给朋友玩。老北京卖蝈蝈和油葫芦的,很少有走街串巷吆喝着的。一般都在固定的地点摆摊儿。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的庙会和天桥的鸟市等处,冬天天冷,卖蝈蝈和油葫芦的都要备上一个“油葫芦挑子”。这种挑子很特别,它是用纸糊的,外表看上去像是箱子或柜子,一面中间有个小门,纸箱内分上下两层,下层放个炭火盆,微火温着这些虫儿,上层摆满虫罐,品相比较好的虫儿放入墨底小瓦罐里,一般的蝈蝈和油葫芦则放入小的罐内,上下两个一捆,排满纸箱的上部。当然虫儿也分等级,放在罐里的都是一般的虫儿。品相好的虫儿,如“邪相”、“大翅”、“大膀”、“长衣”等,就舍不得让它扎堆儿了,通常直接放到葫芦里,揣在怀中。碰到买虫儿的行家,才拿出来,一般则直接卖给逛庙会的人。

     在北京人长达数百年的玩蝈蝈历史中,出现了不少玩家。玩家不但会养蝈蝈,也会“份”蝈蝈,比如清末民初的赵子臣与李四,再往后的杨永顺、徐十、润瘸子、杂合面父子、麻杨、大祥子、寇双堂、小梁子、寇三、怯郭、王更子、戴八等。您从他们的名字上就能知道这些玩家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却在玩蝈蝈上出了名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玩意--冬虫儿--戴任
老北京四大鸣虫
老北京的玩意儿——油葫芦
古都闲趣忆鸣虫
养鸣虫用葫芦 一定选对器型
一到这季节就火的玩意,你有在玩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