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健顺先生]吟诵的教育价值(中)

        学习国学,从吟诵之学开悟。本号致力于以吟诵之法推广国学:蒙学、经典导读、古文今用。


徐健顺

徐健顺,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说明

    因文章较长,在编辑时做成上、中、下三篇(见标题),并有所删减,文中所加小标题由本公众号编辑拟定,仅作提示用途。

教育价值二  是理解古诗文的基础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涵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是对涵义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作法。“先吟后录”一直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中国的毛笔基本上是只用于抄录的,很难用于打草稿。

      既然汉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本能地,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涵义呢?

      方苞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桐城派主张“因声求义”,这也是汉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只是被桐城派总结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而“声”是有规矩的,前文已说明。

        对于我所说的声音的意义,有些学者认为是“过度解释”。所谓“过度解释”,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意义阐释,结果反而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在前文我已说明,我们依照吟诵的规则所做出的声请的分析,并不一定都是作者的原意,对此学者和吟诵者都要心中有数,但是,要说完全没有作者的原意,那也是不可能的。这中间如何去把握?哪些声韵的涵义更可能是作者的原意,这就需要知人论世和更多的考证了。而且,是非自有公论,学术也要凭良心。把这些涵义拿出来大家凭心想一想,再凭理论一论,总会有个大致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声音的意义根本不予考虑,这就不对了。所以,我所做的任何声情分析,我都愿意和大家讨论,接受合理的批评,但是,对于完全无视声音意义的理论和做法,我是要坚决反对的。

      况且,一旦声音的意义介入,汉诗文的很多性质,也就是大家对汉诗文的很多看法就会由此改变,吟诵的重要性更在于此。我更希望籍吟诵而复原汉诗文的本来面貌,不要再说它是文学,是艺术,是抒情的,是审美的,是反映现实的,是批判社会的,是思考人生的,等等。汉诗文,是儒士的必备功课,是儒士的生活方式之一,是近为修身远为济世的,是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也更希望由此大家对儒家文化也有个新的也是复原的认识。

      “过度解释”还有个意思,是说声音的意义未免穿凿附会。也就是说,我先知道这首诗文是什么意思,然后用各种牵强附会的方法,说明声音的意义也是这样的。这是个方法论问题。的确,我不可能完全避免我所知道的诗文涵义对声情分析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时也正是判断某个声情是否作者原意的重要依据,但是,我经常所举的例子,而且通常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些诗文的例子,声情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我们以往所认为的涵义相异,甚至相反。前举《登鹳雀楼》就是一例,我们从字义出发都以为是励志的,声情分析的结果却是人生苦短的主题。声情分析必须能够提供与字义分析不同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存在。现在声情分析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关于诗歌的声音的涵义,我在《声音的意义》里已说过很多,在此不赘述了。关于文赋的声音的涵义,虽然也说过一些,主要说的是虚字的问题,但是看来还没说清楚,很多人对“平读”的弊端还没有认识到,所以在此多说几句,还是关于虚字。

        所谓虚字的概念,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虚字,指名词之外,或者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外的所有字。古人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所说的虚字,是狭义的,如马建忠先生说:凡字无义理可解而惟用以助辞气之不足者曰虚字。刘彦和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端。(《马氏文通》序)

        这样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谓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和部分代词、副词等。它们的统一特征是“无义理可解而惟用助辞气之不足”。

        在《论语》之前,留下来的汉字散文作品大概只有五种:甲骨卜辞、西周铭文、《周易》、《尚书》、《春秋》。这五种作品,有一个统一的特点:虚字很少。在《诗经》中,这样的虚字就比较多,所以情感和口气的表达就比较丰富细腻。

        后世的散文,则分两种。一种仍是如此,一种则虚字很丰富,一般可以达到总字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多者,如韩愈的《马说》,全篇115字,虚字41个,超过了三分之一。刘大櫆说:“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这一切的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论语》。大量使用虚字是《论语》的首创。《论语》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虚字呢?

