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课感

课感,这是我预想出的一个词汇。上课的人,在特定的课堂环境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即使他不在这个实境里,一个预想的教学方案,也可以在头脑里活化一般,如演电影,从头到尾想一遍。在这个课堂教学预演的虚拟环境里,他可以敏于察觉,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以及可以取得的效果。我把这个预演课堂的能力叫做课感。

简而言之,课感就是指之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敏感性。本来这是一个教学经验化的附带产物,也就是说,教师长期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能力。我原本以为老师普遍应该有课感。这里特意用课感作为观察维度,来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改进,因为我在教研中,察觉出很多教师,并不懂得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具体能力,即课感非常薄弱。

如此的教师,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改进,因为在他的专业化发展中,少了一份自觉:把积累的经验,活化为操控课堂的能力。

(一)

教师的课感积累,与他之于课堂的预设,是不是精细化有关系。就现实的课堂构建看,师生的交互性是突出的表现。具体形式则是问答式的。诸如师问生答,或者生问生答。

按照问答课堂的预设,一个老师要能把一节课,在预定的四十五分钟里,所有存在的问答,都梳理一遍。即先问什么,预想是否能够回答;针对应答,我们的追问是什么,之后的应答是什么。基于如此判断与推理,把这个问答行为,一连串组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推进思维的发展。即我们在一节课里,由一个起始问题,作为思维的原点,然后发散,一步一步,走到预设的思维活动的终点。

这一段思维发展的路程,要在备课时,理清楚。

这样在虚拟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一节课演下来。

与教师备课时,发现具备这个预演课堂能力的老师很少。与经验积累多少关系不大。而在这样的老师缺乏思维习惯,不懂得,在课前,要把预案的细节想清楚。直到这些细节都无比熟悉,闭着眼睛,都知道课堂里师生的一言一行是怎样的。

我看到有老师备课时,出示问题,然后预设活动,让学生讨论。再下来,就是达成的认知结论。我们看,在问题与结论之间,思维活动是怎样的,师生问答是怎样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智慧运用是怎样的,都被一个“讨论”来模糊化了。

这里存在这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不知道。学生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不知道。学生思维滞涩怎么办?不知道。

没有关于学生反应与活动预想,教学失去了细节的判断,也就意味着,教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不可知的,不可控的环境里,他不知道这节课,学生会把他带到哪里去。这种教学注定是被动态的,盲目性的。

举一个例子。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里,都预设一个问题:你喜欢课文里的哪句话,找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在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视点与选择。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我曾经把这个问题返还给老师:你说说,你喜欢哪句话,说说为什么?

老师陷入迟疑中。我问,你预设的问题,你没有答案吗?他回答说,我以为学生群体具有无限的发展的潜能,只要鼓励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所获得的智慧一定是超出老师的。教师要完全信任学生。

教师把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个权力完全交给学生,而自己演变为一个不思考,无知识的人。我们无法期待这样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同样的问题,聪明的教师会预想出若干需要关注的语句。他知道剖析这些语句,可以发现什么知识,运用什么方法,而学生的认知若与预设背离时,教师还要善于把他们引领到发现的道路上来。

如此,有预设的课堂,才会呈现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思维,掌握知识和方法。

(二)

教研员在与教师的课堂诊断,以集体备课中,也存在课感不足的问题。

协助教师备课,无外乎要观察课堂,做出问题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思维趋近于打造一节完美化的课堂。而我们知道所谓完美课堂是不存在的,现实课堂存在缺憾之美。

完美化的课堂只在理论上,梦想里。所以,在某些教研员,不自觉要把自己的课堂预想建立在理想特质,或理论化基础上。

某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其课感不足。即他也无法把预想的课堂,在现实教学中,复原出来。想出的课,与真实课堂之间,往往有着距离。这就无法让我们倡导的某些理念,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一节好的课,不是在指导备课的人,他的头脑里,而是要让上课人,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你的课,不是他的课。你以为可行的课,在他那里是不可实现的。每人上课,都有个性化的经验的带入。

协助备课,要清楚不是你上课,而是对方上课。所以给予教研上的指导,要切合实际,包括上课的条件,以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

这也是需要有课感的。不久前,与人备课,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叫《信客》。

在集体备课中,大家提出了各样的意见,基本推翻了原来的上课思路。于是,请他结合大家建议,再重新备课。几天后我看到这个老师拿出新的教案。

心里即刻意识到,我们或许帮倒忙了。

一节课,在行为上应该是连贯的。可是读教案,发现看不到,这节课会如何演下去。我在脑子里,按照他的教案,演不下去,说明他不知道这节课怎么推进。问他,他说,没底。

他设计了一个小作文练习。我问他,你留给这个环节多长时间?

他不知道。这是一节课的收尾,体现所谓读写结合,证明学生学习后能力有迁移。可是布置写作,然后预留时间完成,总要五到八分钟。再组织集体交流,两三个人宣读,然后两三个人点评,最后教师做结语。这个全流程下来,时间不少于十分钟。

而这节课本来就没有预留下这个时间。我问,你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设计,有可实现的价值吗?

教师摇头。

一节课,其设想是不是可以在虚拟环境里,演一遍,还要演出顺畅,这就是验证课堂教学设计是不是可行的具体方法。

课感很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听课和评课(转)
与青年教师谈听课和评课
03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