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仕途篇1——28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

仕途篇 

 

    身居高位要职,更要能够谦逊。对每一个身居领导地位的人物,都是一条谆谆的告诫。在上而能谦虚,能够倾听群众意见,和群众打成一片,而不至于在上下之间产生隔阂,孤立自己。领导人物不是孤家寡人,更不是什么超人。他的全部功业,实际都建立在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再正确的决策都无法得到实施,当然也就会成为建功立业的阻力。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弄权:超越自己身份而滥用权力。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

    依阿: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从他人意见。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译文】

    恪守道德节操的人,只不过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胸襟开阔且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顾及到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智慧点评】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

    《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祥在他的“衣带赞”中又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于淡泊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国君让叔齐继位,叔齐谦让伯夷。伯夷认为父命难违,先逃走,叔齐不久也随之逃去。

    二人听说周文王招贤纳士,便前往投奔。还没等他们到,文王就过世了,武王用车装着周文王的牌位东进伐纣。伯夷、叔齐上前拦马劝谏:“父死不葬,乃动干戈,可谓孝吗?以臣弑君,可谓仁吗?”旁边的人想杀他们。姜太公说:“此乃义人。”让手下扶持二人离去。武王灭商以后,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以臣犯君可耻,就立志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隐居起来,靠采薇为食维持生命。他们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饿死不食周粟”的故事由此而来。他们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尽管贫穷潦倒,寂寞一时,但身后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敬仰,成为一段佳话。反之,如魏忠贤、严嵩、和口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权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

 

 

2.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注释]

    宠辱不惊:对于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

    去留:去是退隐,留是居官。

    [译文]

    对于荣耀和屈辱都无动于衷,怀着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智慧.点评】

    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人生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开卷便觉触目惊心,名利场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贵乡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所以雄心万丈地在仕途进取的同时,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准备,免得从金字塔一落千丈时万劫不复。官场少有长青树,财富总有用尽时,若练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功夫,又怎会有凄凉与悲哀的心境出现呢?

 

 

3.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原文】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注释]

    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每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这里用来比喻高官。

轩,马车;免,礼服。

    山林: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山林”、“林泉”都比比喻隐退的意思。

    廊庙:比喻在朝廷做官。

    经纶:比喻策略,即胸中要有供朝廷采用的谋略。

    【译文】

    高官显爵加身的时候,不能没有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山林趣味;在田野山林中潜隐清修时,也应该有一种关心国事安危的胸襟。

    【智慧点评】

    身处名利场中,往往被困扰在烦琐事务中,不得有一刻清闲;如果在百忙之中走进大自然,品味一下隐居山林的情调,名利思想就会淡一些。与此相反,尽管你可以过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容许人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唐朝李世民时期,时任广州都督的党仁弘,才华出众,远近闻名,但晚年却十分贪婪,贪污巨大,犯了死罪。李世民看到仁弘操劳一生,到了晚年却要遭杀身之祸,十分不忍,就对大臣说:“仁弘虽已犯下死罪,但其操劳一生,我有心免他死罪,却实在难寻借口,诸位有何方法能破例为他免去死刑之罪?

    过些天,李世民再次召集大臣,仍无良策,便说:“仁弘犯罪,我作为君王,却枉图以己私愿而失信天下,我准备去南郊谢罪,坐在席上,每天只吃一餐素食,连着向天请罪三日。”经过大臣极力劝阻,李世民无奈,只好作罢,但仍颁下诏书:“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罚不分,三也。”随后,仁弘被免去死刑之罚,贬为普通百姓。

    身居要职享受高官厚禄的人,要心存淡泊名利的思想,不能像仁弘操劳一生,却晚节不保,险遭斩杀,这都是因为他在高位上缺少淡泊林泉的志趣所致。

 

 

4.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原文】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注释]

    :穷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

    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末路:本指路的终点。

    【译文】

    对于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难,回想他当初奋发的精神;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智慧点评】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料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败者面临穷途末路。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当客观看待失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居心善良?

