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要有武的技能、有士大夫的担当;武侠,这是最高的境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侠义精神。



文 | 钱文忠


今天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国武术或中国武学远远不够重视,虽然我们都在讲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靠什么?首先前提就是国民得有一个能让中华复兴的身体,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曾看到一段资料,在中国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四个大城市,初三学生体检的一项指标中,同龄的中国初三男学生的肺活量只有韩国男生的60%。我们最近也经常看到一些中学的中长跑面临取消,结合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考虑,如果我们再不去关注国民的身体,中华复兴就没有具有合格身体的人,而人总是最基础的。

我们对中国的传统,长期以来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人是文弱的。但实际上,这可能是错的。儒家从来不文弱:孔子的父亲是武士,曾经一个人托起城门,掩护别人出逃;孔子本人也是有武功的,不然他怎么敢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怎么当别人围困时处变不惊呢?孔子的弟子也都是有武功的,他最得意的弟子中就有在前线跟敌人拼杀而阵亡的。孔子留下来的图像也是佩剑的。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大半是有武的含义的。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足够的证明。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一定是尚武的,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等等只要是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强盛时代,一定是尚武的,不尚武的朝代都是非常孱弱的,比如南宋、明朝中晚期。汉民族尚武精神的被磨灭是在清朝,“君子动口不动手”是在清朝流行的。而过去的君子是文武双全:上得了马、写得了字、拉得起弓、画得了画、舞得了刀、奏得起琴。

中华武术在改革开放中也有标志性意义。改革开放初,当时中华民族昂扬的、开放的、勇于拼搏的精神是通过一部电影《少林寺》张扬出来的。往前推,当中国的海外移民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民族的气势时,也是李小龙通过中华武术去表达这种精神。


中国民族的复兴,一定要尚武。

武术育人功能不可忽略,尚武绝对不意味着轻文,但不尚武,文根本没有物质基础。现在中华武术是放在体育的范畴去认识,但我认为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较好。中国的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我们要把体和育分开来解读,武术有健身强体的功能,这自不必说,但它更重要的是有育人的功能,武术既能强体,又能育人。育人通过一整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文化支撑,我们知道武术有独特的礼仪,有独特的境界观——武者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平和、是不争,这些都是它有一整套育人的东西。而现在体育的范畴,我们过多倾斜于它的“体”,忘了它的“育”。非常有意思,如果从汉语词的角度,练武之人大致可以分为5个层次:武夫——贬义词,只会打打杀杀;武人,还是偏贬义,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新闻宣传、影视、学术研究都把习武之人停留在武夫和武人的级别上,把练武和粗鲁等同于刚强,暴力等同于坚强,这是不对的;武师,比较中性;武士,这是我们所忽略的,其实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要有武的技能、有士大夫的担当;武侠,这是最高的境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侠义精神。

我觉得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中必须普及中国武术,要硬性规定。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如此文弱,我不相信我们的民族会有光明的未来。现在的家长都会花力气送孩子学钢琴、学小提琴,学音乐、学舞蹈、学跆拳道,但很少有送孩子去学武术的,这是非常悲哀的,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失去的宝贵财富。

原文刊载于《武魂 · 太极》2015年10月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文忠谈:尚武【习武的孩子是幸运的】
文化復興尚武不可廢
卢飞宏:以华夏民族精神为武术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现
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
孔子——尚武的文人
儒家的根本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