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指南与规范】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

马飞1徐兵河1邵志敏2中国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专家委员会

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环境污染等综合因素,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疾病死亡因素和公共健康问题,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 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 2015年乳腺癌统计数据显示,在确诊为恶性肿瘤的女性患者中,近1/3 为乳腺癌。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同样显示,201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约为26.86万,是中国女性第1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占整体女性恶性肿瘤的15%。 尽管乳腺癌发病率高,但由于近 20年来多学科诊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规范治疗的持续开展,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5年及延长10 年的内分泌治疗促使更多的乳腺癌外科和肿瘤科医师开始重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问题,乳腺癌进入慢性疾病管理阶段。 一项基于荷兰全国人口的队列研究显示,2006—2012年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由1999—2005年的83%提高至88%,相对生存率则由91%提高至96%。 有研究显示,2010—2014年上海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1.8%,超过美国平均水平(90.2%)。

2006年,国际卫生组织将恶性肿瘤列入慢性疾病管理

(http:// www.who.int/features/2006/cancer/zh / )。2015 年,中国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中,也将恶性肿瘤列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 乳腺癌是治愈率最高、生存时间最长的恶性肿瘤之一,医师在接诊该类患者时,理应更重视患者在慢病康复期的全方位管理。 除诊治乳腺癌本身,更应重视乳腺癌各阶段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乳腺癌患者自身老龄化、恶性肿瘤治疗引起的体内微环境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所导致的伴随性疾病问题。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伴随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我国一项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的研究显示,有伴随疾病的患者占 66.45%,同时伴随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的占42.6%。不仅发生率高,伴随疾病同时还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乳腺癌患者中,伴随疾病问题更为突出,包括血脂异常、骨代谢异常和精神焦虑与抑郁问题等。 有研究显示,2014年以来,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乳腺癌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常见的死亡因素。一项1996—2007年中国台湾405 878人的研究显示,总胆固醇和心率等6种慢性疾病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有关,且血压、总胆固醇和心率等8种慢性疾病标志物均与恶性肿瘤的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中明确指出,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饮食不良、家族史、缺乏运动和烟草使用等。 由此可见,乳腺癌患者常可能同时伴随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卵巢去势和绝经后女性,在自身卵巢功能抑制或衰退,内分泌治疗的作用下,引起雌激素水平的大幅下降,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卵巢去势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还可能导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乳腺癌患者在5 年的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常伴随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显著增加患者承重骨骨折风险。 发生髋骨骨折后1年之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一项荟萃分析则进一步证实,乳腺癌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总体死亡率,特别是服药时间不足 4年的患者;在这一组乳腺癌群体中,肿瘤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8%。由此可见,有效管理乳腺癌患者伴随疾病还可能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

为进一步改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在乳腺癌治疗随访期间,应重视患者伴随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但目前国内外乳腺癌管理指南均缺乏对于伴随疾病及不良反应的系统管理探讨。 因此,中国乳腺领域首席专家携手心血管、内分泌和精神健康领域的众多专家,特撰写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以期为乳腺癌临床随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乳腺癌及伴随疾病全方位随访路径

长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的复发与转移、第二原发肿瘤、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相关伴随疾病,并给予规范的指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目前,乳腺癌的常见伴随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焦虑抑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和老年痴呆等,其中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和焦虑抑郁可能在经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进一步加重。 乳腺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和化疗等治疗措施诱导的不良事件。 本指南以路径图(图1~6)的形式分别阐述了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不同随访项目(包括乳腺癌疾病随访、伴随疾病随访及不良反应随访)及不同随访结果的处理原则,从而协助临床医师明确掌握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以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疾病复发风险,减少伴随疾病对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时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进行管理。

乳腺癌随诊随访管理

(一)基本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

目前尚无大型随机研究以支持可平衡患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随访方案,临床多依据实际经验制订随访频率。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所有乳腺癌患者均应定期随访,术后(或结束辅助化疗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4年每4~6个月随访1次,第5年开始每年随访1~2次。随访期间,无症状患者建议仅行基本项目的随访,包括乳房和淋巴结触诊检查、乳腺X线片、肝脏超声、血生化和血常规等(表1)。

(二)加强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

尽管多种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但当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和体征时,如新发肿块、骨痛、胸痛、持续性头痛、呼吸困难或腹部疼痛等,仍提示可疑复发时,应立即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若怀疑局部复发,则应进行细胞或病理学检查(表2)。

