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偷心不死,道心不活 & 大死才能大活

引言:

一位仙官为了考验属地民众的信仰,扮作凡人,问一个农民:如果你有一座宫殿,你愿意捐给神庙吗?农民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仙官又问,如果你有一百万两钱,你愿意捐给神庙吗?农民还是说愿意。

这位仙官非常满意,他想,属地百姓对神庙的供奉如此虔诚,我气运何愁不亨通,何愁不兴旺?

于是,他最后问:如果你有一只鸡,你当然也愿意捐给神庙了?

谁知农民大喊不愿意。仙官极为震惊,问他为什么?

农民说:因为我真的有一只鸡啊!

*

一、真实修行的重点其实就是“放下执著”

真实的无为法,就是要悟到一切本自元成,众生本来是佛,众生与佛两者之间唯是一念迷与悟的差别。

理论上,宗门唯论见性,一悟到底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众生根基越来越薄弱,无耐之下,加了两个前行,一个是“破妄”,一个是“去执”。两者合起就是:

看破妄念,放下执著。

具体的细节,在此不在累述。这里,主要想说明的就是:行者“看破妄念”还不行,这仅仅只是降服了第六识,其实只能说修行人刚上路,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放下执著”,主要针对第七识来讲的,包括:

1、如何息下攀缘心、爱取心;

2、如何超越四大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3、最终目的是破除 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

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解脱其实就是放下执著。这个执著境界层层深入,至远至幽至细,一直到最后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都要堪破放下,才到究竟。这个远非一般人能想象。

很多行者定力不到,观行不到位,往往出现两个后果:

一个是很难观破这个假“我”幻相;

一个是在参禅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意识妄念与情执的干扰,很难一悟到底。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唯识的一些基本理论没有通达。

二、真实的观行须了解一些唯识理论

整个众生五蕴身心的活动,除了第八识之外,几乎都是第七识和第六识和合运作出来的,而且两者体性接近,联系紧密,都具有了别、抉择、决定等相同功能。一般人见地不够,禅修工夫粗浅,习气浓厚,对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第很难观察清楚。

一般行者只能观察到第六意识,而且还不是很细致,观察不到第七识。第七识的运作极其深幽隐,比意识复杂不知多少倍,很难证得和观察到。所以很多学术流、佛学研究者,只能讲个六识论,讲不了第七识,更无法观察二者的运作机制。导致行者在实际修行中,始终难以进步。而禅人在参禅的过程中,同样无法摆脱六七识的干扰,因而做不到一心一意参禅悟道。

我们常说的“看破妄念,放下执著”,实际就是分别针对第六识与第七识来说的。

“看破妄念”指看破第六识,因为第六识基本上以思维、分别、妄想为主,所用的材料就是一个一个的记忆与信息,它们本质上就是妄念。

“放下执著”就是指放下第七识的“执取”本能。这个“执”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七识向内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第二部分是不断的向外攀缘执取“我所”。

实事上,一般教下所谓的修行,重点其实就是在“破执”,并不像宗门是直指第八识。这一点,就是教下与宗下、权法与实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三、真实的观行必须到位

在实际修行中,大部分修行人不重视阿含部的基本功夫,一开始就没有定力观察到内心每一个起心动念。也就没有办法如实一点一滴地观行无我。很多时候,行者对于如何具体、全面、系统地观空、破除我执,完全没有头绪。经常以为自己体证了实相,实际上依然还是陷在意识的妄想之中,并没有真正地走出来。

举一个修行中最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自己体证了空性,妄认为已经出离五蕴。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出离。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不觉,在意识中,又别立了一个“空性”,别立了一个“出离的相”,别立一个“证”。

他们所认为的出离相,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以为此世间实有,以断灭的无相为出离。

比如,最经典的就是无相定,这种行者,也能察觉到妄想之惑乱,便认为压服妄想不生,进入枯寂不动的状态就是解脱等等,这些都是最初观行不到位的问题。连妄念生起的机制都没有观察到。

再举一个实际的案例: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传闻是浙江净慈孝光禅寺五戒禅师的转世。

苏东坡平素修禅,某日成偈一首,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颇感得意,以为暗合禅机,连忙派书童渡江给其好友云门宗第五代僧人佛印观赏。

熟料佛印读毕,不过批了两个大字放屁,然后转交回去。苏轼看了之后,不由大怒,连夜渡江讨个说法。待到了金山寺下,却见佛印闭门不出,只留给苏轼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方才恍然大悟,赧然而退。

这一个案例其实很经典,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就是典型的没有观破第七识。而且,这种情况在当前修行界,是常见的通病之一。

那么,再问:为什么行者不能“观行到位”呢?

