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彩回放】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的辩证关系?总裁读书会部落群在线沙龙(第106期)

 

【导读】11月10日总裁读书会部落群在线沙龙如期举行,本期的分享人是李芙女士。李芙,字定慧,号太极居士,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太极拳高级教练,太极拳师,太极养生专家。修炼太极数十年,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全国大赛中获得金牌十余枚;发表太极养生理论文章多篇以及专著一部。

本期的分享主题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的辩证关系,聚焦以下三点:1. 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阴阳五行上的相通性。2. 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脏腑经络上的同一性。3. 解密人体七大“黄金穴位”养生保健法。

以下是是李芙女士的在线分享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再次与大家分享有关太极养生方面的知识。

因为我深知,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了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阳光,温暖世界。

提起养生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从我国的殷商时期就有养生方面的文字记载,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就是养生理念的践行者,主张“道法自然”,活了100岁。

而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人为什么活过百岁的寥若星辰呢?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对养生认识不足,践行不够,导致很多人中途离开人生的轨迹,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儿。

前几天去澳门感觉那里的人生活得很悠闲、很惬意,因此人均寿命达到84.43岁,列世界第二位,列世界第一的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7岁,而我们中国内陆的人均寿命仅是72岁。

这些地方离我们都很近,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的自我养生保健意识不强和国家的预防医学体系不健全,导致现在不养生,最终养医生。有空大家到北京协和、301、302及妇女儿童等大医院看看,真是人满为患。

我觉得这不是好现象,因为你跑医院越勤,奔向人生的终点就越近。按照人的细胞分裂法计算,人的平均寿限在125岁。

为什么人活不到这个岁数呢?那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减法做得太快了。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快节奏时代,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放慢人生的脚步,慢慢欣赏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

太极拳创立之初就遵循了人体运动学规律,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要求,突出了阴阳互换、阴阳平衡的宇宙基本规律。

因此,太极拳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体现出明显的养生健身效果。

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和长期实践的验证,已经成为一种被世界人民广泛接受的传统养生健身方法。

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体现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和“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哲学内涵。

这与我国中医学理论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一脉相承的。

太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与中医理论对于揭示宇宙基本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从时间的角度看,可以说太极拳运动是实践中医理论的承载者。

一、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阴阳五行上的相通性

请看这张图,这是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图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黄帝内经》)

在中医学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用这些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类比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

其具体方法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由此可知,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脏腑经络上的同一性。

这是一张人体脏腑结构图

这是人体经络图

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是其核心部分,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而且在五脏与形体外窍之间,五脏与情志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关键所在。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定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利用动作导引、调息吐纳、神意锻炼等,对脏腑功能正常、内外关系协调来进行保健防病的。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

而太极拳讲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气随意走,进而推动血液运行,也就是做到拳论中提到的“气遍周身不少滞”,另一方面静心养气,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

据近代人研究,在练习太极拳时,圆活舒展的动作,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弛张,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辗转的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胸、膈、腹、背、腰等处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调节了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肝之疏泄,对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

同时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了,肌肉骨骼的营养得到了补给,加之运动导引又可使肌肉及骨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疾痛得以康复。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降功能。肺若有病则咳,多痰、呼吸不畅,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

太极拳运动首先要求深、长、细、匀的自然呼吸,进而要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可以锻炼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使肺活量加大。太极拳要求“腹内松净气腾然”,这样可能加大毛孔通气量、开发卫气,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会发生水液代谢障碍。

太极拳要求“刻刻留意在腰隙”,首先要动作导引对肾进行了“自我按摩”,运动后消化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又通过气之吐纳修炼,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也对肾中之元阴、元阳进行了补给。

同时,通过导引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炼,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炼。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

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长期练拳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至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

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下面分享第三个问题。

三、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气血关系上的一致性。

这是人体气血循环图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为啥有的人手脚凉,就是气血不通。太极拳着重于对精、气、神的修炼,尤其在锻炼时要求以意导气、以气导力,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而致平和。

中医学将气归纳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太极拳则将元气、宗气、营气流归成内气,将卫气归为外气,通过养、蓄、运、使四个方面来练气养生。

四、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在情志调节上的共鸣性。

这是人体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图。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志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人体情志的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损伤。

前人称太极拳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炼与人意念感觉是分不开的。最初练习者要注意动作是否正确,再者要注意在练习中掌握每一个要领。如是否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气沉丹田。

然而,这只是初步的以意导体,以后渐渐地还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用意方法是用意控制人体的动作和内外运转,排除杂念,求得虚静。

据研究表明,在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使人在练拳时把一切杂念抛在脑后,全神贯注于拳中,因而在练拳后不但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且长期锻炼更能让人心胸开阔、情志健康。

另一方面太极拳对神经功能调节,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以上所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极拳运动在发展中实践着我国的中医学理论精髓,在运动中承载着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是太极拳运动得以发展的内在基础,并丰富了太极拳运动的深邃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人都想养生,都想长寿,下面就教给大家一个方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五、解密人体七大“黄金穴位”养生保健法。

1、【足三里】按摩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穴与按摩: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肌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专家建议: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可以增加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建议早上或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

2、【合谷穴】镇静止痛、治疗感冒

取穴与按摩:

用拇指第一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感冒: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发汗,感冒就可以缓解。

鼻子过敏:平常有鼻子过敏的人,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缓解黑眼圈:在床上、书桌旁、沙发上,按压合谷穴非常顺手,随时可按,治疗黑眼圈有一定疗效。

治疗牙痛:按摩并经常艾灸合谷穴还能治疗牙疼、牙龈炎、舌炎、腮腺炎等。如果牙疼时,按压合谷穴5分钟后,疼痛会减轻,如果有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疗效。

3、【气海穴】促进肠道消化

气海穴为任脉的首要穴道,为丹田之所在,称为生气之海。按摩气海穴有强壮作用,还能促消化、益气通阳。

古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说明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临床验证,气海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的作用。对先天体质虚弱、后天劳损太过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气海穴的可以帮助解决大便不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气海穴1次,每次按压15分钟,每分钟按压15次。

4、【关元穴】调节内分泌、治痛经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常按摩关元穴,可以起到治痛经、补肾虚、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体的功效。

取穴与按摩:

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四指横放即为三寸)。

可用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小幅度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5、【涌泉穴】改善体内循环、促进代谢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乃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人类的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器官,它与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推搓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作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

6、【膻中穴】活血通络、 治疗“气”病

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膻中穴的具体位置为人体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治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等症。

按摩膻中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该穴可起到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取穴与按摩:

仰卧,男性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性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按摩10来秒即可,6次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7、【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祛风散寒、疏解头部经络、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它在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其能治疗揉眼、眨眼等由颈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减缓偏头痛、治疗鼻塞晕眩等症状。

取穴与按摩

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减缓偏头痛:突发偏头痛时,可以用自己的两个中指重力按压双侧风池穴,一边按一边揉,连续按压3分钟,再配合按压患侧的太阳穴3分钟、合谷穴1分钟,偏头痛的症状即可缓解。

治疗眩晕:颈动脉供血不足常会导致头晕头涨、恶心欲吐、耳如蝉鸣、不敢睁眼等,头部侧转活动时症状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可以用指压自己治疗。指压双侧风池穴3分钟,然后再按压头顶部的百会穴3分钟,即可减轻头晕症状。

最后,希望今晚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养生理念,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时时处处注重养生,祝各位健康快乐地活到125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第781期:太极拳合乎中医道理
中医 太极拳,“治未病” 绝配
武当赵堡太极拳的健体养生功能序
浅谈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
​运动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