        《论语》的得名,是因为孔门众弟子一起讨论老师说过的话。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呢?肯定有篇章结构、语录筛选等,此外也当包括写法。试问一个人真能记住老师多年前说的话的每一个字,包括啊吗哼呢之类的语气词吗?或者有多少这种语气的声音是没有对应的字的?所以孔门弟子们讨论的内容,一定也包括怎样记下老师的话。此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大量使用虚字。没有这个决定,《论语》不可能统一地在各篇章都出现这么多的虚字,因为此前没有这样的写法。这个决定是曾子还是子贡还是谁做出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决定。

        虚字的作用是什么呢?“助辞气之不足”。这就是说,《论语》的主编意欲读者体会到更多的“辞气”。他希望读者除了知道孔子说了什么话以外,还能知道孔子说话时的口气、神态甚至表情、动作,总之就是语气神情。为此他们打破常规,大量使用虚字甚至发明新的虚字用法。他们达到了目的,《论语》中的孔子和其他人,的确是经常语气神情活灵活现。当然,前提是,你要会正确地读这些虚字,也就是重读。加这些虚字就要强调这些虚字,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虚字要重读。古人常以虚字为古文之魂,而非实字。

        虚字读法的基本原则就是重读,重中之重则长读。实字的基本原则是平读,重要的则重读,重中之重则长读。当然,在文章中,一切还都要看情况而变化,以上只是基本原则。入声字一律短读。所以我总结古文的读法也就是吟诵规则是: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孔子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呢?我们先看后世的读书法。从哪里看?从八股文看。因为那是古代的高考指挥棒。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中随便选一句或几句为题目,做一篇短文。八股文有它的结构规范,我们且不管它。关键是它的做法如何呢?现在很少有人了解八股文了,因为它还没有被平反。我常举清朝一位状元韩菼的一篇八股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为例,其实别的八股文也一样的。像这样的一个题目要怎么做呢?现在我们都以为,必是要大写为什么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论联系实际之类。实际上这篇文章的核心却是为什么孔子此时此刻对此人说出此话。八股文的格式,是两句破题、三句承题,然后就是起讲,然后是八个股(段落),然后总结。起讲一般都有个词叫“若曰”。谁“若曰”?就是说那句话的人,对于这个题目就是孔子。此下一直到结束,就都是模拟孔子说的话了。所以八股文的宗旨叫“代圣贤立言”。圣贤已经不在,你要代替他出来说话。你代替孔子说话,说出来的话却不像是孔子的样子,那怎么行?所以科举考试批卷的最后一关,叫做“磨勘”。“勘”就是考证,孔子说话不能说出春秋以后的事啊,“磨”就是琢磨,体会你的文章像不像孔子的口气。若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讲得也很好,就是不像孔子说话的样子,比如像孟子的样子,像子路的样子,那也不行,一律淘汰。口气猥琐、庸俗、草率、狂妄,这都不行。所以八股文不仅考背诵,考义理,还要考你心中的孔子的样子。

        由此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样读书的,那就是:读谁就要自己变成谁。读李白就要自己变成李白,读孟子就要自己变成孟子。怎样才能变成?体会口气。怎样才能体会?重视虚字。朱熹《读<论语><孟子>法》说: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现在大家都把这段话当成多思考的意思,其实不然。若是数学分析一般的“思考”,如何能是“玩味”?又如何成“气质”?程朱都反复强调“玩味”,这个词在朱熹的《读书法》中也反复出现,这个词明显不是“深思”、“熟思”的意思。上面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读书要入境,要化身为作者。这段话说得其实还不彻底,因为这是程朱一派,若是王安石、王守仁,还要说“圣人答处便作自己答”!王安石当初发明“制义”(即八股文),就是这个意思。他自己亲自示范写作了很多篇,篇篇独出己意。若不能体会圣人口气,不能领悟圣人境界,如何能做到?

