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已刊登在国家核心期刊)

江西省赣州市滨江一小   艾 

主 题 词:语文教学  学语习文   语文味   

内容摘要:  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学语习文”的“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课文不同,语文味也不同。不管什么课文,只有用语文方式,才能教出语文味。语文课要抓住“学语习文” 这个根基,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一种境界。“把根留住”的语文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发……语文教学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建设,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这无疑是重大进步。

然而,语文总归是语文,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学语习文”的“语文味”,这个根基不能丢。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这种“味”儿,或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或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或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或体现在学生语言交锋的对话中;或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或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表达中……

课文不同,语文味也不同。不管什么课文,只有用语文方式,才能教出语文味。

一、语文教学应“读”占螯头

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以读为本”的观点早已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当然,“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请看支玉恒老师执教的《黄果树瀑布》一课,课始,支老师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长时间的“读”最易单调、乏味,而支老师指导下的“读”情趣盎然。“愿意读的站起来,就7位同学,其他的只能坐着听,想读也不能读。因为你失去了一次争取读的机会!”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立刻让学生争先恐后,读得积极、主动了;“他的声音能激起人们的想象。你感受到了吗?”即有肯定,又有期待,期待学生倾听,想象,使“读”更有滋味了;“你推荐一位平时胆子最小,读书最少的同学来读。”支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能“出彩”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平时被遗忘的学生,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指导,给他们成功。课堂就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锻炼的舞台!“课文第二段最难读,一是因为长,二是因为词语多,三是难以理解一个个的句子是 怎样联系起来的,再来读一读。”针对难以读好的段落、句子,要敢于花时间,用力气指导,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训练。唯有经历从读不好到读好的训练过程,学生才有实实在在的长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就应该在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才是本真的!我以为充分的读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思想感情都需要在读的过程中逐渐酝酿、形成。所以语文教学非读不可。支老师“读”的教学细节不正是折射出本色语文的语文教学思想,留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吗?

二、语文教学应不忘“提高素养”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运用工具是一项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训练。《新课标》基本不提“双基训练”,并不等于不要“双基训练”,它反复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体现了对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视。因此,语文课堂应植根在“语言”和“文字”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之中。当然,语言文字训练决不是机械的、重复的、毫无生趣的,它应当能同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训练概念。如我在上《中国结》一课时,设计了下列训练题:

中国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像                

           ,像                

           ,像                  

此训练既巩固了对“或”字的理解,强化了“或           ,像                 ”的句式的掌握,还抒发了对中国结的喜爱之情。做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

再如我上《炮手》一课,引导学生抓住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家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不忘学生的“自学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或对学生不放心,不敢大胆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忽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即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导致许多语文课,上课伊始,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可由于学生的个体自学实践不充分,使课堂交流环节无法实施,只好又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老路。

《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个体自学实践的时间,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空间。

如:有的教师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最怕“冷场”。往往刚提出一个问题就希望马上有人对答如流。因此,一节课下来,在课堂上抢尽风头的就是那几个佼佼者,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只不过在稀里糊涂凑热闹。

四、语文教学应该采用“语文方式”

所谓语文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在听说读写中去亲近语文,感受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对形成课文形式美的因素——语言加以鉴赏、品评,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达到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而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采取语文方式。如一位教师教《飞夺泸定桥》一课,用多媒体播放“长征”中大渡河的片段。学生看得很入神,课文故事明白了,课堂气氛也上去了,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是“看”懂的,而不是“读”懂的。看懂不能代替读懂,读图读画,怎能代替得了读文。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的收获得到了巩固,不同的句式可以逐步地积累,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增进了认识,语感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文中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头脑中转换为一幅幅生活的画面,并从中获得想象、感悟能力的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是看图中无法得到的。如果在语文课上淡化了语文方式,有怎么称得上是在进行语文教学呢!

再如我上《爬山虎的脚》,我认真组织学生读书:由个人自主朗读,到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让大家评一评,再到读课文对照图找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找出重点词做好批注,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填空等形式,让学生品味文句,认真研读,产生感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仿佛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可爱形象;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然后再观看一段爬山虎的录象。这样设计,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用语文方式来实现的,形式得到了较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浓郁的语文味。同时,学生在亲历的语文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要抓住“学语习文” 这个根基,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一种境界。“把根留住”的语文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细读文本
教育案例示范之三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说东道西话备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12篇
余映潮:我的语文教学实践
王安秋 :课内外结合培养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