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传统历法之根——夏历

世界上的历法,根据其性质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阳历,一类是阴历。凡以地月关系为依据,以月亮有规律的圆缺为周期确定月份并纪时的历法,就是阴历。凡以日地关系为依据,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来确定月份的历法,就是阳历。我国目前使用的公历属阳历性质,而目前同时使用的农历既有阴历的成分,又有阳历的成分,故其性质是阴阳合历。我囯目前使用的农历并不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中华民族第一部规范的历法是夏历。夏历是农历的根源,是一切传统历法的祖历,农历中有夏历的成分和基因,但夏历与农历有本质的区别。

夏历的性质是纯阳历。夏历是我国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测日影,并设以干支以纪时而形成的历法。夏历以北斗斗柄旋转所指的方向来确定月份,并以斗柄指向东北之隅的所谓“建寅”之处为岁首。夏历还用测日影的方法来精确时间节点,比如古人测到某年某日正午的日影最长,那么这一日就是这一年的冬至日,反之就是夏至日。如果某日正午日影的长度介于两个至日之间,且昼夜长短相等,阴阳达到平衡之时,那么这一日就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所以我囯历法上很早就有了“二分二至”的说法。比如《易经·复卦·象辞》就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里的“至日”就是指冬至日。

夏历以干支纪时。所谓“干支”就是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干支的创设,最初就是出于纪时的目的。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纪时符号,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个纪时符号。天干的内涵就是表示天体(时间)运行变化的总规律,具体讲就是天体(时间)运行变化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和属性,这也正是五行理论的渊源。其中甲乙表示春天的特点和属性,五行属木;丙丁表示夏天的特点和属性,五行属火;戊己表示夏秋之间所谓“三伏天”的特点和属性,五行属土;庚辛表示秋天的特点和属性,五行属金;壬癸表示冬天的特点和属性,五行属水。

夏历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个季节三个月。春天三个月分别为孟春之月(一月)、仲春之月(二月)和季春之月(三月),夏天三个月分别为孟夏之月(四月)、仲夏之月(五月)和季夏之月(六月),秋天三个月分别为孟秋之月(七月)、仲秋之月(八月)和季秋之月(九月),冬天三个月分别是孟冬之月(十月)、仲冬之月(十一月)和季冬之月(十二月)。地支的内涵就是表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不同特点和属性。其中寅为一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其中卯辰五行属木;巳午五行属火;酉戌五行属金;亥子五行属水;未申五行属土,其德介于火与金之间,显而为用;丑寅五行属土,其德介于水与木之间,隐而不用。

十二地支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为了更详尽地表述时间,古人又把每个月平均分为两段,并用“建+地支”标志月初日(交节日),而用“地支+正”标志月中日(中气),这样就有了建寅、寅正,建卯、卯正,建辰、辰正,建巳、巳正,建午、午正,建未、未正,建申、申正,建酉、酉正,建戌、戌正,建亥、亥正,建子、子正,建丑、丑正等的称谓,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其中十二地支之“建”实际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也叫“交节”;而十二地支之“正”实际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气”,“气”也称为“中气”。

後来由于有了“二分二至”的称谓,所以午正又名夏至,子正又名冬至,卯正又名春分,酉正又名秋分。再後来,又有了“四立”的称谓,故建寅又名立春,建巳又名立夏,建申又名立秋,建亥又名立冬。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个名称是逐渐演变而来的,比如建卯演变为“启蛰”,後来为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名为“惊蛰”。二十四节气名据说成熟于秦汉时期,到汉武帝时制订《太初历》时,二十四节气名已与现代基本相同了,那就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自古有“天改命则帝改历”的习惯。《易·革卦·象辞》曰:“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商革夏命,于是改历以建丑之日(小寒日)为岁首。周革商命,于是又改历以建子之日(大雪日)为岁首。秦统一六国后,又改历以建亥之日(立冬日)为岁首。汉初沿袭秦历,到汉武帝初期时才又恢复到夏代的以建寅之日为岁首。可见,从夏商周直到汉武帝初期,我国一直使用的历法都是以夏历为基础的,只不过是各自规定的岁首不同而已。

