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作又累又烦想辞职了,怎么办? | 心理急救手册

  • 每天起床一想到要上班就觉得烦,整天提不起劲来;

  • 连续加班两周了,事情还是没完没了,真的心累;

  • 觉得现在的工作又烦又没意思,时不时就想辞职……


在高压、快节奏的现代职场中,以上这些现象并不少见,心理学上称之为“职业倦怠”。


除了麻木地加班、吐槽和辞职之外,下面这些心理学知识,或许能帮你缓解在职场上堆积已久的“负能量”。


本文共有以下 7 个部分:

 01  “职业倦怠”到底是什么?

 02  处于职业倦怠时,我们的身心会经历什么变化?

 03  哪些因素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04  面对职业倦怠,我们个人可以怎么做?

 05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我们可以怎么做?

 06  处于职业倦怠时,我们的身心会经历什么变化?

 07  如果发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01 

“职业倦怠”到底是什么?


职业倦怠虽然发生在工作的每个角落,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在社会心理学上,职业倦怠包括以下3 个重要表现:(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1) 情绪衰竭:活力匮乏,对事情提不起兴趣,这是职业倦怠最核心

的指标;

(2) 非人性化:将工作中所服务的对象物化,冷漠待人,没有同情心等;

(3) 低个人成就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工作,工作没什么意义、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不想做现在的工作又迈不出主动辞职的一步等等。


虽然长时间的工作造成的压力,会引起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和厌恶,但是,二者还是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


只有当我们长时间地连续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孤立无援,身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也没有人陪伴支持我们,没有任何资源可以用来解决问题时,职业倦怠才会发生。( 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02 

处于职业倦怠时,我们的身心会经历什么变化?


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刘姣姣, 奚耕思, 刘倩, & 薛丽娟, 2012)



1. 心理症状:你可能会感到压抑、愤怒、焦虑、沮丧和自我贬损等负性情绪,并出现认知下降、注意力涣散和心神不宁等现象;


2. 生理症状:你的身体可能会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头疼、恶心反胃、食欲不振和肌肉酸痛;并时常产生由心理压力引起的疾病,如溃疡、肠道疾病、心率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和免疫功能低下等;


3. 行为症状:你可能常出现孤僻、具有攻击性、过分活跃、频繁吸烟、酗酒以及滥用药物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超负荷的压力感。


除了以上3 种症状之外,对教师群体的研究,表明了职业倦怠带来的2 个重大心理危害(刘晓明, & 王文增, 2004):


1. 不稳定的情绪和个性


职业倦怠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是持续和不断增长的。


首先,它会导致我们心理活动、心理调节能力的不稳定,随后带来情绪上的不稳定,最后直接影响到我们最核心的心理部分 —— 个性


例如,原本性格积极乐观的人,在长期的职业倦怠影响下,可能会变得消极冷漠,像变了一个性格的人。


2. 影响自我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在长期的无法调整的超负荷的工作下,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渐渐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进而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自己很差,失去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业绩可能也会不断下滑,压力进一步加大,最后我们可能会酗酒抽烟来缓解压力,伤害了身体,并且没办法停下自我批评,自信心进一步下降。

所以,不要以为职业倦怠不要紧,拖拖就好。



 03 

哪些因素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以下几种类型的人,职业倦怠的程度会更高:(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1. 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的职业倦怠,可能来自于能者多劳而产生的疲惫感,以及自我期望高所受到的打击。


2. 情绪不稳定:过于感性、容易感到焦虑、抑郁或脆弱


3. A 型行为:竞争意识强,对他人敌意,过分抱负,易紧张和冲动


4. 外控型:认为自己被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掌控,自己无法把握自

己的命运。


5. 工作期待太高:对工作的期待过于理想主义,脱离现实。


而我们也发现,良好稳定的婚姻情感状态,能帮助我们更少地受职业倦怠的侵害(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除了个人原因之外,工作本身与个人职业倦怠的产生也紧密相关。


其中包括:工作负荷过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和权威、报酬低、个人和公司的价值观矛盾大、工作角色冲突和模糊、领导者风格的不适应、工作缺乏反馈、缺乏决策权等等(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工作因素,往往是引起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郭孙思, & 钟建安, 2004)人再好,体制不健全,也是容易出问题的。



 04 

面对职业倦怠,我们个人可以怎么做?