    俗语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强调只要出发点正确就有可能创一番事业。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时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小利而身败名裂,会让人觉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种自私自利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

 

 

5.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原文】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注释]

    大人:指德高望重,身居高位的人。

    【译文】

    对于德高望重的人不可不敬畏,因为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敬畏态度,因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因欺压百姓而遭到豪强蛮横的恶名。

    【智慧点评】

    君子注重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以世俗的势利标准待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其实是敬畏其高尚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准则,敬畏他的人格力量,是对道德心存敬畏,自然也有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自觉追求自我完善的人不会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德高望重的人不仅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也可以在我们松懈忽略的时候提醒我们。敬畏道德名望之人会使我们的个人修养得以加深。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在他们眼里都一视同仁,只有道德人格上的分别。畏小民是指对一般人而言,都抱着宽仁的态度,而不是蛮横豪霸。对待百姓也应心存敬畏,敬畏他们的辛劳坚忍,若因其贫穷卑微轻视他们,也是道德上的缺陷,说明还没有超功名利禄的世俗观念。

    先就唐太宗与魏征这一对千古名君名臣而言,不少人知道魏征敢于触犯龙颜,敢于不顾一切地极言直谏。但实际上,魏征并不鲁莽,他有他的准则。

    一次,魏征向唐太宗说自己可以做个良臣,却不能做个忠臣。唐太宗不解,问其故,魏征就说出了以下一番道理:所谓的“良臣”,自己的名字或许不易流传千古,但却能辅助君王得到美誉,同时,他的家族也能兴旺,子子孙孙可以繁衍不断。所谓的“忠臣”,碰上一个无道的君王,则有随时被诛杀的可能,在国破家亡之后,就只能留下一句“曾有一位忠臣”之类的美誉。如此看来,“忠臣”与“良臣”之间,真有着天地般的差别。

    这番既在理,又包含着称誉唐太宗之意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连连点头,也表白了魏征所怀持的敬畏心迹。

    因此,魏征的直谏,并非胡意乱来,而更讲究委婉在理的技巧,以求取得最佳效应。这一点,唐太宗看在眼里,意会到心上,他曾对别人说:“人们都说魏征举动疏慢,我却见到他的妩媚。”由此,可见居官者“畏大人”的必要。

    还是再以魏征向唐太宗的劝谏之言,说明“畏小民”的必要。

    魏征多次劝唐太宗要切实地以隋朝亡国作为治国之鉴。为此,他将君王比喻为舟,将民众比喻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强调要爱护民众,要轻徭薄赋,使民众真正得到休养生息,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国家的长治久安。身为一国之君,要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用强取豪夺的手段把民众推到死亡的边缘,只会促使民众揭竿而起,加决整个王朝的倾覆,也会招致千古骂名,遭历史唾弃。

 

 

6.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原文】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注释]

    希荣:希,希罕;荣,荣华。

    香饵:捕鱼用的诱饵,这里比喻引诱人上圈套的事情。

    竞进:与人争夺。

    仕宦:做官,这里指仕途官场的意思。

    【译文】

    我不希罕荣华富贵.又何必担心他人用名利作饵来引诱我呢?我没想过要与人竞争高官,又何必恐惧在官场中的仕途险恶呢?

    【智慧点评】

    古代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阱,充满荆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于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作者劝戒人们为人处事要想不误蹈陷阱,误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的确,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谀奉承,就会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馅饼对于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阱,而对于轻名利者则不是陷阱,权势对于小人,对希图荣达者自有一番诱惑。

    石崇是西晋文学家,他任荆州刺史时,曾纵容部下拦路抢劫客商,劫得了很多财物,成为了当时的巨富,并因此而生活奢侈,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望尘莫及。

    石崇与王恺曾多次变着法儿比富:

    王恺命家人用米酒洗锅。石崇就命家人以白蜡来当柴烧。

    王恺为了带妻妾出外游玩,所经之路,就命人用紫色的丝布来围成一条有四十里长的临时“胡同”,让老百姓能闻其声而不可见其人。石崇听说后,则命仆人用五彩锦缎围成了另一条足有五十里长的“胡同”。

    在比富耀财的路上,王恺老是输给石崇后,唯有向晋武帝求援,晋武帝就将国库中收藏的唯一一件由外国进贡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踢给了王恺,想为自己的舅舅争回一次光。

    殊不知,石崇见到这颗珊瑚树后,故意将其打烂,然后令仆人抬出了六七株高三至四尺、更为富丽的珊瑚树,要赔给王恺,令后者目瞪口呆。可见,石崇的私人财富,比国库更胜一筹。

    最终,又正是财富美色,使石崇及其全家老小尽遭灭门之灾。史载,临刑前的石崇在刑场上叹道:“这回,那些下贱者可以沾得我家的财富利益了。”见他至死不忘的依然是财富,旁边就有人回敬他说:“你知道过多的财富可招致祸患,为何不将这些财富早些分给百性呢?”石崇哑然无对。

