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69)---四逆汤方证12条
userphoto

2023.04.11 河南

关注

表里合病治疗的三个原则:

1、阳证的时候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阴证的合病,里证急迫则先里后表,舍表救里。里证不急迫则表里双解。阴证的合病,主要指少阴太阴合病。

3、外邪里饮的合病,表里双解。

四逆汤可以认为是阴证的代表方,温阳的代表方。其临床应用指征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上述三条的主症都是下利,属于里证。第91条、第372条的身疼痛是表证,第364条说不可攻表,说明存在表证未解。因此上述三条都是表里合病,治法都是先里后表。

第91条的“伤寒,医下之”,是错误治疗。对于一个阴证患者,错误的下之可以导致下利不止。如厥阴病提纲条文第326条所言“下之利不止”。比如太阴病提纲条文第273条的“太阴之为病……若下之,必胸下结鞕”。都说明阴证不要轻易下之。更何况还是个伤寒表证未解。比如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里虚寒的患者,下之都是苦寒攻下,更伤其阳、更虚其里,导致下利清谷不止。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很少见到因为下利脱水而休克死亡的。但是在古代,没有输液、容量支持的技术,下利清谷不止,完全可以导致进一步容量不足而休克甚至死亡。所以仲景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下利,尤其是下利清谷、下利不止,都属于古代的危急重症。

1、为何要舍表救里

一个患者,下利清谷、下利不止,导致脱水,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进而四肢逆冷、脉细欲绝,类似于ICU 的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状态。此时又有表证未解。治疗上,你是发汗解表呢,还是要治疗休克呢?

表证不会死人,假若此时解表,就要发汗伤津液,雪上加霜,更伤津液、阳气,所以绝对不能发汗。这就是第364条说的“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发汗更伤阳气、津液,导致虚性的胀满。而里证的下利不止会脱水休克死亡。因此,治疗上,必须要舍表救里,先救命(里)再治病(表)。

2、解表为何用桂枝汤

下利导致津液大伤、容量不足,津液阳气都虚,我们更加看重阳气作用,因为阳气是功能的体现。有了阳气,津液才能化生。下利清谷不止,津液、阳气都是损伤不足的,此时你喝下去的水,不能吸收,都会下利出去。假若你想用熟地、麦冬来补充津液,缺少了阳气,也都是不能变化成为津液的。有形之津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因为此时已经是阳虚,不是人参健胃生津能够解决问题的,因此仲景用四逆汤温阳固阳救逆。经过四逆汤治疗后,阳气有所恢复,能够通过饮食、饮水,津液就能恢复。

里证缓解了,津液不那么虚损了,才能解表,解决这个表证的身体疼痛的情况,因为津液依然虚损不足,我们要发小汗,不能发大汗,只能用桂枝汤微微发汗而不伤津液,不能用麻黄汤。

理解了上述两点,再看上述三条,就很简单了。上述三条,都属于是阴证的合病,表证是少阴,里证是太阴,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因为下利清谷不止、下利腹胀满,说明津液虚损明显,里证急迫,即使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只能舍表救里,先用四逆汤救里,再用桂枝汤解表。因此第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完全可以修改为:364.下利清谷,(身疼痛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其实也是一样的病,发热、头痛,这是一个表证,表证的时候脉应该是浮的,脉反沉,脉沉病在里。说明这是一个表里合病,少阴太阴合病的情况。

第92条的若不差,说明治疗了,不差。参考第301条,可能给了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里双解。服完之后如还不差。这时候呢,即使有发热、疼痛的表证,因为已经用过发汗解表,也伤津液,此时应该舍表救里,先用四逆汤,四逆汤治疗之后呢,再用桂枝汤来发汗解表,所以第92条也是和91条、372条、364条的意义是一样的,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那么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你看少阴病,脉沉,也是一个少阴太阴合病,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证。津液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了,怎么办?急温之,说明是一个里证的津液虚损急迫的状态,用四逆汤救里,舍表救里。

