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学中的丑

丑陋美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括美、丑、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众多范畴。而本文要谈论的是丑这个美学范畴,通过对丑的流变史、中西对比以及当下的审丑文化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丑的意义。

要研究丑,那么必须先知道丑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美是符合比例的,和谐的,那么作为美的对立面,我们就可以推出丑必然是不合比例的,不和谐的。对于丑,不少大哲对丑都下过定义,苏格拉底认为对人不具任何效用即是丑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丑在外表是丑陋的,给人带来快感,但不会给人带来痛感;休谟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丑的事物的本质为痛感;鲍姆加通则是用感性的不完善来定义丑。在里斯托维尔的《近代美学思想评述》对丑的观点是丑的东西常表现为怪异的,表现的不是理想的典型,而是特征。而从这些大家的说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说法,即丑是的,怪异的,不完善的,会给人来痛感的事物。

一、丑的历史流变

对丑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后,我们对通过丑的历史流变来更进一步认识。西方审丑,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浪漫主义开启。在之前,审美处于上风,对丑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古希腊忒拜城曾颁下一条戒律:“不准谈论丑!”确实,当我们再在欣赏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看到那些作品都是在展现人与自然的美,古希腊为后人创立了一种美的宗教,影响着后来的人们,指引着他们的行动,后来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和鲍威尔于他们匿名发表的小册子中对美的宗教做了做了“美的、艺术的、自由的、人性的宗教”之定义。但是虽然美是那段时期的主演,却也并不是绝对的排斥丑,丑作为一个小配角存在着,如但丁神曲中对丑怪形象的描绘,还有那位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布瓦洛,强调诗歌的典雅得体,但是也不反对以丑入诗。

19世纪后期随着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之前作为理性根基的“神”被推翻,从神台上撤了下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受到冲击,且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提升,这时候丑随着非理性主义一起上场。这是哲学界出现的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流派,提出的理论,对丑地位的上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认为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的生命意志,人的根本出路是对这种生命意志的否认。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生命的本身即直觉,理性应服从于直觉。存在主义哲学更是将人的生命状态描述为“荒诞”“绝望”“死”“烦”“恶心”等状态。这些理论都引领着当时人去对丑的研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伦理道德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时,传统道德的让位与沦落,也给丑的上位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里斯托维尔也对丑在这个时期的上升进行了分析,他说道丑“它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那就是说,在文艺复兴之后,比在文艺复兴以前,我们更经常发现丑,而在浪漫的现实主义气氛中,比在和谐的古典的古代的气氛中,它更得其所”。

浪漫主义开始还是将丑放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上,在雨果那篇被称为浪漫主义宣言的《<克伦威尔>序言》中这样写道:“它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善共存,黑暗与光明与共。”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丑虽然已被关注,然而它仍然只是一种衬托,使美更美。而后,歌德的那本被海涅称作德国人现世的圣经的《浮士德》的出现,丑不再只是衬托,而是作为与美具有平等地位出现,《浮士德》一书也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心理的集中体现。斯太尔夫人曾说歌德的书中有一种强大的魔力,一种对于恶本源的歌颂,一种对恶的陶醉,一种思想的迷途,使读者战栗。我们从《浮士德》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从浮士德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正是在对自己的自我反省中,痛苦的认识到和必须承认丑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是不可能被克服的,所以在歌德的作品中,丑与美走上平等,但是丑依然离不开美。直到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出现,丑,不再是依附于美,而作为一个个体吸引着艺术家的注意。标志着现代音乐出现标志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其中大胆运用不和谐音、复节奏和多调性,节拍剧烈不规则,跳音的爆发,乐队的咆哮,使观众震惊。我们可以看到丑正在试着挑战人们的欣赏底线,而且取得效果明显。在文学领域,则是以卡夫卡为代表,通过对人、对社会关系的异化,描绘着人的孤独、绝望、害怕和自私冷漠,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真正的自己,那个躲在皮囊下的自己。

对于丑的入侵,推倒那堵“不准表现丑”的堡垒,我们可以看到它为我们开拓了艺术的视野,拓宽了艺术的空间,艺术的倾向也走向多元化。罗丹曾说“在艺术里人们必须克服某一点,人需要有勇气,丑的也必须创造”,否则将把自己困在墙的一边,无法取得突破。《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我们从他丑陋的外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灵美;看看德拉克洛瓦的《沙尔丹纳帕勒之死》,我们可以看到被杀者的痛苦挣扎,施行者的残酷,红黑白的色调,突出了死亡的悲剧性;罗丹的《老妓》,没有去选择雕塑年轻女子的美丽躯体而是选择了一个老去的妓女,一具“肉体受着垂死痛苦”的躯体,但就是从这样一具丑陋的肉体中,我们的心灵却获得了不同于美所带来的震撼,看到生命的本质。

