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门铜炮见证明清火器发展史

定辽大将军铜炮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一门产于明代的“定辽大将军铜炮”,此炮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炮,由明末宁远守将吴三桂捐资铸造。解读这门古炮的曲折身世,有如一部明清时代的火器发展史在观者眼前徐徐展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令人心潮激荡、驻足深思。

火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火器投入实战最早出现在南宋,陈规用巨竹做成的“火枪”守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实战记录。

明朝是火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军队普遍装备火器,这是有传统可寻的。尝够火器甜头的朱元璋登基后,立即将火器作为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明军设有专门使用火器的部队,名曰:神机营。神机营作为明朝禁军三大营之一,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大使命,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火器装备的部队,比欧洲最早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明朝火器品种丰富,不少武器都是“世界第一”。如五雷神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左轮枪;又如虎蹲炮,与现代迫击炮有异曲同工之处。大量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地雷与水雷)的国家。

明朝固然是火器发展的黄金期,但到了中晚期,因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其火器发展水平逐步被西欧国家超过。明军的火炮与源自西方的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量少,炮体密封差,杀伤距离短,射程太近威力太小,甚至直接命中,弹丸都未必穿透身披坚甲重铠的八旗铁骑。

明军大炮每次发射后,都要重新掏膛、添药,过程繁琐、间隔较长,连贯性不高,若无训练娴熟的步骑兵配合,一旦受到攻击,便脆弱不堪。

红夷炮威力

征服明廷保守派

在国产火器效能偏低的前提下,西方先进火器特别是红夷大炮的引进与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便成大势所趋。明军打造且使用的红夷大炮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在引进该火炮后不久,明朝即仿制成功,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红夷大炮”。

较之当时明朝拥有的国产火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原理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约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在仿造西炮的过程中,明代工匠不断改进铸炮技术,使用铁芯铜体铸造法: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远远低于铁的熔点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这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且经久耐用。

在载入史册的明清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终于闪亮登场。激战中,袁崇焕命都司佥书彭簪古指挥东、北两面大炮,罗立指挥西、南两面大炮,“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金兵惧怕利炮,畏缩不前,“其酋长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pí)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明熹宗朱由校大喜过望,赞曰:“十年积弱,一朝挫其狂锋!”、“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在此后不久爆发的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等明军火器再有上佳表现。袁崇焕坐镇宁远,面对皇太极统领的八旗精兵,“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并命从城上以“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火器,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明太监监军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将官战死。

与此同时,镇守锦州与袁崇焕相呼应的明总兵赵率教,凭高城深堑,施放强大火力,挫败后金军。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旧满洲档》直言:“此次攻打时,兵士死亡很多,大军遂还。”凭借着先进的红夷大炮与明军将士的奋勇厮杀,明军取得了宁锦大战的辉煌胜利。

经实战检验,红夷大炮的威力终于折服了明廷内的保守派。天启皇帝特地降旨,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和辽靖虏大将军”,随即掀起一股明军量产红夷炮的高潮。紧接着,明朝又组建了一支以装备红夷炮为主的火器部队。

长于攻城

拙于野战

红夷炮虽威力巨大,被明朝文人夸张地形容为“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但是这种威力不俗的大杀器也有诸多弱点。即使是体量相对袖珍的野战型红夷炮,其装填发射的速率也不高,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来的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火炮需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等步骤。因此,即使当时最训练有素的炮兵也只能达到一分钟一发的射速,且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的强度,隔一段时间便需停炮冷却,故每小时平均只可发射8发,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一般来说,红夷炮在发射600到1000发后,就不太堪用了。

红夷炮还有一致命弱点,就是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机动性不足,如果没有数量足够的步骑兵协同作战,火炮就会轻易落入敌人手中。故史书中留下了红夷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的记载。

“火器派”的崛起与瓦解

明朝中晚期,随着边患的日益严峻,军事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其中,主张借助先进的西方军事技术刷新旧弊、重整旗鼓的“火器派”一度成为朝堂上下关注的焦点。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汪鋐、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孙承宗、袁崇焕、鹿善继、茅元仪、张焘、王徵(zhēng)、孙元化等人。他们为国筹划,将“筑台制炮”的方略付诸实施,使辽东防务出现重大转机,令明廷看到了扭转时局的一线希望,但因朋党之争的无谓内耗与动荡朝局的波诡云谲,“火器派”最终功亏一篑,明亡清兴便成定局。

袁崇焕提出的“凭坚城用大炮”的御敌理论,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屡试不爽,令纵横无敌的努尔哈赤终尝一败,羞愤难当,撒手人寰。

在徐光启的军事改革计划中,希望能成立十五支精锐火器营,徐光启认为若成就四、五营,则关内安危就不必担心;成就十营,则不必害怕关外势力;若十五营均成就,则不必担心收复失土的问题了。

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得意门生,是明末最出色的火炮专家,一生以炮术报效国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炮学专著《西洋神机》。孙元化后,再无人懂炮学,清康熙帝要造炮,还得仰仗洋人。助康熙造炮的传教士南怀仁著造炮书《神武图说》,比孙元化的专著晚了四五十年。