 

 

7.居官公廉,居家恕俭

    【原文】

    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用足。

    [注释]

    居官:在位,即担任官职。

    :精明,贤明。

    居家:住在家里,指在家的日常生活。

    情平:即心情舒畅。平,舒畅。

    :充足,足够。

    [译文]

    对做官来说有两句名言,就是: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廉洁才能使人尊敬。对过日子来说也有两句名言,就是:与人为善就能心情舒畅,勤俭节约就能丰衣足食。

    【智慧点评】

    为官就要公正廉洁,公正才能明断是非、惩恶扬善,为百姓伸张正义,亦不辜负百姓的期望、自身的责任。廉洁才能保证行事公正,如果接受贿赂,怎么可能依照事实办事?

    拿人钱财则手软,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持家则要宽恕俭朴。宽恕才能维护家庭的和睦气氛,才有利于家庭成员同心同德,为振兴家业共同奋斗;简朴持家才能丰衣足食,亦有充足的储备,遇到非常时期也能应对自如,这样才能维护家庭的完整与稳定。

    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施行新政,措施之一是派一批“按察使”巡回各地作视察,视察内容包括了对各地官吏的政绩的考察,然后再根据这种考察的结果,罢免那些不能胜任的官员,把他们的名字从官员登记薄上除名。

    勾掉的官员名多了,有个朝中重臣,就劝范仲淹少勾一些,说:“你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容易,但是,被勾掉名字的官员及其一家人都哭了。”范仲淹马上予以反驳:“一家人哭,怎么比得一路(‘路’在宋朝相当于现在的省的编制)人哭呀!”依然不改初衷。

    正因为贯彻了爱民的原则,类似范仲淹之类的清官,能将民众的利益放于首位。这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封建社会的为官者中,却不是很易做到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了民众的低贱地位,他们是蚁民、子民、贱民,而为官者则是有着生杀夺于大权的高高在上的父母官,在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所以,能真正无私地贯彻爱民原则的清官,必是那种有品德,能约束自己并真正关心民众疾苦的为官者,他们因此就可能触犯别的权贵,受到猜忌、排挤和打击,在多种压力下,清官们的态度与选择也就必是决然断然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的选择,就是其中之一。

 

 

8.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原文】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注释]

    烂漫:花绽放,形容花团锦簇的样子

    酕醄:形容烂醉如泥的样子。

    履盈满者:丰衣足食处境圆满的人。

    [译文]

    看花以含苞待放时为最美,喝酒以喝到略带醉意为适宜。这种花半开和酒半醉含有许多美妙的趣味。如果在花已盛开时去观赏,酒喝到酩酊大醉才停止,那就会陷入一种极恶劣的境地。所以处于丰衣足食、事事圆满的人,最好能好好想想这个道理。

    维纳斯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她的不完美。至于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生机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就像喝酒喝到烂醉如泥,就会使畅饮变成受罪。有些人就上演了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往往事业初创时大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不仅骄奢之心来了,夺权争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

 

 

9.无位公相,有爵乞人

    【原文】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注释]

    种德:行善积德。

    公相:公卿将相。

    士夫:士大夫的简称

    贪权市宠:贪婪权势,祈求获得宠信。市,买卖。

    【译文】

    一个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只是一味贪图权势,把官职权力作为一种买卖欺下瞒上,炙手可热,这种人行径卑鄙得如同一个带爵禄的乞丐一样。

    【智慧点评】

    德行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伴随人生乃至永恒,有德之人可以成为万世楷模。而功名只是一时的身外之物,人生在世名利当然也值得追求,然而忘记了德行的修养去追求功名,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失去了人生本来的意义。

    行善或作恶不在名位高低,在于人的品行;其区别在于有爵之人影响比平民大些而已。假如一个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贪恋权位又没有品格,那他为了获得权位就会降低自己的人格,阿谀诌媚,这种精神上、人格上靠人施舍的人就像一个拥有高官厚禄的乞丐一样。

 

 

10.直躬人忌,无恶人毁

    【原文】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注释]

    曲意:委屈自己的意志。

    直躬:刚正不阿的行为。

    【译文】

    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欢心,不如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如果一个人没有善行而接受他人的赞美,还不如没有恶行劣迹却遭受小人的诋毁。

    【智慧点评】

    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人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

    其实,做人做事必须光明磊落,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好处或满足虚荣心而践踏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与其将心思用到讨好取悦别人,揣摩别人心思上,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搞好自己的工作上去,这才是正途。