再强调一下,因为正邪交争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阴证的时候呀,明显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正气不足,阳气虚衰,此时呢,一定要先保命再治病,所以扶正的意义要大于祛邪解表发汗的意义,这就是用四逆汤扶正温阳,而不加麻黄发汗解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上述都是阴证的表里合病,我们说,里证不急迫,可以表里双解,如果里证急迫、津液阳气虚损明显,必须舍表救里,先扶正再祛邪,先保命再治病。比如当在前肿瘤的治疗就陷入了一个误区,病人已经很虚弱了,津液阳气虚损不足,还要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去抗肿瘤,结果就是肿瘤可能小了,人没了,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反复强调,祛邪是为了扶正,治疗上,先辨人体正气的虚实,始终不忘顾护正气。

第225条脉浮而迟,也是表阴证的少阴病。表热里寒呢,表有发热,不是热证,里有寒象,下利清谷。属于少阴太阴合病。上述几条都反映了要舍表救里。白通汤也是一个少阴太阴合病,白通汤也有下利,但白通汤下利的程度相对不重,津液虚损尚不急迫。尚可表里双解。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出现了下利清谷不止或无脉的情况下,我们白通汤也不能用,我们应该把白通汤的葱白去掉,用附子、干姜或四逆汤来回阳救逆。所以胡希恕先生认为第315条的“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不能用白通加猪胆汁汤,而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因此,少阴太阴合病,津液虚损轻者表里双解,如白通汤,重者用四逆汤舍表救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第353条强调的是大汗出,津液外出就是汗,津液是阳气之载体,所以大汗出可以导致津液、阳气丢失,比如桂枝加附子汤,就是因为发汗遂漏不止导致的陷入阴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也是因为大汗出导致津液丢失虚损,津伤不能濡养而内拘急,四肢疼。同时下利、厥逆、恶寒,都是津伤、阳气损伤、陷入于阴证的表现。四肢疼,也有可能是津伤导致的,也不一定是表证。即使四肢疼是表证,因为里证急迫、津液损伤明显,也要舍表救里,用四逆汤。

第354条,也是一个意思。大汗伤津液、阳气,可陷入阴证。同时伴有大下利、厥冷(四逆),都是津液损伤、陷入阴证的表现。需要用四逆汤温阳固脱止利。

前面的几条呢,是由于下利清谷所导致的陷入于阴证。第353条、第354条,在大汗出伤津液伤阳气的基础上,同时下利,更伤津液阳气,又出现了厥逆、恶寒,类似于津液虚损、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的休克状态,就是厥逆、四逆。需要四逆汤温阳回阳救逆。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津液的丢失是有原因的。第353条、第354条是大汗出,又下利。第388条、第389条,是吐利汗出,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一个患者,上吐下利又汗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肯定损伤津液阳气。出现了津液不能濡养的四肢拘急,比桂枝加附子汤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更重。手足逆冷,可以看做是吐、利、汗出导致津液、阳气虚损,休克状态的标志,此时往往伴有小便量少、脉细弱无力,甚则脉微欲绝。第389条,在吐、利、大汗出的基础上,还有小便复利,更伤津液、阳气。所以脉微欲绝。即使有外热的表现,也舍表救里。

因此,牢记汗吐下三法,用之不当,也容易伤人体的津液阳气,从而陷入阴证,那就表现为恶寒、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需要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此时呢,内在是一个寒的状态,而外在的热呢,一方面可能是跟表不解的热有关。也可能是和浮阳外越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个热是不能够清热的。阴证合病下,阳气津液虚损明显,应该舍表救里,先治以四逆汤救里,然后清便自调者,再用桂枝汤微微发汗解表。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在表,不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的里证。饮食入口则吐,则属于胃部的症状,那说明这是一个表里合病,阴证的情况下,机体功能沉衰,更容易形成水饮,所以324条的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考虑是胃有寒饮的问题。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这也是一个寒证,脉弦和迟,也是主寒主虚的,这是胸中有寒性水饮,属阴证。症状表现为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是胃部症状。邪实在胃,不在肠,因此不能下之。所以太阴病提纲条文第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胸中实,可以用吐法。为何膈上(胸中)有寒饮,为何不能吐,要温之呢?

