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悟“六步教学模式”

感悟“六步教学模式”

 
 

感悟“六步教学模式”

朱应宽 陈咏梅

 

      “六步教学模式”是指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反思、当堂检测六步教学过程的模式。创造性、艺术性地运用好了,的确能很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课堂高效的目的。宜昌市上海中学九年级语文组对这“六步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探索、实践,体会良多。现将“六步”语文教学实验的体会陈述如下,以求与同行们交流。

      一、情景导入的方式

      情景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依据是文本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下面介绍几种运用较多的导入方法。

      (一)、意境导入

      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用意境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读《听潮》就可用这样的意境导入:

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却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

      (二)、悬念导入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读《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

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亡杀杨修呢?

      (三)、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如教读《向沙漠进军》可将沙漠的实际状况和治理后的情景制成幻灯片播放。同样,教读《苏州园林》可用幻灯或挂图展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图片;教读《记一辆纺车》可展示纺车图片。

      (四)、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小说、戏剧的教学可选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教读《守财奴》,可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抢夺梳妆匣的场面,要使葛朗台的丑恶神态(对金子的痴狂)毕现,肮脏的灵魂(对女儿的冷酷)毕露。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用人扮演别里科夫的角色,着重通过他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来反映他套子式的思想。

      (五)、音乐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读《明湖居听书》,就可这样导入:

      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放音乐)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同样,教读《春》可播放《春天在哪里》;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可播放哀乐,通过低沉哀伤的曲调引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

      (六)、名句导入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写秋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就可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七)、串珠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在学习某个作家的作品时,将学生所熟悉的该作家的其他作品采用艺术的方法加以串联,从而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所学课文,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课,又新颖别致,能够吸引住学生。如教读《威尼斯》,就可这样将朱自清的作品串珠后进行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踏着《春》的脚步而来,携我们观看了梅雨潭的《绿》,陪我们观赏了《荷塘月色》,尔后,他离我们《匆匆》而去,把《背影》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脑海里,这位作家是谁?

      (八)、文题导入

      文题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的内容联系,通过对文题进行改写、加标点或解释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题是由三个名词组成的短语,这三个短语点出了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在教读这课时,就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文题改写成一个能够体现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要内容的句子(可改为:《林教头风雪之夜山神庙前杀敌报仇》),然后再以这个句子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在教读《药》时,可先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加感叹号,侧重点为:多么令人震惊、颤栗的药啊!加上问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的药在哪里?加冒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的药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以此为契机,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九)、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谁的本领大》这一课的教学中,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五官争功”的故事,再让他们比比谁的本领大,都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目标的思考

      如果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模糊渺茫,教师无所事事。所以,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了灵魂,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怎样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呢。

      关键问题是对教材的理解,必须吃透教材,知道一课教材在全组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全组及本课教材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知道本课教材的主旨,找准反映教材主旨的重点语句,并深入理解,确定好整节课的支点(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认识水平的训练点),然后按“三维”目标确定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即一节课的总体目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总体目标应体现以下几点:①、逐渐丰富字、词、句、段、篇的知识,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②、感受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及创新意识等)③、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感染和熏陶等。

      应该明确的是围绕上述目标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分散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的。对于整节课来说,总体目标是各个教学环节的方向,教学环节为总体目标服务,所以,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环节目标。

      1、对课题的处理:

      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做重点板书。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①、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提高全课阅读效果奠定基础。②、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学定教”,把学生的问题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乐于参与。以学定教还表现在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顺应学生的思维,各个击破,找出问题的答案。③、通过问题的解答,把握文章要点,在全课教学中的导入作用比较显著。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个环节较强的目的性。

      2、初读感知部分的处理

      “初步接触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是一节阅读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处理不好,教材就会失去整体性,也会丢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良好机会。

      “初读课文”应怎样处理,部分教师有模糊认识。从处理形式来看,有通过默读进入课文的,有全班齐读进入课文的,有教师范读进入课文的,也有通过学生轮流读进入课文的。但问及教师为什么这样做时,有的教师支支吾吾,说不清缘由。这说明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只注重了形式,没考虑其作用,也就是说“环节目标”不明确。

      ①、认真读两遍课文,第一遍读准生字的字音,把生字组成的词语划下来,再通过查字典理解词意。

      ②、第二遍读课文时,要把每一句话读得正确、流利,比较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们来分析这两点要求的目的:

      其一、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勾画不懂的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其二、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渗透了理解词义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③、正确流利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准确理解和感情朗读的基础,但又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甚至成为终身缺欠。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能感受到它的目标,既包含“字词”等知识点,又包含正确流利地读等能力点,还体现了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同一环节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以教材为支点,由教材做引申,多角度设计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使“三维”目标和谐统一于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3、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处理

      从学生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设计“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内容,同时又能感受文章的情感,提升认识水平,这样的课文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落实“三维”目标的支点。挖掘了教材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育人价值,使学生受益非浅。

      回顾以上环节,我们得出这一教学设计的目标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并举,情操的陶冶与此同行。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应做到:找准实施目标的支点,立体设计各环节目标,扎实组织各环节的教学。

      三、引导自学的技巧

      成功教学法中对学生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预习法。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大概,边学边圈记,有不懂或疑惑的地方作上标记,课下询问或课堂中由老师解惑。这种方法虽简单,但实效性很强,长期坚持,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尝试法。其实我们教学案中自学内容就是尝试学习法,在老师编写设计的内容上,学生先尝试解答,或根据教师的自学提纲,步步解决,这种方法需要老师在课案上给学生设计好一定的梯度。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初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归纳法。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应鼓励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作一系统性归纳,可设计成知识网络图或知识链,以加深记忆。

