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理”与“达辞”——浅谈如何实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跟大家一起聊一聊作文教学的话题。教改几十年,新课改十多年,语文教学遇到的问题最多,遭受的诟病也最多,而其中的作文教学尤甚。所以,就作文教学展开研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很迫切。所以,得到组委会的邀请,我就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但后来,在准备报告材料的时候,我以“作文教学”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相关词条足足有106万条。这足以说明作文教学研究的人之多。那么多的人都在关注与研究作文教学,取得了那么丰硕的成果,我想,我实在也讲不出什么新的内容。所以,我想来想去,干脆就聊一聊我最近所听、所看的一些作文课堂吧。因为作为教研员,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四处去听课,把我所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做到的或没有做到的和在座各位做个交流。
我先说说上学期,我听的几节作文课。

第一节:议论文如何分解观点。
 
这是一堂市级高三专题复习研讨会上上的一节公开课。写好一篇议论文,要让自己的思想观点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围绕一个观点把问题说深刻、说透彻,常常需要多角度对观点进行阐述。我们看看这节课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PPT)
因为我们老师是这样教的,所以,我们看看高考作文的一些情况。下面是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相当普遍的考生作文。
比如:写“重视细节”的,主体论证思路就是“细节是一种智慧;细节是一种勇气;细节是一种自信。”再有写“学会适应”,主体思路就是“学会适应,要求我们要敢于直面困难;学会适应,需要调节自我的心态;学会适应,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还有,写“改变环境”的,思路就是:“改变环境是一种心态;改变环境是一种智慧;改变环境是一种升华。”写“小细节,大影响”的,思路就是:“细节成就良好的品格;细节体现非凡与卓越;细节决定国家的兴亡。”写“注重细节”的就是:“注重细节,寻找成功的机会;注重细节,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注重细节,实现自我价值;注重细节,关乎成败。”像上面这些伪三段论式的作文在高考作文中,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议论文是最强调思辨与逻辑力量的,我们看看上面这些作文,无论在思维的逻辑性还是思辨性方面究竟有没有可取之处。这个我实在不敢肯定。这样看来,为什么每年几十万分高考作文,要想找出一些真正有思想、有个性的好作文总是相当的难,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看第二节:高考作文的模式化结构。(PPT)写文章当然要讲究结构,但是不是每一篇作文都要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我想凡是写过文章的人心里都清楚。但我们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偏偏这样教我们的学生,甚至还有些老师还专门研究发明出了所谓的“万能作文法”。什么是“万能作文法”呢?就是开篇先来一段排比,然后点题;接着主体部分就是上面的所谓三段论,最后再来一段精彩的名言哲理,首尾呼应扣题。
再看第三节:考场作文如何点题扣题。(PPT)
……
像以上这样完全被应试绑架的作文课堂,基本成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主流,而且似乎不可逆转。这样的作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究竟有没有效,我不敢简单地下结论。如果上面这些完全是为应试而教的作文教学,那么平时的作文教学又会是怎么样的呢?笔者也曾经在一些学校和老师中做过一个调研,相当一部分老师回答,自己不会教作文。所谓的作文教学,要么就是讲讲写作知识,比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等等;要么就是根据教材上的写作指导,简单地给学生布置一个作文题;还有干脆连作文题也统一,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写,美其名曰“自由写作”等等。当然也有学校编写了专门的作文训练教程,但大多数还是以写作知识为线索贯穿起来的,少有对作文能力训练点的分解和训练指导。
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上面的这些作文课堂,大概我们能够知道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的状况。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教”才能真的有效?我也确实没有什么高论。想到的还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
记得文章圣手苏东坡在给他的朋友《答俞括书》中,曾经讲过如下一段话,讲述了他写文章的秘诀。“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辞者,达是而已矣。”把这段文字剖析开来,苏轼其实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地万物都固有其自身的道理,要写文章首先要能够弄清楚、搞明白这些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也就是“达理”。二是弄明白了事物固有之理,还要能够运用恰当的言词把它表达出来,也就是“达辞”。
从大文豪苏东坡的经验之谈中,我们可以知道作文教学其实最主要的应该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达理,二是达辞。所谓“达理”就是要着力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基本道理的认识。为什么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遇到自己很想写,但又写不下去的情形呢?主要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认识很不清楚、不全面、不深入。亦即“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同样,为什么同一素材,不同的人来写,有的人写得具体生动,思想深刻,有的人写得单薄而又平庸,这关键是对道理的认识存在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再说所谓“达辞”,言不达意的困境是自古至今所有人都存在的难题,就像苏东坡都有言不达意,不能我手写我心的担心,大诗人陶渊明也说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
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呢?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条路就是要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生活丰富了,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才能丰富,体验丰富了,对生活背后蕴含的道理认识才能深刻,才能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另一条路就是我们手头的语文教材,把我们的语文教材用足用好,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第一条路其实我们有许多老师已经关注,而且好多老师都进行了实践,比如,王栋生老师一直倡导的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董旭午老师倡导的生活化写作等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这里主要谈谈第二条路,如何用足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语文教材不仅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武库。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材的写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做得很不够,许多直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有人说,写作指导有三个最难,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最难,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最难,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最难。不错。单纯在写作课上,去指导如何廓清思路,如何选择最精确的语言去表达,确实很难。就连鲁迅都说“思路是条暗胡同,没有哪一个,不需要经过一番痛苦摸索才能走到那一头。”那么,我们把这些写作的指导结合到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会不会就能够化难为易呢?
