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体心理学如何研究国际关系
2014-04-21 鲍磊翔 尹继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核心提示】群体心理学借鉴认知理论、情感理论,特别是社会心理学来分析国际政治中的各种群体及其问题,比如联盟、国际组织、恐怖主义组织、决策团体等等,提供了观察国际政治的新视角。
政治活动是在群体中发生的,群体心理学就研究支配群体的基本过程。尽管群体由个人组成,但理解群体不同于理解个人。早在1895年,勒庞(Gustave Le Bon)就在《乌合之众》中论述: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会丧失。
群体心理学借鉴认知理论、情感理论,特别是社会心理学来分析国际政治中的各种群体及其问题,比如联盟、国际组织、恐怖主义组织、决策团体等等,提供了观察国际政治的新视角。在研究路径上按群内/群际分为两类,前者研究群体的演变过程、内部冲突和决策模式,尤其关注群体对个体的“从众”压力;后者关注群体社会认同的形成,探讨种族、族群、民族冲突与和解的机制。群体心理学弥补了理性主义对群体机制解释的不足。
主要理论路径
在群内研究中,学者们对“从众”特别感兴趣,即群体如何改变个人的信念或行为,使它们同群体所设定的标准相一致。研究涉及“从众”的分类、机制、规范和条件,进而扩展到个体的个性化/去个性化、群体内权力的运作、群体的社会促进和限制作用。
在分析国际政治现象时,群内研究催生、借鉴与特定议题相关的理论。比如,贾尼斯(Janis)探讨小群体的思维风格,分析美国总统决策团队的决策过程和成效。通过猪湾入侵事件、美国对珍珠港遭袭的失败防御和水门事件,贾尼斯论述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的非理性特点。艾利森(Allison)开创性地运用官僚政治理论研究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危机中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在争夺对政策的控制,并对外交决策产生的消极影响。史泰和罗斯(Staw & Ross)研究群体为什么会过度地投入到失败的努力中去,进而解释越南战争中美国选择了军事升级,而不是尽早撤离。
在群际研究中,研究重点是群体社会认同,即个体如何在头脑中形成了“我们”和“他们”的意识。群际理论往往聚焦于群际冲突,视之为人类内驱力的作用结果。这种内驱力表现为区分内群和外群,并把自己的群体和其他群体加以比较,最终导致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群际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成为在国际关系中应用的理论源泉。第一,古老的现实主义冲突理论,认为歧视是因为对稀缺资源的竞争而产生的。相应的调查最早由谢里夫(Sherif)、哈维(Harvey)、怀特(White)等人完成。第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在没有目标冲突时,群体间的偏见和刻板化也会出现。人们一旦建立了社会类型,就会肯定自己的社会认同,制造出群间冲突。借助该理论,霍格(Hogg)和艾布拉姆(Abrams)用“投射”概念解释“替罪羊机制”(寻找一个外群为发生在内群中的坏事担负责任)。此外,在解释特定的种族、族群或民族冲突时,还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进化心理学和意象理论。
群际研究着眼于政治现实,对国际热点议题作出理论解释。例如,在种族冲突中,为什么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当成替罪羊、卢旺达大屠杀中的图西族、美国社会中的非裔美国人……这些群体承受偏见,受到了最坏的对待,研究者往往借助“投射”和“替罪羊机制”作出分析。在民族主义研究中,各类理论都得到了应用,以分析群体感知到的民族价值和对威胁的回应,探讨的议题有北爱尔兰问题、塞浦路斯冲突、车臣的叛乱、库尔德人与土耳其政府的对峙等。
社会认同理论对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颇具贡献意义。默瑟(Mercer)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国家在追求认同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竞争,甚至是冲突,从而为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了精细的微观基础。而葛小伟(Peter Gries)则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最新的关于冲突的观点,认为国家追求社会认同,虽然会导致比较和竞争,但不一定会走向冲突,其中冲突规避的机制有社会创造、社会流动以及自我欺骗等策略。他运用中美危机与冲突的案例,说明了中美之间社会认同的竞争是如何规避冲突的。社会认同竞争是否导致国际冲突,这是目前最为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
议题与方法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与政治现实密切相关。政治环境的变化给群体心理学带来了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过去大部分民众只参与国内政治生活,很少涉足国际政治舞台。相应地,学者们更愿意对国内政治议题进行心理学分析,关注的议题包括选举政治心理、公共舆论、社区政治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官方和民间的交流越发频繁,模糊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边界。学者们开始关注跨国群体的政治心理动向,研究内容涵盖了国际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海外移民等。
研究议题的扩展伴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这个过程中,国际政治领域内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方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借鉴认知理论、情感理论和社会心理学来解释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和后果,以填补理性主义方法的空白或不足。研究往往以解释路径、分类模式、概念引介为突破口,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第二,早期的研究方法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受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开始走向实验与定量分析。传统研究手段如访谈、问卷调查,仍然必不可少;现在,借助计算机软件和新的统计手段,学者们希望寻求更精准和科学的结论。对于特定团体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观和心态的研究,也突出了搜集和整理一手数据的重要性。
第三,量化手段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学者们要准确了解政治生活中群体心理因素有哪些,它们发挥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这些心理因素,不管是认知、情感还是认同领域的,都需要更精细的测量手段,以提高解释的说服力和可验证性。
热点与趋势
当前,群体心理学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对当前研究的部分梳理,列举如下几个热点和趋势。
首先,对恐怖主义,种族/族群冲突的研究成为显学。这不仅是因为恐怖袭击事件、种族大屠杀、族群仇视震撼了人类的心灵,也是因为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飞跃,这些群体的认知、认同和行动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新议题包括“基地”组织的招募方式,哈马斯、阿克萨烈士旅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对以色列的不同认知。
其次,随着国际政治议题的扩展,群体心理学催生了应用广泛的新理论,或者推广了既有理论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后一种情形中,群体心理学借用联盟理论分析群内成员间的冲突模式和权力分配机制,总结出成员结盟的动机、时机和条件。
最后,群体心理学暗含着对政治现实的关怀(当前的研究焦点之一就是社会认同的竞争是否必然导致冲突)。今天,群体心理学日益关注群体认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也提出了改善群体决策和群际关系的手段,以期对政治实践作出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政治科学理论叙事中的概念界定与测量——以“政治认同”为例
【前沿沙龙】世界政治中的地位研究:概念辨析、策略选择与作用机制丨政治心理学凉风书会前沿沙龙第十八期活动综述
宗教治理:在全球层面展开
多元文化主义:西方社会有关多元文化的争论概述
社会学究竟在研究什么?
“汉唐观”形塑宋代国家认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