        为什么读书一定要体会口气?如前所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使是圣人,他说的话就能充分传达出他的意吗?况且还要再经过文字的转写。而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道”,那是没有办法彻底说清的,它是随时随地随人随事而变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传道,文字、语言固然重要,而其中深微精细之处,则只能靠心领神会。这种“体悟”,往往要靠神情语气的传达,或者神情语气,最可通达。禅宗不是起自“拈花一笑”的心传吗?“道”之高下,往往不在表面文字,而正在这精微处。

       《论语》和此前文章的区别,就在于此。此前的文章,是记录用的,《论语》则是诵读(即吟诵)用的。此后的文章,也就分这两大类:记录用的如大事记,少用虚字,诵读用的如八大家散文,则多用虚字。这是《论语》主编者对汉诗文的一大贡献。

        佛经汉译,惯例少用虚字。这说明译者对待佛经的态度,不是诵读,而是记录,记录佛祖之言,思考佛语之理。所以佛唱梵呗也与儒家吟诵不同。儒家吟诵要体会圣人口气,佛唱梵呗要感受佛理慈悲。梵呗不管用梵语还是汉语,都不太强调口气神情,而突出的是佛理大义。听梵呗或者唱梵呗,常心魂飘荡,觉精神与宇宙同光,但佛祖说每一句话的神情口气却并不鲜明。

        孔子的音容笑貌却栩栩如生。如能正确吟诵,则口气神情,如在目前。现在我们读经,读得孔子就像机器人一样说话。儒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神父,儒家是现实的人,活人,有喜怒哀乐,有音容笑貌。《论语》文章之妙,常令孔子亲切生动,令人感动不已。

        而很多话的涵义,也就与这些口气神情有关,正如前面所说,读法不同,涵义就不同。这些虚字所传达出的信息,常常可以对字面的涵义有所补正纠偏。吟诵的规则就是要读者重视虚字。关于虚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忽视虚字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错误等事,古人及前辈学者已经说过太多了。如李学勤先生说:“前人考释金文,每每于虚词有所忽略,以致误解全篇的文意,这种偏向应该纠正。”(《研究金文的基本功》)金文尚如此,到大量使用虚字的《论语》及后世古文,不是更加如此吗?

        就以《论语》出现的第一个虚字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而”是第一个虚字。它的字本义,有说胡须的,有说鱼的,有说纺织的,不管是哪个意思,都是有方向的。今天我们一律平读,“学而时习之”和“学,时习”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某些涵义就被忽略掉。“而”字在这里出现,就是要读者重读,重视这里面的意思。“而”作为一个转折意义的虚字,有三层意思:学和习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先学后习;学了一定要习。“学”是入声字,把“学”顿挫一下,把“而”字重读长读,这个意思就出来了。孔子说这句话时,其神情是在突出两件事的顺序,先学后习,方为完成。和虚字相配合,还有入声字的短读。“学”和“习”都是入声字,“悦”和“乐”都是入声字,“不”和“亦”都是入声字,难道入声字是随便来的吗?“不亦悦”连续三个入声字,这就是“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说“慢乐”呢?后面的那个“乎”字也很重要。没有这个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好像意思也表达清楚了,但是,有了这个“乎”字,它是个长读音,“乎——”,是一种放松的感觉。孔子不仅是在说快乐,说道理,他还在陶醉。不知孔子之乐,不能感同身受孔子之乐,最终也就是得了儒家的“理”,难以得到儒家的“道”。

        再加上实字轻重音的配合,人物口气毕现,一篇古文读起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就像打一套拳一样,辗转腾挪,忽快忽慢,变化万端,最后一收,气定神闲。这才是中国文化中的古文。

        要之,汉诗文的声音的意义不可忽视,它至少有助于理解。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不理解而吟诵,玄,不吟诵而理解,也玄。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健顺 | 普通话吟诵规则之“一本九法”
中学语文吟诵 | 《论语》
论语丨不亦悦乎丨国学思维导图版丨国学经典
孩子要怎么读《论语》?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公益课⑬
吟诵
孔子应该怎样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