三、观行不到位首先就是理论不通达

回到话题,行者为什么不能“观行到位”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理论不通达。很多行者对“唯识”理论接触得很少,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很多行者修行完全是一种“自由行”,离教盲修。好多情况下都是在想当然。说得不好听,就是在“盲修瞎炼”。

有一部分行者,他的定力功夫相当不错,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了。但是,很大一部分又走了两个歧途:

1、一部分专门修定去了,不知不觉陷入了沉空守寂的死路。

2、有一部分并不知道具体往下修的方向与步骤,不知不觉又变成去追求神通了。

其实,在第三时判教的佛经中,基本都是讲的了义佛法,核心内容就是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是整个心行机制最幽细的内容了。这些义理极为究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所有,佛陀常说一个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接下来,无著菩萨上兜率天,再请弥勒菩萨开讲《瑜伽师地论》,整个唯识学理论达到了最巅峰。把法与法性、心及心所等问题详细的归纳总结,说白了,就是给后人展示了一幅详尽的修行指示图。

一般行者有了这些指南,配全心经,就不会再盲修瞎炼了。只要认真依教奉行,实证佛法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附:如果没有时间去研究这种大部头书,可以参考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虽然仅仅四个偈子,但却是整个唯识宗精髓所在。

四、偷心不死,道心不活

修行中,还有一种情况:行者理论通达,观行也到位,但是,就是“偷心不死”:依然留恋繁华红尘,舍不下心中最后一丝情见。甚至,有的行者见性之后,依然会出现了“悟后迷”,极为可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出离心的问题。佛法三根本,出离心就排在第一位,是最基础的。但是,绝大多数修行人恰恰就是出离心没有修好。特别是学大乘佛法理论的。

他们没有认真的依教奉行,认为所谓的“出离心”也是一个妄念来的。并没有认真去对待这个问题,更没有如实地去观空、苦、无常、无我。对红尘生活根本生不起任何出离心。甚至可以说,有的人修行就是为了红尘生活得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来的。

1、整个修行其实就是建立在“贪嗔痴”的基础之上,就是为“我”而服务的。而放逸心、懒散心、享受心也是人性的本能。真实地流汗修行哪有纯看书学习轻松?“思而知,虑而得,不求契悟,唯学会透”成了行者最大的障碍。绝大多数行者不知不觉就坠入到了学术流、口头禅之辈,最后结果就是“以解作证”,远离了佛法实证的本怀。

2、行者出离心不够,是很难与“空性正见”相应,因为修来修去都是在意识中修。因为没有“空性正见”,不明白修行的目的就是“破我执,破法执”。从而导致整个修行根本就是建立在意识心的假“我”之上,整个修行就是在修“贪嗔痴”。越修我慢心越大,越修越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上,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仅认为救渡众生是自己的一种施舍;更多的时候,不知不觉,把一切三宝都不放在眼中。最后“噗”的一声就炸掉了。

3、最重要的是:行者在实际证空过程中,始终不能做到“悬崖撒手”,无法跨过关键的那一步。根本原因就是那个“偷心不死”,所以,“道心不活”,生命没有办法质变与升。行者就难以超越意识,打不破生死大梦。

一个人,心中那个最后放不下的执念就是自己的生死之根,如果这个执念不能彻底放下的话,一旦行者定力失去,其心必被外物干扰牵缠,再陷生死大梦。

*

寸丝不挂 公案 

温州静居尼玄机,唐景云中得度,常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无去住;厌喧趋寂,岂为达耶?”乃往参雪峰。

峰问:“甚处来?”

师曰:“大日山来。”

峰曰:“日出也未?”

师曰:“若出,则熔却雪峰。”

峰曰:“汝名甚么?”

师曰:“玄机。”

峰曰:“日织多少?”

师曰:“寸丝不挂。”

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

师回首。

峰曰:“大好寸丝不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破,放下,智慧,欢喜
静坐入门 ------ 定真著
答问十分 | 妄念一个接一个,怎么减少?
【 丁师:心息下来就是 】
《心经》第一句中的智慧
世出和世间都缺乏动力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