先说,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思想一定是由其自身对世界万物感悟而产生的,绝不是我们教师可以像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的,但也并不意味着在提升学生认识方面,我们就无能为力,至少我们可以做学生思想诞生的“助产士”。举个简单的例子:南唐中主李璟有一首词《山花子》,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般来说,我们教学中主要就讲这两句主要是写景,主要写了“清冷的秋风不断从池中吹过,荷花凋零了,荷叶也残破了。”至多,再抓一个“愁”写出了主人公看到眼前“众芳芜秽”之景,不由得顿生“美人迟暮”的忧愁。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下去,比较词人的用词,我们就会发现,一首小词其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维含量。词人选用“菡萏”而不用“荷花”,用“香销”不用“凋零”,用“翠叶”不用“荷叶”,词人把这一切都赋予了最美好的意蕴,而一切美好的生命终将走向消亡与残破,这难道不是一种最本质的人生之理吗?我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能这样深入到文本的细部,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深处作者所表达的道理,我想,我们的学生自然就会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学生理与辞之间的思维就会打开,就会被激活。思维激活了,学生对道理理解深刻了,写作表达起来自然也就会顺畅起来。
再说,怎样教学生从阅读中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教材是我们用得最多的阅读材料,同样,只要我们精心研究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用来指导写作训练的材料是俯拾皆是。比如,教学生描写,要讲究有层次的、多角度,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调用多种感官等等。
我们不妨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小山的那一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作者精心安排景物的层次,在空间上,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层层写来,笔下生花。在时间上,从白天,再写到快落日的时候,在全段的结构安排上又是采取“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把这些剖析开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打开写作的思路。同样,在语言表达上这一段也非常有特色,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再有准确精当的炼字,像“顶”、“镶”精准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这样,既符合叙述的逻辑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再看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花的段落: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还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 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先是在表达上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段写得形象生动。接着正面写完了,作者觉得还没有兴尽,于是,笔锋一转,又由实及虚。像这样虚实结合的例子。教材中很多很多,像《沁园春 雪》上阕中对雪景的描写等等,如果我们平时阅读教学中就注意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挖掘,我想学生写作自然就会从中受益。
继续看茅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中,作者从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外形联想到白杨树内在的品质,由白杨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进一步联想到敌后抗日的军民,再进一步由白杨树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拓展联想到用血谱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民族精神和意志。而且在表达上作者巧用三个“难道”的反问句式,逐层递进,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物及人,由具体到抽象,使文章内容不断丰富,思想内涵逐步深刻,立意也更加高远。
像以上这些,可以用来直接指导学生如何立意,如何表达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研究,真正可谓比比皆是。所以,余映潮老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专门总结出了十几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与策略。(PPT)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来使用。再有像浙江绍兴的“微格作文”,湖北荆门的“微点作文”教改实验,也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进行的作文教学改革。
读写结合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大家都在讲,也都在做,但如何让读写结合得更好、更有效,恰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读写结合方面的一点做法和粗浅的思考。权作一个交流。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是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徐金国 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暑期名师专题研修班上的讲座稿,2013年7月24日,于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初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惑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习作的语言
黄厚江|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