 

 

11.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原文]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注释]

    犯手:触犯、违犯。

    私窦:私门,这里指走后门。窦,储藏粮食的窖,壁间的小门也叫窦

    著脚:踏进去。

    玷污:指美誉受污损。

    【译文】

    社会大众所公认的规范不可以触犯,触犯了那就会遗臭万年;凡是权贵人家营私舞弊的地方千万不可踏进去,走进去了那你一辈子的清白人格就被玷污。

    【智慧,点评】

    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权益,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可轻易触犯,一旦触犯了,就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将在社会上无立足容身之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正直的人则有正直的原则。一个有操守,讲气节的人,宁可穷困也不依附权贵,因为那种阿谀奉承达官贵人的言行.和正直的人格水火不容。一个正直的人同样不会去违背公德,触犯国法,他的操守决定了他不会那样去做。正因为不依附权贵,又奉公守法,他就会安贫乐道,保持清白的人格。

    清兵入关后,清朝的官员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明朝降臣,二是满族大臣,前者蓄发盘髻,后者则是剃发梳辫。每次入朝时,官员们各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但不久,这一格局即被拍马者打破。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貌,剃发梳辫上朝,本想挤身于满族大臣之列,以此来邀宠献媚,却因他是汉人而未被满族大臣们接纳;汉族大臣们又以他形貌装束一如满人,认为他不应位列汉族大臣之中。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恼羞成怒之余,就给顺治皇帝上了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保留原有的装束,只会损害清朝清帝的威仪。

    顺治皇帝见奏,大为赞赏,遂发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厉的剃发令。

    天下欲反清复明的志士见此闻此,无人不对孙之懈恨之入骨,不久,山东的一支义兵攻入淄川,杀了孙之懈全家,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拍手称快。

    孙之懈阿谀奉承被嘲笑后,竟恼羞成怒,使无数人祸殃,站在了公众的对立面,他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仕途上要不卑不亢,不阿谀奉承,也要韬光养晦,不要公然站在公众的对立面,否则,就可能落得自身难保。

 

 

12.修身养德,事业之基

    【原文】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字坚久者。

    [注释]

    :基础。

    【译文】

    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

    【智慧点评】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或许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越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是可能荣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过于自私、误国误民,爬得高会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

 

 

13.名誉富贵,来自道德

    【原文】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注释]

    舒徐:从容自然。舒,展开;徐,缓慢。

    瓶钵中花: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瓶钵,僧人用具。

    【译文】

    一个的宝贵名声,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很快就会凋谢枯萎。

    【智慧点评】

    古人提倡以德报人,而且认为财富、美名,也应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长,官位、财富、名誉要一点一点的累积。反之,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于短时间强行获得,那就宛如空中楼阁,转眼之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财富要通过劳动付出得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获得。

 

 

14.保己成业,防未来非

    【原文】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注释]

    :指基业、事业。

    [译文]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悔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智慧点评】

    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

    换言之,要先认真活好当下,才能累积实现未来的能量。如果犯有过失,应吸取教训,不要一味地追悔,那只能让自己在消极自责中沉沦,而于事无补。

    王莽执政时,命工匠用铜铸造了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威斗。因为他相信威斗可以镇压农民起义,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让一个司命执威斗相随,威斗随时转动方向,王莽的座位也随之转动,他始终处于斗柄之上。

    据说黄帝成仙是因为他建有华盖的缘故,王莽就命人按传说中的样子为自己造了顶九重华盖。华盖高八丈一尺,装在一辆四轮车上,由六匹马拉着,三百名身着黄帽的力士簇拥车后,他还安排几个人击鼓,驭手一边驾车,一边不断喊着:“登仙!登仙!”旁观者窃笑。

    王莽执政时,刑苛罚滥,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最后终于救助无门,国破人亡。

    王莽的悲剧在于他不懂得收拢民心,还有一点就是他急于完成他的千秋大业,没有好好维护他已经打下的江山,没有安抚好民心以巩固已成之业。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在,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15.修养自身,大业之始

    【原文】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注释】

    :昧是昏暗,这里是蒙蔽的意思。

    :穷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建立;心,自然本性。

    【译文】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违背人情,不过度浪费物力,假如能做到这三件事,就具备了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天下百姓创造无穷生命力,为后世子孙创下幸福的基础。

    【智慧点评】

    “有良心,尽人情,节用度”是一个人修养的最起码的功夫。如果连这三点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了。