乳腺癌伴随疾病管理

(一)血脂的管理

我国>45岁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69.75%,因此,超过半数的乳腺癌患者在发病时已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 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我国>50 岁女性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性;此外,老龄、饮食不良、家族史、缺乏运动和烟草使用等因素不仅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同样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因此,应关注乳腺癌患者的血脂异常并给予适当的干预,从而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发生,并可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BIG 1-98研究显示,在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中,使用降胆固醇药物可能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血脂检测以术前水平作为基线标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是乳腺癌患者防治首要的血脂观察指标,参考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依据患者不同的ASCVD风险程度需要达到的LDL-C目标水平(表3)。根据LDL-C管理目标,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1.所有患者:均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从而有助于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同时注意每年对血脂进行检测,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戒烟:不吸烟、避免吸二手烟,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或戒烟药物。(2)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多种水果、蔬菜摄入,选择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每周至少吃2次鱼,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酒精和糖的摄入。(3)保持理想体质量或减重:通过运动、控制饮食和行为训练维持或减轻体质量,保持体质指数≥20kg/m2 且≤24 kg/m2,腰围<80 cm。(4)运动:每周至少坚持15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绝经后女性应每周至少进行2次肌肉张力锻炼。

2.存在危险因素或出现血脂异常的患者:除上述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应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1)结合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素决定是否开始调脂药物治疗。 他汀类是临床中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且他汀类药物与内分泌药物间无相互作用;而其他药物则多在必要时作为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的选。 (2)选择适当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对于血脂异常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治疗时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如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药物。 对于 AI使用前检测出血脂异常的患者,建议使用甾体类AI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针对已经使用AI治疗、出现血脂异常的患者,建议采用甾体类AI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或同时将非甾体类AI药物换为甾体类AI 类药物的治疗方案。 拒绝接受 AI治疗或不能耐受AI类药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以服用他莫昔芬。若患者血脂管理不理想,建议由血脂专家共同制订适当的干预方案,并同时对疗效及依从性进行监测。(3)服用降脂药物后4~8 周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如果血脂达标且无肝酶和肌酶异常,此后可以 6~12 个月复查。 若患者血脂管理不理想,建议与心血管专家共同制订适当的干预方案,并同时对疗效和依从性进行监测(图7)。

(二)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管理

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影响下,自然绝经的女性BMD每年下降1.9%,容易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及骨折,当乳腺癌患者接受AI 或化疗等治疗时,骨量丢失加速,导致骨折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临床依据 BMD检测和脆性骨折对患者的骨质疏松风险进行评估。(1)基于DXA测定的BMD:对于绝经后女性,与同种族健康成年女性骨峰值相比较计算T值,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中轴BMDT值≥-1.0为正常,T值-2.5~-1.0为低骨量,T值≤-2.5为骨质疏松。(2)基于脆性骨折(指低能量或非暴力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如椎体或髋部发生脆性骨折,可诊断骨质疏松症;如脆性骨折部位发生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而DXA测定的BMDT值显示为低骨量,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骨检测以内分泌治疗前水平作为基线标准。针对使用 AI的乳腺癌患者,当BMD的T 值≥-1.0为低危、-2.0<T值<-1.0为中危、T 值≤-2.0或骨折风险评价预测工具(FRAX)预测10年主要骨折风险>20%或髋骨骨折>3%为高危。

1.所有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每日≥3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等;提倡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戒烟戒酒;特别注意防止跌倒和身体猛烈撞击,应坚持每年进行BMD检测并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光照不足者则应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中高危患者:除需改善生活方式外,还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管理,同时还应加强BMD监测频率。(1)药物干预:补充适当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给予双膦酸盐治疗。 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 D对于维持BMD极为重要;而不同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较大,其对BMD 和骨吸收的改善以及对骨折的预防力度均有不同。 因此,乳腺癌患者应选择适当的剂量及方案进行治疗(表4)。(2)建议选择对骨安全影响较小的药物,以降低骨安全问题的发生:甾体类AI药物具有独特的雄激素样结构,与非甾体类AI药物比较,对骨安全的影响较小。有研究证实,甾体类AI和非甾体类AI药物降低雌激素水平和增加骨吸收标志物水平的程度相近,但甾体类AI依西美坦治疗24周,可持续增加血清骨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 )水平,基线校正的0~12周和0~24周PINP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非甾体类AI 阿那曲唑和来曲唑。 因此,建议高危患者可选择甾体类 AI药物治疗。(3)酌情提高BMD监测频率,建议患者可每6~12个月进行检测。

