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文学 | 第5章:18世纪文学(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老实人》是法国启蒙时代重要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2011年]

【答案】伏尔泰

【解析】伏尔泰最著名的小说有《如此世界》、《查第格》、《天真汉》等,而以《老实人》最为脍炙人口。主人公老实人纯朴善良,头脑简单,寄居在森特一登·脱龙克男爵府上,因和男爵的小姐居内贡自由恋爱,被男爵逐出家门,从此开始流浪生涯。其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

2.卢梭的《________》真诚的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被称作是“文学史上的奇书”。[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答案】忏悔录

【解析】卢梭的《忏悔录》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被称作是“文学史上的奇书”。

3.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运动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09年]

【答案】狂飙突进运动

【解析】“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二、名词解释

1.感伤主义[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南开大学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浙江大学2013年]

答: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又称主情主义。感伤主义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它首先出现于英国,因其排斥理性,崇尚感情,又可称前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强调并夸大感情的作用,主张感情的自然流露,认为情感丰富是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的依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斯、葛雷,法国的卢梭、伏尔泰,俄国的卡拉姆津,德国的里希特、海涅等。

2.“世纪病”典型形象[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答:“世纪病”典型形象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世纪病”典型形象概括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年轻主人公的精神特征。这些贵族青年富有才华,但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这种情绪和心理实际上对应着因为急剧的社会变革或动荡而产生的不适应感和失落感,即一种“无可名状的苦恼的感觉”。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患者的形象。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缪塞的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19世纪“世纪病”文学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名篇,法国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是20世纪“世纪病”文学的上乘佳作,而哈洛尔德、奥涅金、沃达夫和默尔索则是“世纪病”患者的典型代表。

3.席勒化[复旦大学2012年]

答:席勒化是指创作中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创造倾向。席勒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化是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的一种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而这种创作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替代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

三、简答题

请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答:《浮士德》中“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其形象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

(1)“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

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一一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2)“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3)“浮士德”概括了欧洲资产阶级三百年间的思想探索

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否定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狭隘的生活;否定了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幻想和从古代艺术中寻找理想的美的意图。最后肯定了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普通幸福乐园的理想。他的生活道路概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至十九世纪期西欧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总之,歌德通过《浮士德》这部诗剧,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

总之,歌德通过《浮士德》这部诗剧,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

四、论述题

1.结合一两部作品论述什么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北京大学2011年]

答:(1)教育小说的定义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又称教养小说,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的形式,通常以年轻人的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教育小说描述的是一个中心人物对世界上的种种事情的深入研究。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成长、发展的历程;这段历程与他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所有的事情大都发生在主人公的青少年阶段,而叙述时间可能延伸数年,甚至经常是数十年。因此,教育小说中有一些传记的成分。教育小说根植于一种现代小说形式,它往往体现出主人公在一段时间中生长。

(2)狭义的教育小说狭义的教育小说分为两种:

①学校教育小说或家庭教育小说,这类小说讲述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故事。如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教育家中的文学家”;

②“成长小说”,指描写某个人物在成长的关键期经历磨难和困惑进而逐渐成熟的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成长小说中,教育的场景从学校转向社会,教育者通常不再是教师或家长而是生活本身,成长的方式也不再是受教师或家长的影响,而是自我教育。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文学家中的教育家”。

(3)歌德的教育小说

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第一部教育小说,这本书一直被当成德国教育小说的典范和模板。教育小说的结构经常是三段式的,模式是:“青少年年代——漫游年代——师傅年代”,比如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中就是如此。

总体而言,教育小说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小说类型,善于表现人物成长、发展的整个历程,传达出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作家对人的命运,人生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教育小说以其鲜明的题材类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北京大学2010年]

答: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

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歌德曾研究自然科学,而席勒则是研究历史和唯心主义哲学。就是说,歌德不仅研究文艺,而且还去研究自然科学,这就使他能尊重自然,走向现实。而席勒则是研究唯心主义的东西,进行一些抽象的历史研究,就不能不使他走向概念化,一切都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倾向不同,其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歌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席勒从概念的王国里寻找描写对象。对此,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在美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歌德与席勒早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歌德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走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而席勒是康德唯心主义的信徒,在创作上倾向理想的浪漫主义。可以说,他们一个是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现实美,一个是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理想美。

(2)对典型问题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在典型问题上的分歧歌德和席勒都主张一般和个别要达到统一,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反的。歌德主张从个别到一般的统一方法,席勒则主张从一般到个别的统一方法。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利用某种形式把它的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再创造。这种创造的成果就是典型和艺术。而作家在创作中对于典型的描写是要在不同的个别形象里进行选择、构思,概括出反映实际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形象作为一般形象,即典型。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达到二者的统一。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指导观点不同

歌德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分歧时说:“在我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点细微的差别,我的看法是这样: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生出了比喻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的,或者提到一般。一个人只要生动地掌握了个别,他也就掌握了一般,只不过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或者他可能在很久之后才会发现。”

前行莫彷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7)
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谁还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鸭子的鸭
6.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概观·18世纪文学》:教材也好看(五)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