明天启七年,皇太极攻宁远、围锦州,袁崇焕成功地将其击退,但袁崇焕却被阉党诬陷其不救锦州而遭罢黜。崇祯登基后,启用了袁崇焕,但因皇太极带兵绕过宁锦防线深入大明腹地,攻至北京城下,令崇祯分外震怒,凌迟处死了带兵勤王的袁崇焕。

这期间,孙承宗及其经略辽东时的主要僚属(鹿善继、茅元仪等)均遭阉党罢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也相继罢官。1632年,孙元化因受“吴桥兵变”牵连,惨遭冤杀,年仅51岁,同时遇害的还有西炮专家张焘,另一专家王徵被罢官流放……自此,明朝“火器派”为复兴大明所做的种种努力,宣告失败。

松锦之战

与定辽大将军铜炮

徐光启、孙元化等“明朝火器派”的垮台,并未消弱明军火器制作的增长势头。大明边将吴三桂捐造了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定辽大将军”铜炮,但这门巨炮诞生之日,已是松锦决战后明朝气息奄奄的垂死之时。

松锦大战是明清双方投入数十万大军的殊死较量,从公元1640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历时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随吴三桂退守宁远。

为报答皇帝的不杀之恩,吴三桂自掏腰包,“捐资铸造”了一门“定辽大将军”铜炮,以加强宁远城的防御。此炮制作精良,炮身长,射程远,其威力大于红夷大炮,据称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定辽大将军”铜炮身长381.8厘米,是中国现存的最长的红夷炮,该炮内径为10厘米,重约2500公斤,炮体铜壳铁心,炮身镌有六行五十九字铭文,铸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铸炮方法:将冷却水导入中空的模型中,使铁质炮管自内向外凝固,所铸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能达到先前的五倍至数十倍。这种铸炮新法直到后来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才由军官托马斯·罗德曼重用,比吴三桂的时代晚了两个多世纪。不过,威力再大的巨炮,也救不了烂透了的明王朝。

八旗铁骑

反成红夷大炮代言人

红夷大炮是明军的克敌利器,而吃够苦头的八旗将士也迫切期待将红夷炮据为己有,转折点在1633年四月。明军叛将孔有德、耿仲明从镇江堡(临鸭绿江出海口)投降后金,降书曰:“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馀,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皇太极喜出望外,不顾众臣反对,亲自出郊十里相迎。随即,便以耿仲明所率的3600名火器兵与其携带的十几门红夷炮为基础,组建了后金的第一支炮兵部队:乌真超哈。由于夷字犯满人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由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后金军及此后的清军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的历史,自此开启。

在松锦战役的松山之战中,八旗军红夷炮队的密集火力令明军大吃一惊,据明将樊成功口报:仅两日猛攻,“达贼”打入城中的炮子就达601个,俱重十余斤。

松锦之战后,明军关外的红夷炮多落入满人之手,明军只有驻防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清军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排,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

清军入关后,在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及南明残余势力的交战中,红夷炮发挥了重要作用。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在潼关用大炮重创了列阵迎敌的大顺军,李自成被迫后撤至湖北通山县。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夷炮队猛轰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

谁能想到,明朝曾经倚重的护国神器,此时竟成为八旗兵攻城拔寨的敲门砖,以马上骑射见长的八旗兵,居然成了先进红夷炮的主要用户与代言人,仅在著名的江阴之战中,清军就动用了各类红夷炮多达224门!难怪曾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八旗)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军事技术优势的丧失,加速了明朝的崩溃。

轻视火器创新

遭致落后挨打

清军入关后沿用明制,设立神机营,但清朝统治者笃信“骑射乃满州根本”,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西洋火器为“奇技淫巧”,轻视甚至排斥。

康熙朝,天才火器制造家戴梓成功发明了“连珠铳”(早于欧洲两百多年的“机关枪”)、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近似现代的榴弹炮),却不被重视。戴梓本人后被扣上“私通东洋”的莫须有罪名,被康熙流放辽东,贫病辞世。

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了一种球形空爆弹,威力惊人,当时仍沿用实心圆弹的清军对此“多骇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稍后,林则徐虽仿制榴霰弹成功,却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戴梓铸成的“威远将军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类的炮弹,可惜连炮带弹,均被康熙封藏武库,最终沦为一堆废铜烂铁。

1900年,当坚守骑射根本的八旗兵纵马抡刀冲击进犯北京的八国联军时,他们再无当年明清战争时期的好运气,大队人马竟被区区数千对手的新式火枪、火炮惨烈暴扫,尸积如山,“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迷梦在现实的坚壁前撞得粉碎!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

学术支持、图片提供:辽宁省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军队装备手雷和弗朗机炮,曾打败葡萄牙、荷兰,为什么就打不败射箭骑马的清兵呢?
满清征服中原的神秘部队
热兵器对冷兵器的碾压:潼关之战,李自成兵力占优还是败下阵来
大明有如此强大的火器为何败于大清?
浅谈中国古代热武器鼻祖之“红衣大炮”
明代定辽大将军铜炮创当时世界火器之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