有形之邪在胃用吐法。有形之邪在肠的时候需要用下法,这里表现为吐,所以邪实在胃,不能下,应当吐之,那如果是膈上有寒饮,寒性水饮导致的水饮逆于胃而干呕的时候呢,我们应该温化水饮。

痰饮水湿本身也可以看做有形的邪气,但痰饮水湿产生的根源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阴证。扶正比祛邪更重要。所以有这样的一句话“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脾比治肺更重要。所以,对于痰饮水湿,要用温药和之,温药去化饮,解决其寒的本质,而不是吐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四逆汤也属于温阳法,而且干姜也有化水饮作用,比如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理中汤的干姜、甘草干姜汤,都是与寒性水饮有关系。本条用四逆汤温阳化饮,说明这里阳虚情况相对比较重,如果阳虚轻的话呢,甘草干姜汤就可以。

下利清谷,膈上有寒饮,用的都是四逆汤,实际上和四逆汤中的干姜有关系。更多的在于干姜温阳化饮。生姜晒干就是干姜。生姜能化痰饮,大家都理解,生姜晒干之后的干姜同样具备温阳化饮作用,而且力量更大,所以有姜还是老的辣。生姜质润,侧重于和胃化痰饮。而干姜辛辣偏燥,侧重于温胃化寒性水饮,在太阴病痰饮水湿证,生姜或干姜需要重视。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也是一样道理,前面讲的都是汗出、下利导致的津液阳气虚衰陷入于阴证。本条是因为呕,过多的频繁的呕吐,也伤津液伤阳气,陷入于阴证,脉弱了。那么这时候小便又复利,雪上加霜,津液阳气进一步损伤,身上有微热或许是表证未解,或许是阴盛格阳、阳浮于外,阳气虚衰明显所导致的一种虚热或者浮热,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真寒假热的情况,此时见到四肢厥逆,是休克的一个标志性症状。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用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证共12条,提到四逆汤的是11条。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神农本草经》对三味药物的认识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

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我们重点掌握附子、干姜,辛温,辛味具有辛开的特点,但相对而言,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如王好古曰:“附子,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而究其原因,在于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因此附子可表可里,三阴证皆可应用,而干姜更常用于半表半里的厥阴病和里证的太阴病。辛温的附子、干姜与甘温的甘草配伍,就形成了辛甘化阳的温阳作用。

下面,我们看一则《续名医类案》的医案

张氏仆病经五日,发热,脉沉微,口燥,烦躁不眠。曰∶发热为阳,脉沉微为阴,少阴症似太阳也。口燥烦躁,乃邪气内扰,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少阴之经,而驱内陷之邪。或以子身安得阴症?别商栝蒌滋解之法,症益甚。再脉之,沉微转为虚散,已犯条款,不得已,惟四逆汤一法,或亦可挽回。遂连进二服,是夜得睡,明日热退脉起而安。

这个医案以发热为特点的。发热是一个症状,还是要辨别病位和病性,始终牢记《医宗金鉴》说的“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那么本案的发热,是表证的发热、半表半里证的发热,还是里证的发热?阳证的发热还是阴证的发热?

本案特点是发热、口燥、烦躁不眠,看似阳证。但脉沉微,说明一个阴证,不能清热。因为脉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所以本案当从阴证论治,温阳。如果伴有表证,则属于少阴病,可用麻黄附子类方或桂枝附子类方。本案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说明存在表证的特点,应该有无汗,但本案并未提及。

再脉之,脉沉微转为虚散,脉有散象,出现了脱证的特点,说明阳虚已甚导致阳气外脱外越,必须急救以回阳固脱。本案说惟四逆汤一法,其实已经是通脉四逆汤证了,大剂量同时连服以急救。

