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太宗为何惧怕魏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中国历史上朝代众多,皇帝也众多,按常规来说,一般是大臣惧怕皇帝,哪有皇帝惧怕大臣。可唐朝皇帝唐太宗却偏偏俱怕大臣魏征。有人戏说:唐太宗惧怕魏征,犹如现在的男人怕老婆。魏征为何方“神仙”,居然使皇帝都怕他。

      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举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唐太宗惧怕魏征。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意思是: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魏征奏事久久不停止的原因,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另有一次,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分设中书、门下两个部门,是要他们互相监督,中书省发出的命令如有不当,门下省应当加以纠正,人们的见解各有不同,发生争执应以真理为准,自己错了,别人正确,就抛弃已见服从别人,这又何妨!可惜近来有些人护自己的短,和别人闹不团结,又有些人怕得罪人,明知不对,也不出来说话……这是很不好的兆头啊!唐太宗指责的是,有官员闹自由主义,消极怠工,“明知不对,也不出来说话”。但是,魏征向唐太宗指出了问题的另一面,他说:“你委任职务的时候,重大臣而轻小臣,一旦出了一点毛病,又反过来信小臣而怀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委以重任,又吹毛求疵,再加上一些人搬弄是非,于是构成罪名,辩解吧,说人家不承任错误,不辩解吧,又说人家所犯错误果然属实,左右为难,算是说不清了。结果弄得人人自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假话形成了风气。魏征批评的是,上面不讲民主,乱扣帽子,难怪官员们害怕,不敢做事,不敢说真话,而说假话就成了风气。

       魏征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朋友。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但是,魏征总能轻而易举的把不和谐变为和谐。就连太宗自己都说:魏征,朕所畏惧者也。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之所有敢于向唐太宗谏诤,唐太宗之所以“惧怕”魏征。窃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归唐献策,心底无私。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征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征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其二是不畏强权,刚直不阿。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其三是时遇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魏征死后,唐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唐太宗惧怕魏征,并不是说唐太宗拿魏征没办法,而是证明这个皇帝明智大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王的用人之道,其实就是御臣术,唐太宗就是其中一个绝世高手
贤君·贤臣·贤后
唐朝趣史: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李世民:任贤、纳谏与以史为鉴
【百大名人巡礼】003 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晚年文化水平到底有多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