      4、调查、实践法。教师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让学生去调查力所能及的事情或亲自去实践。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实物测量周边的建筑物,通过调查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5、互学。在自学中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组长,让他们在一个组内通过合作、讨论、交流。

      四、合作探究的机制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 抓重点学

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的讲不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

     如今的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树立坚定信念。

      2. 给时间学

      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前,先请学生把“导读”默读一遍,再指名读一遍,要求学生在默读和听读期间,注意这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最后请学生回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读、自想、自说,加深对导读提示的理解,居高临下地把握将学习的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无形中渗透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自动,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3. 放权利学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在七年级上册《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可有意用没有表情的语调朗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读来指出教师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自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更为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1、相信学生成功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丑小鸭》这样的童话,许多学生并不陌生,在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的前提下,让学生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在班上交流,并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才更有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2、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社戏》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在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来谈乡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时,让学生自由合作,可用朗读书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展示成果的方式、更可利用电化手段演示。

      3、提供学生快乐合作的环境

      合作学习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五个小组进行戏曲知识问答。活动前让学生分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等),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上网(如咚咚锵网站、神州戏曲网、戏曲摇篮、梨园春戏曲在线网等等)查询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并下载一些戏曲片段,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发现了当今社会在戏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感受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例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起,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以及很多的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总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又可以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在一次次成功的表达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而且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方式,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对探究的进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可运用一些手段。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无法解决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教学《最后一课》的过程中,要解决“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这个问题时,之前一定要分析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的形象。教师可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五、拓展反思的安排

      首先,拓展的内容应该紧扣文章的中心,应该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涵,不要为拓展而拓展。

      1.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我们就应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国榷》原稿被偷后,谈迁在悲愤欲绝的情况下重新振作,重新搜集资料从头编写新《国榷》”这一部分的内容最能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但是这种生活离这些从来没吃过苦的学生太远了,他们哪能体会到当时谈迁所遭遇的困苦和所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教者为他们创设了情境,于是学生们便开始漫无边际、绞尽脑汁想像谈迁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所受的苦,不是留于表面就是夸大于实,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时,教者为学生展示了一段视频资料: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谈迁为了到一座寺庙里搜集一点史料,竟走了十几里路,最后饥寒交迫,昏倒在寺庙门口。学生看了以后,没有华丽的语言赞美,但从他们的朗读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动和敬佩,他们真正读懂了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正是这一拓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近主人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帮助。

      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从字面上感受到的只是“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铿锵磅礴和黄土高原上后生所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但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却缺乏了解,文后“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学生根本无法读懂痛苦从何而来,梦幻有又在追求什么。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往往直呼“这种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靠学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而有一位教学经验颇丰富的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稍加点拨,随即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我的故乡》。学生感悟了:原来痛苦来自故乡的贫穷和落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贫瘠的土地,微薄的希望”;而梦幻则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真情和汗水换来故乡的地肥水美”。教师们也恍然大悟,这儿的拓展是多么的恰到好处,没有牵强刻板的分析讲解,轻而易举帮助学生提升了认识,化解了教学难点。

      2.有些课外的阅读资料与所学文本可以相互映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此时的拓展效果也是不错的。

      《月光启蒙》一文是作者孙友田的一篇回忆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下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淳朴优美的文字中流露出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母爱的温暖中,他们动情地表达着对母爱的感动和感激。但这些不是我们平时显而易听的吗?我觉得还不够!当学生拓展读完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时,他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失去了记忆的母亲,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珍藏着的一轮明月,也成了学生们心中永远的明月!这是学生从内心发出的呼唤!

教学李白送别诗《黄鹤楼送别》时,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表现李孟之间友情深厚的资料,补充了李白的另两首诗《赠孟浩然》、《江下流》,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对于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再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所谓“孤帆远影碧空尽”其实是李白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啊,对于友情之深、离情之切感悟就更深刻了。

      3、在平实简短的文本背后,蕴藏着大量的空白,填补这些空白,能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在学生“愤悱”状态下进行拓展。

      如有位教师教《路旁的橡树》。他不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启发学生要保护树木,而且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文本的内涵,本着人文精神,把材料的意义提升到更高一层:树也是大地的生命,是和我们同样享有生存权的大自然的一员,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的存在,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据此,老师大胆对文本空白做了创造性的补充:让学生轻闭双眼,在音乐伴奏下,教师动情地朗诵了一首诗,让学生想像,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一颗树/一个绿色的童话/叶儿是可爱的手掌/摇着阳光闪亮的光环/风的抚摸令叶儿陶醉/树叶儿舞动着天真的梦幻/一颗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儿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朵朵鲜花/是亮丽的铃铛/摇响春天的欢乐。“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实践证明:这两分钟的拓展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在诗情画意的联想中,和文中人物心理紧紧相融,教师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出色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其次,拓展的方式也应有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闹浮躁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备教材的时候,就应该确定好拓展的时机,把握好拓展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懂得见机行事,点到为止。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自然而然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或者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不能为了讨学生喜欢而把课讲得天花乱坠,漫无边际,而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放得开也要收得快。

      我们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没有对学生的准确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

      六、当堂检测的处理

      “课堂检测”是为了学生巩固知识,内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达到高效,师生双边都要努力。

[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

      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③点评已完成学生的作业,没完成的学生要求其“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时完成。

[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①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②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做完必做题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尤其是照顾到后进生,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随着高效课堂模式的不断探索,还会产生更多的有效模式,课堂“六步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在使用中,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达到的目标不同,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还要不断探索和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评课用语集锦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体会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
实现课时目标的有效教学环节设计
浅谈“四有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