二、中西对比

对于丑的认识,中国比西方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开山祖师老子。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所有的一切都是道的异体,本质相同,也就无所谓美丑,且道家讲求辩证思维,认为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不过老子并没有对丑做明确说明,真正奠定了审丑基础的是庄子。庄子在其书中多描写那些畸形残废丑陋的人,怪异无用之物,强调其道通为一的美丑观,强调衡量事物的美丑不在事物的外形,而在于是否得道。若得道,便是美的。庄子的“心斋”、“坐忘”,也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必须摆脱利害观念,达到无功利审美,使审美主体更好地从审美客体中发现美,无视世俗中的美丑观念。

而后,受老庄的影响,中国审美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丑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赏石“以丑为美”,如古代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苏东坡就提出“石文而丑”,到郑板桥时发展为“丑而雄,丑而秀”。唐诗中韩孟诗派,以怪、丑、奇、绝为特点,追求深险怪僻,并刻意追求,重视推敲炼字,最著名的莫过于归于该派的贾岛。在绘画中,残荷、枯树、乌鸦等的入画,对原本在现实中不美的事物进行描绘,而观赏者在观赏这些画的时候,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意境。书法中也有名家追求“丑拙”为美,傅山曾说“宁拙勿巧”,过于雕饰只会适得其反,过于浮夸。

从上可以看出,中国丑审美领域中渊源流传,但是更注重将表现丑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往往通过丑来衬托美,最终的目的还是从丑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而西方,对于丑,起先也是只将其作为一种美的陪衬,可是当它真正独立出来时,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对丑的认识上升到不仅是一种可以引起快感的东西,我们还可以从丑中,看到生活和人心灵的本质,它已经成为一种显现真实的重要形式。

造成中西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中西文化心理的不同。表现生活中的丑,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发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是人潜藏压抑的欲望的爆发,只是在处理时,东方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表达起来比较含蓄,而西方人,在经过两次大的思想启蒙,两次世界大战,心理经历多次重建,观念也较之更加开放,其表达也就要比东方更激烈、更直接一些,并在表现丑的时候带着沉重的批判意味。

但中西关于丑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主体将情感投注于审美客体之上,使之富于某种意味,而这种意味正是审美主体所要表达的。还有丑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相同之处,这里就不再多说。

三、当下审丑文化的反思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审丑的时代,当然,不是说审美已经无存身之地,只是它已经开始让位于审丑。那么由审美转向审丑,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首先,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即大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侵入人们的生活,什么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消费。随着主流政治文化的权威地位下降,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大众文化日益崛起,娱乐和游戏成为消费文化的标识。另一面,当下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快节奏的社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和精神压力,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放松身心、排遣痛苦的地方,而他们找到的创造这个地方的手段是审丑。通过类似于恶搞、颠覆传统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形式,以一种调侃大话的形式,将空虚、孤独、烦恼等价值虚无感寄托在那些令人或恐惧、或激情、简单的、粗糙的、怪异的事物上,进行一种欲望的宣泄,而这种情感的宣泄无法通过那些美的东西来实现。娱乐文化的泛滥为大众审丑的出现提供了生长的温床,传媒手段的丰富也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条件,尤其是网络的存在,它真正使传播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

媒体的炒作,也是审美转向审丑的推手之一。炒作,即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对一些不具有传播价值或传播价值较小的问题,强行设置议题,并进行重复传播,以达到吸引人们注意,进而收买注意力的手法。适当的炒作是商业营销的手段之一,但如果过度炒作,以奇、丑、低俗为卖点,以消解主流为荣,以上位为成功而不折手段的话,那就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人们“审丑”意识的强化,炒作这种无限制的迎合公众的庸俗心理,以审丑为乐,甚至颠倒美丑、以丑为美,那么社会文化由通俗、世俗转向低俗和恶俗,那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

在全民审丑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那背后的是社会普遍的信仰崩塌,经济的过快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正不断凸显出来,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公平的问题,价值观念的冲击,都使得审丑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消费着丑,同时我们通过审丑来愉悦自己,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在那一片喧嚣的审丑浪潮下,人们心灵的苍白和空虚暴露无遗。

但是,审丑也不能说全是坏事,审丑的实质在于滑稽搞笑,给人娱乐,而且一旦上升为幽默,它就能变为一种高雅艺术,就像西方马戏团的小丑、京剧中的丑角,还有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二人转(当然最近也有往恶俗的方向走)。审丑,最重要是它的内容,反映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而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欲望的倾泄。

                  四、小结

丑,作为美学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对于丑,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前面对于丑我们已经下了定义,从它的发展流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丑的意义被一步一步地挖掘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意义范畴,且丑地位的上升也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心理变化的一种适应,但是,面对当下审丑文化的进行过度,超越底线,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对于美,我们还是保持一种向往并靠近的心态,美和丑相互都是不可替代的。

丑,作为美学的一个独立的领域,它本身就是一种反叛,它是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忠实于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它对生活的态度是严肃的,且富有思想性,它用否定的方式获得它所要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但是缺乏思考深度、没有底线,只是赤裸裸的展现丑的话,那么它就没有了以上的意义,最终只能将人们带入恶俗低俗的世界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海英:谈谈我对美的认识
积木随笔 | 琉璃姬:文化的事,首先是审美的事
“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古代讽刺诗趣话
粪便美不美?——美学上的“美”是什么?
试论阶级美与共同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