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教研,莫走回头路
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曲正伟
摘自:《喇叭花》
在当前口号式概念日益泛滥的情况下,校本教研的提出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在理念上的一次重建
目前,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支撑制度被提出来,受到学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口号式概念的日益泛滥,我们有必要就“校本教研”这一命题的提出背景及其内在实质等问题作些探讨。
“校本”(school-based)这一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放权给学校带来的自主权力会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本”的理念引入我国,也伴随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权力内部的重新调整。最早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可以说是对国家教育权力的一次导引性调整。在此之后,地方在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尤其是教育事务上权力日益增大。学校作为教育行政组织中的基层单位,这一趋势也日益明显。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应该说,这一调整反映了权力重心的层层下移,由此而来的各种校本形式,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也就接踵而至。我们这里提到的校本教研也应是这股潮流中的一部分。但校本教研绝不应和其他校本形式等量齐观,因为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方法性支持系统,贯穿于其他各种校本形式之中。无论是校本课程、校本培训,还是校本管理都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才能得以实现。
那么,什么是校本教研呢?它与以往学校教研室所组织的教学研究是否在内涵上存在重叠之处?有何区别?校本教研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还是在理念上的一种重建?
首先,校本教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校本教研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这里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指对将校本教研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来理解,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是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持。我们说,一项工程可能在本身设计上是合理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而可能得不到作用的有效发挥。校本教研,相对于以往教研室所组织的教学研究,更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这些制度具体可以包括国家政府的政策认定、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生教师团体的相关制度等。通过加强学校内外各种制度建设,以形成对其发展运行的制度支持体系。因此,如果我们把以往教研室作为一种封闭组织的话,校本教研制度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向学校内部开放,而且也向学校外部开放。在校本教研制度下,学校中的全体教师都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而不再仅仅局限在教研员的角色上,甚至有时还会扩展到学生群体身上,因为他们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用者,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将直接成为校本教研中问题的重要来源,而且其本身也将成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这种教学研究制度也是向外界开放的,虽然教学研究的问题植根于学校内部,但这种问题的影响或者说辐射面往往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外界因素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利益相关人,尤其是校外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们的专业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将他们整合在校本教研制度之下将有利于这项制度有效地开展。
其次,校本教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校本教研是以营造学校中学习型文化为中心的。如果我们把校本教研仅仅理解为是评课,那就与以往教研室所组织的教学研究无异了。在校本教研制度下,不仅要强调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更应该强调通过教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的教师都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研究,那么教学研究就不仅仅是评课、挑毛病那么简单的事情,更是从学习型学校的角度,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出发,通过团体学习来建立共同的愿景。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了学校形成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器。这样的学校才是有效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才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加强中小学教学六认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六认真讲座一之4) - zhongwei19620...
如何把学校教研组织建设抓起来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杨九诠:中国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
片区联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