    建立了开元盛世的李世民,在他暮年之时,预感到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于是作了《帝范》十二篇踢给太子。他说:“修身立德,治理国家的事情,已经全在里面了。我有何不测,这就是我的遗言。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太子接到《帝范》后,非常伤心,泪如雨下。李世民说:“你更应当把古代的圣人们当做自己的老师,你若只学我,恐怕连我也赶不上了。”在旁边的大臣都说:“古今帝王,能超过您的实不多见。”李世民说:“那是你们太过分赞美我了。我居皇位以来,还是有许多不对的地方:占有了太多的珍宝珠玉,又兴建了太多的宫室楼台,又经常外出巡游,劳累百姓,这些都是我的过失。”太子说道:“我曾到各地视察,了解民间疾苦。所到之处,百姓都在歌颂陛下宽仁爱民。”李世民说:“我没有过度使用民力,使国家能休养生息,百姓受益很多,因为给百姓的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还不抱怨。但还没有尽善尽美,还差得远呢!

    古圣先贤有“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假如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码修养功夫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业。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的道德修养也应具备,对传统的美德也应继承。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秩序,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这样的要求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人际的和谐,人类的幸福。

 

 

16.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原文】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注释]

    触藩:山羊角夹在篱笆里,比喻进退两难的境地。

    骑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险。

    【译文】

    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要想好退路.才能避免进退两难的灾难:当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先计划在什么时候应该罢手,才能免去骑虎难下的危险。

    【智慧点评】

    凡事都有其循环的道理存在,有进就有退,有成功就有失败,所以做人除了要懂得未雨绸缪外,还必须能随机应变。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

    假如人凡事都弩马恋战,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但是人们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忘记“物极必反”的道理,不是观察不清就贸然投入,就是不懂得适时抽身,非把自己逼到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地步后才懊悔不已。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周全计划,有进有退,能够掌握控制局面的节奏。

    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曾面临着被其他十二国联合围攻的危机,后经晋国的周旋,才化险为夷。

    郑国国君为此而给晋国国君晋悼公送去了大批礼物,以示感谢,这批礼物包括兵车一百辆、著名乐师三人、歌女十六人及许多钟磐之类的乐器。

    对此,晋悼公十分高兴,论功行赏之时,他欲把歌女中的八人转赠给他的功臣魏绛,以奖赏他竭思精虑,为国事筹谋划策的丰功伟绩。

    魏绛却谢绝了国君的分赠,并抓住时机向晋悼公作了一番不失分寸的劝告:“国事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国君您的才能。其次,则是靠朝中同僚们的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何贡献可言呢?我衷心希望您在享受安乐之时,还能想到国家尚有许多事要办。《书经》上有句十分正确的话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望您能牢记!

 

 

17.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原文】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注释]

    爵位:君主时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官位。

    行谊:合乎道义的品行。

    【译文】

    官位不宜太高,权势不应太盛,否则会使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一个人的才华不能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如果都发挥出来就会面临着江郎才尽的尴尬;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不可以标榜过高,如果太高就会惹来毁谤和中伤。

    【智慧点评】

    任何事都有个度,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急流勇退,否则到了否极泰来的时候,后悔已晚。汉朝初期,帮刘邦打下天下的文臣武将,其结局都各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地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古代有个叫王僧虔的人,身处宋、齐改朝换代时期,当时在朝廷任高官。当时,他的侄子王俭也在朝中任高官,王僧虔找到他说:“你在朝中官高任重,我如果再受任,会让人觉得不安全。”于是,他对即将任命他的官职坚决不受。人们不明原因,便问他为什么。王僧虔回答:“君子所担忧的是不能立德,而不担心不被宠爱。我现在衣食俱足,荣位已过,常为不能报国而渐愧。怎能再受高官,庸碌无为,被人耻笑呢?

