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45----语气和口气

第十一节   语气和口气

        一 语气和语气词

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例如

1,我们游泳去了(陈述语气)

2,我们游泳去吗?(疑问语气)

3,我们游泳去吧。(祈使语气)

4,我们游泳去啦。(感叹语气)

“的”表示确实如此。例如

1,电视机他会修理的

2,他乘车去的。

“了”表示已经如此或出现了新情况。例如

1,电视机他会修理了。

2,他乘车去北京了。

“呢”表示不容置疑,指明某种事实,有时带有夸张意味。例如

1,电视机他可会修理呢,不信教他试试。

2,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呢。

3,他读了几年大学呢,比我强多了。

“呢”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带有深究的意味。例如

1,他说了些什么呢?

2,这件事能不能马上解决呢?

“吧”用于陈述句表示同意某种意见。例如

就这么办吧。

用于祈使句表示请求、劝告或催促。例如

1,这件事你来处理吧

2,帮帮我的忙吧。

用于疑问句表示半信半疑。例如

1,大夫已经走了吧?

2,还是叫老王去吧?

句中可用“大约、也许、恐怕”之类的词配合。

“啊”各种语气都可以用,用于陈述语句末,表示解释和提醒。

1,办这种事不容易啊。

2,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啊。

“啊”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催促、嘱咐、提醒和劝告。

1,吃啊,你别客气。

2,你千万要保重啊。

“啊”可以用于疑问句,使语气显得缓和。

你说的是谁啊?

用在感叹句句末表示赞美和感叹。

桂林的山水多美啊!

“啊”字受前椅子末尾音节的影响发生音变,其规律如下:

见书

第五章      

  第一讲  修辞概说

学习要点:

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兑现隔阂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前面几章分析了这几个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本章讲述人们运用语言各要素的具体规律,即修辞规律。

一、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1.    1.指修辞科学。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二、修辞学

1.        (一) 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2.        (二)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前 言
中国语言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全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消极修辞谈片
学习语法修辞对学作文有用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