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仪之邦处处有礼,说说《礼记》中关于礼仪的记载

在古代有专门研究礼仪文化的官员,在古人看来学习礼仪有助于统治者巩固社会等级制度。这样的初衷虽然有问题,但结果还是好的,人人有礼,处处有礼,礼尚往来,这样和谐共处还是有助于保护弱小势力的。关于礼仪规范方面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兴起,礼又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被后世尊为“五经”之一的《礼记》就诞生于这个时代。《礼记》最早被称为《礼》,其内容为贵族子弟和文人士子需要遵从的礼仪规范,进而推广到国与国邦交时的礼节。

古人为了抬高《礼记》的地位,把这本书的作者归于周公姬旦名下。后世儒家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礼记》的作者是孔子。无论作者是谁,这部著作都是儒家传习最早的经典。在《论语》中有孔子入太庙询问礼仪的故事,《礼》中的内容是孔子传授的课程之一。他在讲述这门课程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让弟子们在日常生活践行书中的规范。

从这里可以推测出一点,《礼记》的内容不是孔子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经过他收集整理之后才成为一个体系的。有很多礼仪在这部著作问世之前就已经有了,孔子将其完善,写入书中流传后世。《礼记》中包含十七项活动中需要遵从的礼仪标准,有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聘礼,乡射礼等等。关于这些礼仪的排序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不过这些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了解一些其中记载的规范标准。

士冠礼,古人认为男子二十岁标志着成人,这个时候要在头上加冠,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加以庆祝。这个礼仪很像现代的十八岁成年礼,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身上担负的责任更多了。这个时候有一个礼仪活动,让青年了解未来的成长方向,需要接受的考验与训练,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再比如士相见礼,就是人和人打交道的礼仪了。要真诚待人,同时也要严于律己。朋友之间存续友谊的根本是志向与道德情操一致,不应该有太多的利益牵扯。这一点让人联想到了“十倍反赠”,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日本丰川市向无锡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当丰川市需要防护物资的时候,无锡调拨筹措了10倍的口罩支援丰川市。这样的友好回赠,正是源于传统文化的滋养。

有网友将这样的善举形容为“你滴答我,我哗啦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的根源就是《礼记》这部经典著作的教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的“坐席”与“行礼”
孔子对饮酒这事儿是这么看的?|孔子| 饮酒
礼记规范(上)
中国古代的车和坐车礼仪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 编卷八十四 礼一
老司机教你上车:说说中国古代的乘车礼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