 

 

18.急流勇退,独善其身

    【原文】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注释]

    :兴旺,兴盛。

    独后:不争先而居后。

    [译文]

    辞官隐退要在事业正处在巅峰时;修身宜在与世无争之地。

    【智慧点评】

    急流勇退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君子所重不在结果的功成名就,而在过程中的尽力而为。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聪明的人不会贪图虚荣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否则只能羁绊住自己。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接受儒家的入世思想又为老庄的出世而吸引,出世入世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所以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奋力而为,功成身退。退出世俗纠缠之后,最好的归宿就是隐居山林,在没有纷争的地方与自然为友,体味天地之道,追求道德修为。

 

 

19.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原文】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肃后,忽持一枝抉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易触发。

    [注释]

    :安静。

    :草的总称。

    【译文】

    大自然归于寂静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会唤起阵阵幽趣;深秋季节所有花草都凋谢枯黄后;忽然看见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花草屹立于田野;就会感到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完全枯萎;因为它那生命活力随时都会焕发。

    【智慧点评】

    此境使人想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尤其是正行文走笔、苦思冥想于文章时,与其搜肠刮肚地编造,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汲取养料,几声鸟鸣可以勾起灵感,几枝花草可能引起回忆,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谓机神触事,应物而发。陆游诗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往遇到一些事情自己认为已经绝望,可是又绝处逢生而使事情有了转机,可见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无比的信心,到最后总会有成功的希望,写文章时灵感来后便会笔走龙蛇。而生活中一个好点子好思路便如虎添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20.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原文】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注释]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拂。“:不顺心。

    砥石:是一种磨石,粗石叫碗,细石叫砥,这里是磨炼、教训的意思。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人喝了酒后立即死亡。

    【译文】

    耳中假如能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样。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智慧点评】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个道理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炼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克服种种困难才行。

    假如一个人听真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戒的美意,关键是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敦品励行,改邪归正,就难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气恼,而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显得轻浮,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如此就等于自浸于毒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着也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

    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

    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梦想着能当上一位王公贵人。

    然而,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瑟儿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档住视线!”这句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他的心,要知道由于他长相英俊,瑟儿堡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一开始他为这句话而自卑、疯狂、偏执,不久他就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发誓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而每当灵魂和肉体麻木的时候,他就用这句话来刺痛自己。后来,他离开了家庭。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

的。

    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落下的全部课程。后来他又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在大学期间,他的刻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发明了著名的格明试剂。

    对人有利的忠言如同牛虻,虽然会刺痛一颗自尊自爱的心,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会牢骚满腹,而是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追求人格、事业上的成功。

 

 

21.用人不宜刻,刻则思去

    【原文】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注释]

    :轻率,随便。

    贡谀:善于说好听话逢迎讨好的意思。贡,贡献;谀,阿谀。

    【译文】

    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会使愿意为效力的人离你而去;交朋友不能不加选择而滥交,如果这样,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智慧点评】

    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高山流水,难得知音,以至知音成为后人择友时的一个向往。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以为友至矣,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故俗语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说法。交友不可滥,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点权力的人,往往既出于公心,又刻薄待人。办事往往以为只有自己正确,待人总是按自己的要求,实际上这是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关于识人善人,古代的孟尝君在这方面就是个中高手。

    那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秦昭王久闻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很有能耐,很得人心,就邀请他到秦国当丞相。

    因此,孟尝君就带着自己的一批门客,来到了秦都咸阳。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秦昭王受手下大臣的挑唆,不仅不重用孟尝君,还把他软禁了起来。

    被软禁的孟尝君,如身处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托人向秦昭王的宠妃燕姬求救,燕姬答应帮忙,开出的条件是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白狐裘。孟尝君闻讯,十分犯难。因为他仅有的一件白狐裘,已在先前送给了秦昭王作见面礼,现已锁入秦宫大内衣库。

    这时,他手下一位善偷窍的门客,马上拿出看家本领来为主人分忧排难。他在黑夜中,灵巧地学狗吠骗过了宫中的侍卫,钻狗洞潜入秦宫,终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并立刻献给燕姬。经燕姬的如簧巧舌一说,秦昭王同意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惟恐夜长梦多.马上就启程逃出咸阳。到达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函谷关的大门紧闭,按规定,只有每天清晨鸡鸣之后,守关的士兵才能打开关门,让人通过。心急火燎的孟尝君,面对着紧闭的关门,为秦昭王的可能反悔而忧心忡忡。

    这时,孟尝君门客中,另有一位善于模仿鸡鸣者,开口喔喔喔地叫了起来,引得关里的公鸡都一鸣百应。如此的半夜鸡叫,却使守关的士兵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打开关门,使孟尝君一行人得以逃出了秦国。

    果然,秦昭王不一会就后悔放走了孟尝君。于是,他派兵快马加鞭,赶在天亮前追到了函谷关,想拦截住孟尝君,但孟尝君一行已离开秦境很远了。

    假设此次孟尝君少了这两位檀长鸡鸣、狗盗的门客,那么,他的性命与前程或许就凶多吉少了。孟尝君之所以能逃脱这次厄运,并在其后取得了一定的政绩,跟他的容人度量与不苛刻的用人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对于天下投奔他的人,不管是有什么能耐,一概收留,免费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种种方便,当时号称“食客三千”。

