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传免费课程连载太阳篇条文12-15》

我们按照师父《伤寒论类编补遗》书中的条文顺序,继续学习太阳篇条文。
条文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宋2)
这条文讲的是太阳外感中风证的主要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单凭四个主要症状是不是就可以下诊断呢?这样诊断为太阳中风还不够严谨。它有个太阳病的前提啊,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要怎样的症状标准才是太阳病?我们从基础理论篇知道,《伤寒论》把一切疾病分为三阳三阴六大类,又称六纲病。三阳纲由表到里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阴纲由表到里是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每一纲都有代表性的提纲症状。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要符合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前提。这三个症状指标,要同时出现,才能定性为太阳病。
太阳病出现“恶寒”的同时,还会伴有发热。提纲把“发热”症状给省略了。从凡例第一条就告诉我们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因此,师父在书中说了,条文3的严谨的表述,该是这样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发热)恶寒。”
太阳病是在表的阳证,太阳外感证主要有两个证,一个是中风证,一个是伤寒证。诊断太阳中风证,首先,要有太阳病的主要症状,确定是太阳病了才行。太阳病,要具备有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这三个症状才能确定。然后再根据其它的症状进一步分辨是太阳的中风证还是伤寒证,这就是中医的“辨证”! 太阳病的三个确诊症状,1、脉浮,2、头项强痛,3、发热恶寒。这三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所共有的症状。如果在这三个症状的基础上,还有脉浮而缓、汗出、发热、恶风的症状,就可以确定为太阳病的中风证。所以,严格的讲,精确的太阳病中风证,要具备太阳病的3个症状和中风证的4个症状,一共7个症状,才能成立。
中风证,为什么会出现这四个主要症状呢?因为,自然界的五邪,也就是风、寒、湿、燥、火这五邪,其中的风邪的性质,是舒缓和发散的。风邪入中了肌表,就要体现出这个特性来。首先,造成肌肤的舒缓,毛孔洞开,要出汗的,脉象呢,也要疏缓,脉象,就是身体机能的表象。病位在太阳,脉象就体现浮缓。这里的缓脉,是相对于紧脉说的,松弛而不紧张。体现出了风邪的特性。因为毛孔疏缓,就还会有风寒之邪想侵袭进来,身体不欲接受啊,就会恶风,也会有恶寒的。
发热,则是卫气聚集肌表抗邪的一种反应。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太阳和少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表。当风邪入侵身体表位,这时机体气血营卫还充足,不虚乏,卫气(津液)在外像警察巡行,遇到病邪首先就会反应。要是病邪轻微,卫气充足,机体可能没太大反应就能排除外邪了。若病邪不轻,津液也不虚,卫气聚集在表位与病邪抗争就会出现发热的反应。这里反映出太阳病的病位:在表,病态:病邪较盛机体正气不虚,病性:热。这个发热,不是很热,因为同时有汗出的缘故,散出了一部分,不像伤寒证,无汗,热散不出去,就会热的厉害些。
汗出,是人体驱除病邪的一种形式。我们汉传理论认为,人体有自我平衡调节的机制,太阳与少阴这两个调节系统,共同主表,也就是机体的肌肉四肢、皮毛营卫等。其中太阳主发散体热和汗液,少阴则制约其发散过度,二者维持着肌表相对的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受到内外病邪的侵袭而被打破,机体就会以汗出的形式进行祛除病邪。当风邪侵入了肌表,造成肌肤的舒缓,腠理疏松,机体就要调动卫气来抗争驱邪外出和固密腠理了,那必然要消耗津液为代价的。如果病邪很轻,则可以自然痊愈。如果病邪较重,超出其调节能力,就需要药物来帮助机体排邪了。

条文13、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宋本脉法)
脉象浮数,伤寒和中风都有。不过,中风的浮数要缓,伤寒的浮数要紧。只要是浮数的脉,就证明有表证,同时还有发热的症状。因为病邪在表,就会出现阵阵的恶寒或者恶风。后面这句,是鉴别的脉象。因为一些阳性的痈疽疮疡化脓,也会出现这个脉象。如何鉴别呢?就是饮食正常,同时身体还有某个地方发生疼痛。再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的,就是疮疡要化脓了。这里饮食正常,也提示我们:机体胃气不虚、营卫生成充足能够抵抗病邪、病不在属里之阳明和太阴。
疮疡的化脓,是卫气抗争病邪的过程中造成的。卫气的运行是昼夜内外循环的运行,入阴出阳。当遇到病邪阻滞在身体,就会进行包围、清理。卫气积聚旺盛就要发热,热气有余即会热伤血脉肌肉出现痈脓和局部红、肿、发热、疼痛这些症状。不要误诊为太阳中风或者伤寒。

14、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宋本脉法)
这条,是解释为什么会恶寒的。浮为病邪在表,数脉是属阳性脉。数是卫气盛而抗邪,邪正相争,要发热和恶寒或者恶风。发热是正气强,要通过发热造成汗出而排除病邪,恶寒,是在表的病邪抵抗出现的症状。洒淅,指的是阵阵寒战的样子。
数为虚,要辨证去看,真显出虚像的,真阴不足的虚热才算的。数则为虚的脉象,要综合分析,这些在师父书中都有注解。

15.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宋10)
风家,指的是中风证。这个中风证,不单指太阳中风,涵盖了六纲的中风证。六纲病的中风证,主要的症状都解除了,但是还是感觉不太舒服,好像是没太好利索,也就是留有轻微的余邪,因此他叫做“不了了”。 他说了,不要紧,也不需要治疗了,到了十二天头上,自然会痊愈的。
为什么呢?这个与机体自愈的周期有关,也就是与机体正气的恢复有关。若胃气强,正气恢复的快,很快就会好了。临床上常常见到感冒的病人不用吃药一周也就好了。需要灵活去看。
我们看第一条,“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宋7)”这是外感病的机体自愈的周期。他说十二天痊愈,这是六的倍数,发于阴者六日愈,不愈则用倍数推,就是十二日。三阴的中风,符合这个推断。三阳的中风呢?该是十四日吧?因此,他这个十二日的说法,是个演示法。
吴淑玲
12.2.20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伤寒】条文第183条
《伤寒论》条文浅释1
疾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一)——《伤寒论》全新解读
经方入门丨经方大家黄煌教授40年研究心得之麻黄汤
伤寒论之以“伤寒”起首条文之解读(连载《伤寒论解读五》)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4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