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史札记之安国之策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读史札记之安国之策

作者:任思远

 

                                      
和平,是多少人痴心恒久的追求,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为了和平,多少志士仁人身披铠甲,手操吴戈,勇敢的走向死亡和无边的荒寂,为了和平,先贤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让卫星上天,导弹跨洋,拒强敌于国门,拒残暴于境外。

遥想开元盛世,遍地黄金,稻米流脂,叵料安史之乱一起,藩镇割据,烽火连天,哀鸿遍野。岂料随之五代战乱更甚,在总计53年的时间内,就有15人先后称帝。这是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战祸连绵,杀戮成风的乱世,无数渠酋顺势而生。残酷而无情的战争、惊心动魄的权谋,道德失范,群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权更迭很快就在一片混乱的局势下退出了历史舞台。北方人口总数急剧下降到不足千万。

大宋王朝的大老板、太祖赵匡胤,为了彻底改变军人政权的野蛮和残暴,及处处血腥味的兵骄卒悍的黑暗统治,避免政府重蹈覆辙,绞尽脑汁,苦思良策,以图改造为以人文精神为主的文明社会,极力推进文化治国、治军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崇文抑武的政策,方有三百余年的大宋经济和精神文化巅峰的高光时段!

下面分析一下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一、“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本人直接统帅禁军,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称为三衙。设立枢密院,具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从而实现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权”的分离。这种体制对于消除安史之乱以来绵延200余年的藩镇割据,军人擅权的局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赵匡胤深知前朝藩镇割据、兵骄将悍之流弊,高度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监控,建立强大的中央禁军,弱化地方的厢兵、乡兵和蕃兵,使其没有作乱和反叛的可能。这些制度对于王朝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家一定记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经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话丝毫没有夸张,北宋前期禁军数量一般维持在这个数量级,后期由于受战乱和经济的影响数量少些了,但一般也不少于五六十万人。

禁军的组成也有严格的选拔制度,除了相貌堂堂,玉树临风外,身高也是硬指标,大约1.75 米可入选中央禁军;矮一点可选入戍边禁军;其次可入选在低规格的禁军中服杂役。至于身体条件较差,又有志于从戎建功业者,只能投到厢军等地方军中去了。除了考量身高,腿力、腰力等力量指标也是马虎不得的。

三、兵无专主。因为禁兵更戍、转移驻地,要打破原统兵体制,另委派统帅,即将不能专有其兵,兵也不专属其将,三年一变,务使上下分离,造成将不知兵,兵不识帅,一旦遇有战事,就难有统一的行动和正确的指挥。这对防止将帅叛乱固然有好处,但要对阵入侵之夷,军队哪里还有战斗力。

四、将无重权。军官提拔时,都调离原来的队伍,或干脆让他们虚领军衔。作战方略、阵图布置等皆来自皇帝,将帅无从发挥领导才能,甚至不负丧师之责。以上措施固然稳定了内部社会,但过度的限制,使将领权限和指挥才能无从发挥,军队变成愚钝板滞的木偶,在与金、辽、西夏等长期作战中始终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战斗力始终低下、无能,饱受诟病。

五、冗兵制度。哪里有灾荒,哪里有反抗,就在哪里招兵,选择青壮年入伍,虽地方民怨沸腾,但没有反抗的力量。政府也把脱离了土地的破产农民招募为职业兵。就是把可能威胁现政权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现政权的武装力量,养兵越多,政权越巩固。但统治者不会让“冗兵”们白吃饭,会让他们异地耕作,终老土地;或作军中杂役、运输粮草、修路架桥、筑堤治河、养马切料等,所以战事一起,这些士兵大多疲弱不堪一用。但“冗兵”的巨大耗费,令人瞠目结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六、从财政上限制军队督帅。全国设立转运使制度,辖属中央。粮草的供应由各路转运使来完成,俗称漕司,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其最初的作用就是分掉将帅的后勤拥有权,使其没有财力发动叛乱战争。

七、文官当政制度。各级军队的指挥官必须是文官,武官最多只能屈居第二位,据说有专家统计过,北宋一朝,大概只有狄青做过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算是武官正职,没有其他。但就是这位立有赫赫战功的当朝第一猛将,终是遭到诸多文官的嫉恨和谗挤,最终郁郁而死。讽刺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大文豪范仲淹、辛弃疾等却都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著名的抗御外侮领军将领,在战争史上据有一席之地,不知道该为他们骄傲,还是该为他们鸣不平。

八、在极端腐败的社会风气之中,琴棋书画技能被赞誉有加,备受世人青睐。如果喜爱研究兵法战阵,往往被人嗤之以鼻,被时代和正统所鄙夷,这也是军人长期地位低下,战斗力很差的另一个原因。

五代可看作是“武道”的最后绽放。中国的“文武之道”,自宋开始已经基本上裁剪为“文道”。这既是出于对五代时期军人干政乱象的矫枉过正,也是中国古代精英层在接受儒学后对国家精神和国民气质的主动革命。可越想远离战争,和平偏偏得不到!有宋一朝,辽金夏蒙,外患不断,最终大好河山陷于蛮夷之手。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要观照历史这面镜子,汲取唐末五代惟拳头论的历史教训,不蹈宋家重文轻武的覆辙,文武兼备,不偏不倚,与时俱进,摈弃丛林思维,拥抱现代文明。方是立国之道,富民之途。

慨叹之余,小可赋七律一首抒怀:

收兵铸鼎罢权纲,笔墨华章充栋梁。
桥借汴滩兴百业,驼闲闹市饮三觞。
燕云无计看胡马,介甫多才躬庙堂。
自古长安文武道,崖山喋血断人肠。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制度决定 宋朝必定亡于外族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释只是传说,藩镇兵权在五代就被解除了
浅析宋代兵制 – 铁血网
赵匡胤偃武修文 利大弊也大 严重削弱国防力量(图)
北宋为何总打败仗——除了先天不足,宋军还一直在“以寡敌众”
北宋徽宗朝有八十万禁军守卫着京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