比如周代以建子(大雪日)为岁首,这在《诗经·七月》中有明确的体现。诗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夏历以寅月为一月(正月),在《诗经·七月》中,周人仍按夏历的体例,把寅月称为一月,把卯月称为二月,以此类推把申月称为七月,把戌月称为九月,把子月称为十一月等等,但为了体现他们是以建子为岁首,故又把夏历十一月(子月)称为“一之日”,把夏历十二月(丑月)称为“二之日”,把夏历一月(寅月)称为“三之日”,把夏历二月(卯月)称为“四之日”……以此类推。

只有夏历的十二个月与十二地支才是严整对应的。我国目前实行的公历和传统的农历都不是以干支纪月,所以公历或农历的十二个月与十二地支绝对不会有严整的对应关系,故其十二个月皆不能以十二地支称呼其月名。比如农历正月或公历元月绝对不能称为寅月,也不能称谓其它以十二地支命名的月名,因为干支月是以节气日为交节点的,农历或公历的每个月中,基本上都会横跨三个不完整节气段,根本不能分辨是什么干支月。比如2023年的公历6月6日是芒种,芒种前的公历6月属夏历巳月,而芒种後的公历6月就属夏历午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老黄历。

夏历是很科学严谨的一部历法,是传统历法的根源,《左传》中说“夏数得天”,就是说夏代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见《论语·卫灵公》)不懂夏历就不会懂传统文化,不懂夏历而搞命理学更是胡闹!八字算命实际用的是夏历,如果用农历,那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话,因为八字出于天干地支,而农历并不严格以干支纪时,其中的二十四节气虽然与干支有关,但那却是夏历中的成分,农历只是拿来简单地附着在阴历性质的月份上使用,其实并不合套,不能形成固定严整的对应关系。农历本不以干支纪年月,何来农历八字?

夏历的具体内容大都遗失,但传统文化典籍中到处都有散见的有关夏历的内容。现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礼记·月令》按照夏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十二个月,并按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和季冬之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天象、星象以及与五行对应的物象、神值、嗅觉、味觉、音律等,还有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所应从事的神事、农事、政事和禁令等。其内容不仅涉及二十四节气,而且还涉及七十二物候。《礼记·月令》据说是两汉时期编撰的,但其内容却和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内容几乎相同。而《吕氏春秋》的内容也不全是原创的,很多也是编纂的,其中的“十二纪”内容也恐怕会有更早的出处。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传统文化之根的《易经》,其所依据的历法就更完全是夏历了。

《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是对《易经》後天八卦的描述,而後天八卦是描述时间运行规律的。这里的“帝出乎震”,意思就是斗柄指向了正东方,也就是後天八卦的震位。斗指正东,为仲春之月,也就是春分前後各约15天的时间。这时,正是万物萌发出达之时,故“震为出”,故曰“出乎震”。这里的“帝”是指北极星,古人以北极星为众星之主、上天主宰,称为“天帝”,以北斗七星(曲折如龙)为“帝车”。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斗七星第一、二两颗星的五倍延长线端,而北斗七星的斗柄却不停地旋转,就象天帝驾车巡游四方一样。天帝居中巡游四方,巡游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正好为古人纪时提供了天文依据。帝出者,则天下万物之所出也。

《说卦传》又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後天八卦中,艮居东北之隅,这里正是丑与寅交节的地方,也就是丑终寅初。《易》以“艮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故艮为大成,故曰“成言乎艮”。夏历以斗柄指向东北之隅的所谓“建寅”之处为岁首,这和《易经》以艮为成,终而又始的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是《易经》依据夏历的又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

《说卦传》对後天八卦的描述,其所描述的,实际就是夏历以斗柄旋转所指方向来确定月份,并以斗柄指向东北之隅所谓的“建寅”之处为岁首的情况。可见,《易经》所依据的历法完全就是夏历;或者说,夏历就是根据《易经》制订出来的。两者是具有天然的一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故依据夏历可以推导出《易经》中的一些真象,而根据《易经》也可以还原夏历的一些基本内容。

夏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的官方历法,其中凝结着古圣先贤们高超的智慧和以神道教化万民的深邃用心,几千年来,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夏历和《易经》一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学者们,不能再满足以见仁见智的一家之言,而应该潜心研究,虚心学习,追根溯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共3300字左右,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学《易经》)

二0二三年四月一日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其实,2016年不全是丙申年您知道吗?
(12)干支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中历
时事地理 | 冷知识:中国的农历,不是阴历,更不是“lunar calendar”!
程鹤麟:中国春节应该在哪个时刻辞旧迎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