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遗憾不已!从此以后,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处以炙甘草汤时,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   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甚为遗憾。   

3.米熟则汤成   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缓其方中其它药物之寒降性能,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品种,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4.麻沸汤渍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仲师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因何要用麻沸汤渍之?就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同样,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5.去滓重煎法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6.先煎去上沬   仲景在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方剂中,对麻黄、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黄、葛根,去上沫,内诸药……”其用意不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烦”与“缓其性”,还在于增加药物溶出度,增强方剂的临床疗效。    

上述方剂的特殊煎法,从医师处方到药房调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忽略现象。近三四年来,笔者利用下乡支农、外地出差或本地药房抓药、查看中医处方及询问病家等诸多方法就“先煎去沫”常用方葛根汤、“去滓重煎”的三个泻心汤方、“麻沸汤渍服”的大黄黄连泻心汤、“米熟汤成”的竹叶石膏汤、“酒药同煎”的炙甘草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特殊煎法的摒弃现象十分严重,药房、药店有80%的调剂人员对“麻沸汤渍服”不知所云;90%以上的中医师在处方葛根汤、小青龙汤等含麻黄、葛根的处方时,对方中的麻黄、葛根没有“脚注”、“先煎去上沫”;超过大半的中医师对去滓重煎、酒药同煎、米熟汤成等这些特殊煎煮法在处方时不告知、不“脚注”。在基层就连那些中医“经方派”们也摒弃了这些特殊煎煮法,的确令人不可思议。

伤寒论》方药的特殊煎煮法及临床意义初探

张仲景《伤寒论》的113方,每方都有详尽的制作及煎煮方法介绍,笔者将其中的特殊煎煮法归纳为:去渣再煎、泡服、先煮去上沫及特殊溶媒等方法,现浅析如下。

     1去渣再煎法


     《伤寒论》第98条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运用这样方法的还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复代赭石汤等方,它们都有“去滓,再煎”的特殊煎煮要求。


      西汉杨雄《方言》云“凡有汁而干谓之煎”,这里的“干”是指浓缩。上述7方在煎煮方法中需要“去滓,再煎”,即去滓后再次浓缩,其意义有3:其一,7方中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复代赭石汤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可和解上下之枢机,同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和解剂。去滓重煎,再次浓缩可使诸药性味匀和,作用协调,寒热并行,攻补同施,更好的取得和解的作用。其二,上述7方所主之症状大多有呕逆,去滓重煎可以浓缩药液,减少药量,减轻药液对胃的刺激,尤为适宜呕吐病人。其三,去滓再煎,再次浓缩,可使药性缓而持久,与和解剂的立意合拍。


     2泡服法


     《伤寒论》第159条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泡服法与煎煮法同样有加热、溶解的过程,但有程度的差异.泡服法加热仅用沸水浸泡而不需煎煮,这种程度上的区别决定了它的特有作用,其目的是取两药苦寒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苦泄之味而防止其直下肠胃。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用本方加黄芩,名泻心汤,治吐血,衄血,但用煎煮之法,而且顿服,则取其味厚力大而泻其血分之热,用药虽一,服法有别,效应各异。


     3先煮、去上沫法


     《伤寒论》原文中注明“先煮、去上沫”的药物有麻黄、葛根。如《伤寒论》第31条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先煮、去上沫”是张仲景对麻黄、葛根二味中药所采用的独特煎煮方法。《本草纲目》麻黄项下记载:“用之折去节根,水煮十余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麻黄为辛温发汗解表之峻药,临床运用时如果不掌握好恰当的剂量和煎煮方法,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大汗亡阳的危候,张仲景对麻黄的特殊煎煮方法,无疑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麻黄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葛根在方中与麻黄、桂枝配伍,佐麻黄以发表,佐桂枝以解肌且生升津液,濡润筋脉,用于太阳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之项背拘急证,先煮去沫可减其轻扬发散之力,而存其生升津液之性。


     4特殊溶媒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汤剂的不同组成、功用和临床使用特点,对煎药溶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伤寒论》中用于汤剂煎煮的溶媒除普通水外还有5种,即甘澜水、潦水、清浆水、清酒、苦酒。


     4.1甘澜水甘澜水又称劳水,《伤寒论》介绍甘澜水的制作方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甘澜水,即普通水以木勺反复扬之,使其产生气泡,以改变水中的含气量。《伤寒论》第65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j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为心阳虚而水邪上逆欲作奔豚而设,方中茯苓淡渗利水且能宁心,以防水邪上逆,桂枝温通心阳,助茯苓化气行水,用甘澜水煎煮药物“其用意是减少水寒之性,以免有助水邪之患”。


4.2潦水 潦水即天上降下的雨水。李时珍云:“降注雨水谓之潦。”《伤寒论》263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成无己日:“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R黄连翘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而不助湿气利热也”。所谓“其味薄”即淡薄,较之江河泉水所含矿物质及无机盐较少,与中药植物药中的有机成分较少产生沉淀,能提高药物溶解率。


4.3清浆水《伤寒论》第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三枚,栀子十四个,豆豉一升,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

     4.4清酒   《伤寒论》第182条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同样以水与酒按一定比例用作煎药溶媒。清酒为古代酒中清醇而味浓之酒。酒性辛温,味甘辛苦,有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的作用,在炙甘草汤中,既能助药物通阳复脉,也可以防止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腻伤胃助湿。张锡纯云:“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中,清酒能助药物活血而散久寒。


     4.5苦酒   《伤寒论》第312条苦酒汤方:“半夏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上火,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本方以苦酒煮半夏,以半夏涤痰散结,鸡蛋清甘寒润燥止痛,苦酒消肿敛疮。本方用于少阴病,邪热与痰浊郁闭咽喉,局部疼痛溃烂之症。“苦酒即米醋,味苦酸,能制火毒,消疮肿,敛创面,活血行瘀止痛”。


     在上述特殊溶媒中,清浆水、清酒、苦酒三种具有各自的性味和治疗功用,在各自的方中均起到其他药物难以替代的功效,与普通水、甘澜水、潦水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他们既是溶媒,又属药物,在方中起双重作用。


     5结   语


     汤剂的煎煮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药物及病情的差异,所采取的煎煮方法也有不同,煎煮方法是否得宜,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历代医家对此颇为重视。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卷上所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今后对汤药制剂应从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保持和增强疗效的前提下,加快实现这一传统剂型的改革。

来源:中医药导报 作者:杨万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竹兰、肖相如丨《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浅析《伤寒论》经方煎药法学习
《伤寒论》非常注重煎药方法 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和烊化之外,还有一
不可忽略《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虽然有了煎药机,但这些传统中药煎煮法可不能丢!
跟着医圣张仲景学习“煎药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