    正因孟尝君对这些食客不挑、不嫌更不疑,相信天生他材必有用,况且对他们待遇优厚、礼遇交加。因此,鸡鸣狗盗之徒也得以厕身孟尝君的门客之列,有事之时,门客也都各施所能,尽心尽力地报效主人。

    当然,我们说识人善任并不是说要仿效孟尝君运用鸡鸣狗盗之辈,而是说要善于发现人才的专才,善于运用人才,将他们放在适当的地方,让他们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交朋友不能无选择地滥交,尤其是手中有一些权力的人更应注意,否则一些善于奉承之流就会来到身边,腐蚀思想,造成长时间的影响。

 

 

22.体味真意,不误正道

    【原文】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习种德,如眼前花。

    [注释]

    口头禅:常挂嘴边的话或口头用语,这里是夸夸其谈的意思。

    【译文】

    如果读书不去认真体会圣贤的思想,那就会成为文字的奴隶;做官知果不体恤百姓,就无异于衣冠大盗;传授知识如果不注重学以致用,那就不过是夸夸其谈;做事业知果不想着培养德行,那事业也做不长久。

    【智慧点评】

    学习要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如果只会死记硬背,那样就起不到读书的作用;如果做官不想着为百姓造福而鱼肉百姓,那就和强盗没什么区别;建功立业如果不能修身立德,那么功业也不能建立长久。这些都是因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不能把握内在本质的缘故。

    这段话给人的启示很多。古人讲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无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轨道运行,有灵性的人类更应按照天道来实践人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根据。

    19947月,木星与慧星相撞,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人们可以预测、观察,但无法防止改变,大自然的变化有时也是无常的,人们对此的感想也很多。现代科学一直在探求其发展规律。现代人当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无常的变化中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如雨过天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样,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理智处事。

    因此,为人为事要冷静地思考其中的深意,不能只贪图表面风光。

 

 

23.治世宜方,乱世宜圆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分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注释]

    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指品行端正。

    :圆通,圆滑,随机应变。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最后,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

    【译文】

    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年代,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而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既讲原则,又要善于变通。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

    【智慧点评】

    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衡量事物不能只拘泥于一个标准,判断事物不仅要考虑对象本身,还要考虑其所处的条件、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古代太平盛世时,有明君贤相为政,能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所实行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所以一个人的言行即使刚直严正,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处于昏君奸臣当政的乱世,言行就必须尽量圆滑,否则就有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

    从政如此,待人亦同样。这种待人处世的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人不能只抱着满腔热情,怀着赤子之心却不顾实际环境,不看周围环境而自顾自地施展抱负,在待人处事的方式上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结果将非撞一鼻子灰而于事无补。

 

 

24.急处站稳,险地回首

    【原文】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注释]

    风斜雨急:暴风骤雨,形容形势严峻紧急。

    花浓柳艳:花红柳绿的美景,这里指人生得意时的情境。

    路危径险:充满危险,形容人生道路处在危险地段。路和径都是指世路。

    [译文]

    在风斜雨急的变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脚步站稳立场;面对花红柳绿美景时,必须把眼光放得辽阔,不致迷惑;路径危险的时候,要能收步猛回头,以免不能自拔。

    【智慧点评】

    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不论是有道无道之世,都应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

    真正的高明之士,能预感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适时而出。陈元达择时而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304年,刘渊在山西起兵造反,建立了政权。当时,刘渊手下有一名叫陈元达的人,很有个性和见识,但出身贫寒。当初,刘渊当匈奴左贤王的时候,曾请过陈元达当朝为官,被陈元达拒绝了,到了刘渊当汉国君王的时候,有些人就问陈元达:“以前,刘渊很客气地来请你去做官,你却没有答应,现在,他做了汉国的君王,你心里害怕吗?

