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革参考】这两所学校通过空间改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未来学校还能这么搞!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两所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新校区),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学校空间进行了重构,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变革,甚至是学校场域内的人的关系的变革。



空间重构


首师附小展示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为亮眼的是一节将近一个小时的展示课《二十四节气》。这是一节由信息和科学教师等5位教师共同完成的学科融合课。学生通过前置学习,发现了二十四节气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通过教师的点拨,深刻地认识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手机App体验,验证了二十四节气与日出、日落方向的关系;通过讨论,明辨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宝贵的中华文化。


作为教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课堂。与走访现场同时上课的是首师附小另一校区的同学,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声音和影相,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异地同步。我们看到两个校区的孩子,虽然处于不同的空间之内,却做到了时间和内容上的同步,他们可以同时朗诵课文,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甚至可以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过去这种技术手段只在电视直播当中小范围应用,因为其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但在首师附小的校园中我们见证了这一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首师附小的校长宋继东说:两个校区或三个校区同时上课,在这里并不稀奇。本届未来学校年会的主题是“数据驱动的课堂革命”,在首师附小技术改变了课堂的空间构成,实现了不同校区间的师资共享,在这里事实上的共享校园已经成真,打破了传统空间的局囿。


中关村三小的空间重构则更多地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实现上——那座C型教学楼。这座教学楼的设计始于2012年,2014年建成,2016年投入使用。自从新教学楼启用,中关村三小便有了一个绰号:魔法学校。在这座教学楼里,教师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班级的墙壁是可以打开的,图书馆是没有门的……总之,这里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130多人的参观队伍,进入中关村三小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校园,笔者最先听到的评价是“这不像一所学校”,然后是各种问题:“老师在哪办公”“老师的东西放在哪”“教研活动如何举行”“群是什么”“这样设计是为了让老师更多地跟孩子在一起吗”……


无论是首师附小基于技术实现的空间跨越,还是中关村三小始发于顶层设计的空间重构,学校空间层面的概念在这两所学校内已经发生变化。对技术的追随和新理念的应用,无不是教育对未来世界开启的小窗,让教师和学生从这扇窗看见未来,让未来照进现实。

学科融合


首师附小的《二十四节气》是一节典型的学科融合课,5位教师共同完成课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担任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甚至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声音表现力好的老师带着学生朗诵、喜欢天文的老师带学生认识星星,会摄影的老师亮出自己的作品。从天文到地理,从语言到文化,我们没有办法界定这究竟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自然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在展示后的互动环节,有参访老师提问说:这些内容能否由一位老师完成,联合教学如何备课?显然,一节已经发生的课,却远远超出了常规教学的惯例,对它的接受可能需要参访教师发挥更大的想像力,这也正是学校之于未来的意义,创造力之于当下的重要。


而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方面,中关村三小似乎将这件事进行得更加彻底。除了具有典型融合课特色的课程《设计窗帘》,中关村三小的课堂打破传统的以45分钟为单元的设置,而是90分钟的大课。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都可以共同分享这90分钟,至于如何划分则完全依赖于合作教师的备课和协商,权重分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用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的说法,学校打破了时间的围墙。在笔者看来,中关村三小打破的不仅是空间限制、时间的围墙,更是学科藩篱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专业局限。



在这两所小学的学科融合中,我们看到基于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特质的融合。尤其是在中关村三小的学科融合中,我们看到了因空间重构所带来的课程变革,而空间重构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重设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了。
中关村三小三室一厅的大教室里,生活着相邻的三个年纪的学生,例如一二三年级,四五六年级或三四五年级等等。推开活动的墙壁,这些不同年级的孩子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之内,这就是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在班组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小团队。在为参观者准备的主题报告中一位老师讲到,“在新班组群的破冰活动中,两位女生与一位胖胖的男生结成小组,理由是两位女生认为这个男生看上去比较靠谱。辨别人是否靠谱,是学会生存很重要的技能”,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混龄组合是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人际关系,老师们不知道他们课间在公共区域谈论什么,但是老师看到了高年级学长对低年级蛮横小学弟的包容,看到小学弟的成长和转变。听到中关村三小学生之间的故事,笔者在反思,我们传统学校对年级的设置,是否在学生之间设置了无形的藩篱呢?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变了。在学科融合渐成趋势的今天,应如何理解学科融合呢?是从物理课里找到数学元素,从语文课中找到美术的成分吗?这些当然是基础,而更高层次的融合是教学者从理念和意识上的融合,带给学生的融合课程应是浑然天成的,而不是镶嵌式的。比如在讲“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时,语文老师要告诉学生语言中的色彩斑斓,美术老师要告诉学生色彩中的韵律节奏。而这种融合,在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中更容易实现,这是因为班组群中的老师共同生活在班级空间里,“从教研时的正式相遇变成了随时随地的不正式相遇”,思想不经意间的小碰撞,就能发出小火花,创造力也在不经意间产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了。在中关村三小的参观中,笔者注意到几个小细节:第一,一个小插曲,主持会议的执行校长没有邀请“大校长”宣布报告会开始,就直接进入了报告环节,在会后的攀谈中,执行校长直言是自己忘了;第二,在中央图书馆内看书的孩子们,很随意地聚在一起,或站或跪,领班老师则在划定学生的活动范围之后便退到一旁;第三,在中关村三小展示的图片中,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与同学一起席地而坐。中关村三小的校长刘可钦说,在三小从来没有校长、主任的称位,所有人都是老师,这些称呼只出现在对外工作中,这座校园里,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校长与教师是平等的。而笔者也确实在学生随意却自律的行为中,开怀却不放肆的笑容中,体会到了一种由衷的喜悦。这种喜悦应来自于自由而有规则、开放而有内省的教育。


编辑:校长会(xiaozhangclub)

本文来源:海教思维,有删改。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的思考——华师附小家委会专题研讨会
窦桂梅:小学教师要是回忆中寻求价值
聚拢一段情
福州行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校长在开学教师动员会上的讲话稿|发言稿
追踪:教师解读教材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