(三)精神心理的管理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历身体多方面的变化,比如乳房切除术后身体形象的改变;化疗药物造成的脱发、疲乏感等;激素相关的失眠、潮热等不适;性相关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显示,抑郁与焦虑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且多数患者却未得到及时诊治。抑郁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有必要在治疗中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监测及治疗,可以使用量表进行评估,目前临床常用检测量表包括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自证量表(GAD-7),这两种问卷均是由患者基于自己过去两周的情况进行自评,依据患者自评得分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表5~7)。

(1)若患者评估结果未提示存在异常,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即可,如保持健康的体重、有规律地参加体力活动、调整膳食结构、戒烟戒酒等。 同时应每年对患者进行 1次精神状态评估。(2)心理教育、支持性团体、放松疗法和体育锻炼均是对抗焦虑抑郁的行为方式,这些心理社会方式的干预极为重要。(3)若患者自评得分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情绪症状,到临床治愈、促进乳腺癌康复、恢复社会功能。 对于中重度患者应该转诊精神科或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抗抑郁药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由于某些抗抑郁药影响乳腺癌治疗药物它莫昔芬的代谢,所以药物推荐选择影响代谢小的药物,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和文拉法辛。 (1)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权衡利弊,注意个体化和灵活性,重视心理治疗。(2)关于监测频率并无明确要求,临床研究中监测频率常较高(每3~6个月1次),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如已明确诊断为焦虑和抑郁障碍者,建议在精神科常规进行随诊治疗。 如无明确诊断者,可在诊治早期安排较频繁的监测(每3~6个月),后期逐渐延长监测间隔时间(每1~2年)。

乳腺癌治疗不良反应管理

早期乳腺癌患者随访期间,60%~70%的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需长期内分泌治疗。 如前所述,特别是卵巢去势和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大幅下降,会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率、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以及显著增加患者承重骨骨折风险;尽管部分患者在内分泌治疗前并无此类伴随疾病,但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此类相关治疗不良反应,对于血脂、骨丢失或骨质疏松不良反应的随访及处理同乳腺癌伴随疾病管理章节所述。

(一)化疗相关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

通常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患者化疗终止后随访期间会逐渐消失,但蒽环类药物可能导致长期的心脏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通过定期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检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以及时进行管理和干预。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可表现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 种类型。 急性心脏不良反应常在蒽环类药物使用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极少数患者表现心包炎和急性左心衰,且在致病药物停用后患者通常可恢复。 慢性心脏不良反应在化疗的 1 年内发生,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可导致心衰。 蒽环类药物还可在治疗后数年至数十年内,引发更加难以觉察的慢性心肌病,这种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肌病常常导致心室功能不全,随后发生临床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 因此,患者接受化疗时若心功能无显著改变,则应定期随访;若一旦怀疑患者可能存在化疗相关心脏不良反应时应给予适当的管理。 患者化疗结束后的随访期间,主要关注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

1.心功能正常患者:每年定期进行随访,同时加强对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了解。

2.心功能异常患者:除积极的生活干预外,在蒽环类药物化疗结束后仍应继续对患者心功能进行随访,高危患者则应提高随访频率,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术、肌钙蛋白、脑钠肽和心内膜心肌活检等进行评估。 若疑似存在心功能异常,则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特定 β 受体阻滞剂,防止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肌病发生。

(二)靶向药物相关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

曲妥珠单抗诱导的心肌病大多表现为治疗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无症状性下降,而显性心力衰竭并不常见;LVEF较基线值下降>5%且绝对值<55%;或无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LVEF较基线值下降>10%且绝对值<55%为心脏毒性。 与蒽环类药物相反,曲妥珠单抗诱导的心脏功能不全似乎并不具有剂量依赖性,停止治疗后心脏毒性通常可逆转。

1.心功能正常患者:当曲妥珠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时,推荐在基线以及治疗过程中每隔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LVEF。

2.心功能异常患者:若发现患者心功能出现异常,除积极的生活干预外,应立即停用相关治疗药物,同时还应给予适当的医疗管理,使不良反应降到最小。 如果 LVEF较基线下降超过15%或下降10%且低于50%,在重新评估LVEF前应暂停使用曲妥珠单抗4 周。 若 LVEF 依然处于低水平或有症状性心力衰竭证据,则应终止曲妥珠单抗治疗。 此外,还应加强患者的随访频率,建议每个月进行检测。 根据心功能检查结果,同时还可邀请心内科医师会诊,以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图8)。