四逆汤应用的四个原则

1、坚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准确是最关键的。附子属于温阳法,针对的是阴证。假若在阳证的时候用了附子,自然会变证百出,被误认为附子中毒、药物不良反应,其实不在于药物,而在于辨证错误。因此有句俗语: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人参用错了,也是毒药。你给张飞吃附子,肯定要出不良反应或中毒的。因此,用附子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辨别阴阳,阴证才考虑用附子,阳证不能用附子。因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同样道理附子下咽也可阳盛则毙。正如扶阳学派开山祖师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2、附子剂量据证应用,以知为度,不盲目大剂量

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据有学者测算,正常附子一枚,约15g左右,而且是分温再服。实际上一次剂量并不大。若强人,就是体质强壮高大者,可大附子一枚,约30g左右。表面上看起来,要辨体质,实际临床辨证,其实已经包含了辨体质。三因制宜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都是要辨别的。

附子的临床用量还是从小剂量起,以知为度。根据体质的强弱不等决定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根据证来确定药物的剂量。但我们临床当中还是从小剂量缓慢加起,以知为度,中病即止,不要盲目地加大剂量。能用附子10g解决问题的,为何要用20g呢?就像之前讲麻黄解表一样,能用10g麻黄解表发汗,就不用20g麻黄去发汗。比如林黛玉出现了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附子剂量大。若症状不急迫的情况下,少火生气,剂量小一些就行。

3、注意配伍。要理解附子、干姜为何加入甘草

四逆汤中甘草虽然不是温阳的,但甘草味甘性缓,驾驭附子、干姜的辛温辛热,辛甘化阳,缓慢释放,从而起到温阳作用。若无甘草的甘缓,则干姜附子汤势大力猛。类似于十枣汤中的大枣,统领驾驭甘遂、芫花、大戟。在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我们发现甘草用量明显大于干姜和附子的量,这就是利用甘草来佐制附子的毒性,辛甘化阳,临床上运用四逆汤时,一定要注意甘草的剂量,不能比附子、干姜的量小。炙甘草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有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甘草附子汤,体现了辛甘化阳的作用,把附子、干姜的热转化为人体需要的阳气。

4、阴证的时候,剂量小剂量加起

阳证的时候,正气不虚,侧重于祛邪。阴证的时候,正气虚,侧重于扶正。“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治疗应该温火去化,而不是大火急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对于慢性病的温阳也要慢慢温。就像我们煲粥一样,小火慢炖煮出来才香。因此对于阴证,病情急迫,则大剂量、频服以救逆。若病情不急迫的时候,可以用小剂量的四逆汤来温阳。这样患者服药后也比较舒服一些。否则欲速则不达,适速行天下。

通过四逆汤的条文,可以发现,高频词出现的症状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大家不要认为见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才是四逆汤证。你平常也见不到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休克患者,多在ICU ,见到了让你治疗效果也不好,半死半生。因此,只要确定了是阴证,就有姜桂附、四逆汤的应用可能。四逆汤可以看做是温阳法的基本代表方剂,无非是病情重急迫的时候四逆汤剂量大一点,病情稳定或不急迫的时候,小剂量的四逆汤同样可以应用。临床中,常常采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各6g,或小剂量四逆汤合当归芍药散来温中补虚、扶助正气。

临床中会有附子中毒事件,怎么样避免附子中毒呢?所谓的附子中毒,首先的原因就是可能是辨证不准确,错误应用附子导致的不良反应,却让附子背了黑锅。其次是配伍不恰当,比如没有合入甘缓的炙甘草,再者就是药物剂量过大,煎煮时间不够长。附子15g以上要先煎至少半小时,30g以上先煎2小时。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都能够妥善避免附子中毒事件的发生。

 湿  2006广西广西广西

广西

2021线西尿尿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免费课程少阴篇条文146---156条》
详解附子汤的使用指征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5——经方的表阴证(少阴病)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条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
少阳病篇:小柴胡汤的兼证(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