    陈元达笑着说:“不会,刘渊的容貌气度都很特别,我早就看出他有称王的志向和打算了。我过去之所以没有答应他做官,是因为时机不到,如果我不在适当的时候去他那里做官,只会带给他麻烦。现在,他正是用人之际,自然会起用我的,我猜不出三天,他请我的书信就会到我的手上。”果然,很快,刘渊便派人来请陈元达为官。

    两人见面后,刘渊说:“你如果早点到我手下来,可能现在就已经是高官了呢!”陈元达回答:“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超过了天分去做事就会摔跟头。我若早点在你手下做事,您可能会给我更高的职位,只是我的天分有限,担负不起这个重任。合适的使命才是我的天分所能负担得起的了。这样,您也不会因为错用人才而被人讥笑,我也没有为您带来什么麻烦啊!”刘渊听后,十分敬佩。

 

 

25.心体光明,暗室青天

    【原文】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注释]

    心头暗昧:内心阴险,邪恶不正。

    【译文】

    心中光明磊落,即使是在黑暗的地方,也如同在晴朗的天空下一样;心中邪恶不正,即使在青天白日下也像有恶鬼一样。

    【智慧点评】

    心地光明,暗室里有青天”也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意思。正人先正己,自然会让旁人体会。

    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叛乱,宦官张忠和朱泰引诱武宗御驾亲征。然而不久,王守仁便传来捷报,说已生擒了朱宸濠。张忠等人的阴谋未成,就将怨恨转到了王守仁身上。他们大肆造谣,说王守仁本来与宁王是同伙,又怂恿随驾军士肆意辱骂王守仁,甚至故意冲撞王守仁的出行仪仗,故意挑衅。王守仁却丝毫不为所动,一直以礼相待,而且派遣手下官员通告市民,让他们暂先移居乡下,家中只留下老弱看家,以免增加纠葛。王守仁本已准备犒赏随驾亲征军队,但朱泰等人却命令军队不得接受赏赐。王守仁得知朱泰等人意欲挑起军民矛盾,便告之百姓说,大家背井离乡前来征战,十分辛苦,本地居民当尽主人之谊,以礼相待。每当遇到军队中有人死时,王守仁必亲自问候,并给予很多资助。时间久了,军士们都很敬佩王守仁。

    冬至时节,按照当地的风俗,人们都要去祭奠死去的亲人,并到坟上焚送“寒衣”。王守仁便让城中军民举行祭奠仪式。因为刚刚经历了朱宸濠之乱,战乱中死去亲人的不少,因此城中百姓哭吊亲人,到处一片哭声。随驾来的军士,无不潸然泪下。

    王守仁心体光明,毫无暗昧之念,忍辱负重,以诚感人,实在是统御之道。

 

 

26.名位声乐,不可贪图

    【原文】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注释]

    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

    【译文】

    经常宴饮作乐,不是一个正派人家;习惯于靡靡之音和华装艳服,不是一个正派书生;名利权位观念太重,不是一个好官吏。

    【智慧点评】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还是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27.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原文】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时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注释]

    持盈履满:指已达最好程度的美满的物质生活。盈;丰富;;福禄。

    兢兢:小心谨慎。

    【译文】

    年纪大时;体弱多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病根儿;一个人事业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孽缠身;那都是得志时埋下的祸根儿。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处在事业巅峰;仍要兢兢业业;戒骄慎言;为今后打下好基础。

    【智慧点评】

    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很少实实在在地预测未来。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得意无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免得失势以后留下罪孽官司缠身。

    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就像是人的体格,青壮时不注意保养锻炼,老来多病又能怪谁呢?而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冀冀,居安思危,决不会像市井之徒那样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

 

 

28.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大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注释]

    居卑:泛指处于地位低的地方。

    处晦:在昏暗的地方。

    :云层聚集处,这里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躁,不安静,急促。

    守静:隐居山林寺院的寂静心理。

    养默:沉默寡言。

    【译文】

    先站在低下的位置,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先处在不显眼的暗处,然后才知道面对光亮的地方会刺眼;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能了解终日奔波的人太过辛劳;先修养沉默的心性,然后才知道言语过多是浮躁、不沉稳的表现。

    【智慧点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转换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才会发觉自己原先所处的环境险阻重重,让人心惊不已。

    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忘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一旦从高处跌下之后,才明白身居高位的危险。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旦走出社会,归隐家园之后,才思考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要作全面考虑,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

    我们凡事都应该多方面地观察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忘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一旦从高处跌下之后,才明白身居高位的危险。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以使自己的观点不偏执一隅,等到将来临事时才不会被事物所迷惑,而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以最圆满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果能够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摸索当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史上最全
《劝学》原文、译文、注释
7小窗幽记 卷一 醒
《菜根谭的智慧》经典名句解评(六)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
小古文全译文系列 | 《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