工作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人和自己的工作打交道的时间,比与最亲的家人们相处的时间都要多得多。


工作的本身,关乎到我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职业倦怠更是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如何缓解职业倦怠,是一件不容轻视的事情。


面对职业倦怠,我们个人可以这样做 :(郭孙思, & 钟建安, 2004)


1. 改变对自身和工作的认知


调整好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这样可以减少因为“不恰当的期待”、工作中的失败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2. 用更加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起逃避,直面问题并且尝试换新的角度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可能会

更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哦。


3. 成为一个“内控” 的人


内控指的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用更加努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唉声叹气地抱怨他人。


4. 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如果觉得光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可以试试让周围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改善环境的机会,可能会让情况发生好转哦~


5.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职业倦怠的冲击之下,缓解压力,提升身心的健康。


6. 寻求专业的针对性的帮助(郭孙思, & 钟建安, 2004)


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等等,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05 

面对员工职业倦怠,组织(公司/ 部门)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层,那你需要意识到,职业倦怠的出现不仅会不利于员工的发展,对公司的工作氛围和效率也会有重大的消极影响。


并且,往往在实际工作中,那些无法控制的工作因素,才是引起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郭孙思, & 钟建安, 2004)


因此在工作中,你需要尽可能地做以下这些调整(郭孙思, & 钟建安, 2004):


1. 明确工作角色、责任和任务分配


让每个员工清楚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和职责范围,进而更加有方向、有目标和边界地投入工作;


2. 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在日常与员工的工作接触中,把工作反馈的重点放在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上,而非单纯地进行批判和数落;


3. 更多地接纳员工对于工作流程和工作的改进意见


毕竟他们才是落实工作任务的执行人,再好的理论设想还是需要结合实践情况来调整的;


4. 工作业绩评定时,把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和缺点放在重要位置


这能帮助员工能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成就和不足,知道哪里还有提升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状态;


5. 提供与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例如,为员工们提供专业的EAP(员工帮助计划)服务,让其对职业倦怠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职业倦怠的预防和解决。



 06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同事处于职业倦怠中,请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这将对其职业倦怠的缓解具有帮助(严慧中, 胡姗, & 桑青松, 2017)


这里的支持可以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在对方压力大的时候听TA 倾诉,给予TA 理解。


甚至,你可以分享一些自己遇到类似问题的处理方式,给TA 提供参考。(仇悦, 金戈, & 张国礼, 2016)


这些都能有效地提高TA 的社会支持,进而降低TA 的职业倦怠。



 07 

如果发现自己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职业倦怠,并有以下情况,

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


1. 严重的抑郁状态


严重的职业倦怠可能会间接导致抑郁症(薛立娟, 奚耕思, 刘倩, & 刘姣姣, 2012)甚至让人出现自杀倾向。


2. 强烈的焦虑状态


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好地调节自己来适应环境,但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则会加重倦怠的程度,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引起心理和身体疾(薛立娟, 奚耕思, 刘倩, & 刘姣姣, 2012)



 写在最后 


职业倦怠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提醒,让我们进一步地去了解自己、调整自己,并对现有的工作进行思考。


但正如文中所说,职业倦怠受到工作本身的影响巨大,因此,若你长久且积极地努力去改变现状,但还是原地踏步的话,离职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的时候,问题真的不在你。善待自己,去寻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


- The End -


 参考文献: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 b burnout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397-422.

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7(1), 81-84.

刘姣姣, 奚耕思, 刘倩, & 薛丽娟. (2012). 职业倦怠与焦虑的相关性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12(21), 4131-4135.

刘晓明, & 王文增. (200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4), 357-358.

郭思, & 钟建安. (2004).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7(4), 931-933.

严慧中, 胡姗, & 桑青松. (2017). 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

仇悦, 金戈, & 张国礼. (2016). 企业员工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11), 1645-1650.

薛立娟, 奚耕思, 刘倩, & 刘姣姣. (2012). 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12(26), 5163-5166.

黄赐英. (2005). 职业倦怠: 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学刊(8), 61-64.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编写 | 张莹

专业指导 | 黄喜珊

本文编辑 | 触角 张真Dere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发人员敬业度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认识职业倦怠?
白领职业倦怠的应对守则(组图)
“心理罢工”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怎样摆脱职业倦怠
如何应对年底“职业倦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