(三)妇科不良反应的管理

针对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接受SERM 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关注妇科相关不良事件的随访监测。 现就与 SERM类药物相关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其与AI类药物相关的老年性阴道炎的管理介绍如下。

1. 子宫内膜增厚的管理:针对使用SERM 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关注子宫内膜增厚的问题。 针对绝经前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月经前子宫内膜厚度>12 mm,或月经刚结束时子宫内膜厚度>6 mm,判断为子宫内膜增厚;针对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5 mm时,判断为子宫内膜增厚。(1)子宫内膜检查结果正常时,仍需重视每年对子宫内膜的随访监测。(2)子宫内膜检查结果异常时,首先应判断是否与SERM类药物相关,随后依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治疗(图9)。此外,针对已出现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同时还应提高随访频率,建议每3~6个月进行检测。

2.老年性阴道炎的管理:主要针对接受AI 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 依据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应排除其他疾病时才能诊断为老年性阴道炎。 (1)检查结果正常时,应重视每年的随访监测,并建议患者关注日常的生活方式。(2)若考虑患者为老年性阴道炎,可使用1%乳酸或0.1%~0.5%醋酸液冲洗、阴道用抗生素。 严重者可使用雌激素治疗,选择雌三醇膏或阴道栓剂,其不吸收入血影响全身,只在阴道局部起作用。 一般连续使用 3周,症状完全改善后,每周使用2 次维持。 建议由妇科内分泌专科医师指导,权衡疗效与风险后再给予相应治疗。 此外,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同时还应提高随访频率,建议每 3~6个月监测。

(四)肌肉骨骼疼痛的管理

BMD 降低、骨转移和治疗相关药物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症状。 因此,有效地鉴别患者疼痛特别是骨痛诱因极为重要。 当怀疑患者为 BMD降低而导致骨痛时,可通过BMD 检测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及骨髓检测可诊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转移;治疗相关骨痛可在停止使用相应药物后症状消失。若患者未出现肌肉骨骼疼痛,应每年进行常规监测。 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和个体化给药,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因素。 目前,针对由 AI类药物所致疼痛,常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治疗。 选择 NSAIDs时需参阅药物说明书并评估NSAIDs的危险因素,以权衡疗效和安全性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NSAIDs。 此外还应提高患者肌肉疼痛的监测频率,建议每 3~6个月进行随访。

(五)药物性肝损伤的管理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一)肝功能检测正常

依据随访原则每年监测,同时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有规律地参加体力活动、调整膳食结构、戒烟戒酒等。

(二)肝功能检测异常

1.停药原则:若怀疑存在肝损伤时应及时停药,停药标准可参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中出现DILI的停药原则。(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ULN;(2)ALT或AST>5 ULN,持续2周;(3)ALT或AST>3 ULN,且总胆红素>2 ULN或INR>1.5;(4)ALT或AST>3 ULN,伴逐渐加重的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

2.随访原则:提高肝功能随访频率,建议每3~6个月随访。

3.药物治疗: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同时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1)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成人一般用法为50~150 mg/( kg·d),疗程≥3 d;(2)异甘草酸镁可用于治疗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或混合型DILI;(3)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DILI、炎症较重者可试用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或复方甘草酸苷等);炎症较轻者,可试用水飞蓟素;胆汁淤积型DILI 可选用熊去氧胆酸或腺苷蛋氨酸。 目前不推荐 2种以上保肝抗炎药物联合应用,也不推荐预防性用药以减少DILI 的发生。 对于已进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其预后需根据是否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情况而定,并且需通过影像学监测是否会发生肝细胞癌。

乳腺癌已进入慢病管理时代。 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在乳腺癌随访期间除应关注疾病本身的随访外,还应重视患者伴随疾病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表8),进一步改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本指南作为我国首次以路径图为模式的临床管理指南,为乳腺癌患者伴随疾病和长期随访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但目前针对乳腺癌患者伴随疾病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临床实际应用时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规范管理。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来源|医学空间战略合作伙伴《中华肿瘤杂志》2019年第41卷第1期,转载请标明出处。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乳腺癌全程全方位管理模式」由“理念提出”到“政策落实”
中华肿瘤杂志:这三大伴随疾病,乳腺癌患者需要密切关注!
《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解读乳腺癌相关骨丢失的管理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的骨安全管理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内分泌治疗
张频教授:重视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AI治疗相关的骨安全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