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送书名单&如何利用拖延症?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到这张图,你有没有中枪的感觉。


海妖不是想要嘲讽你,而是分享一篇实用的科学指导文,教你如何避免只挖坑不填坑,如何利用强迫症和拖延症来完成工作。


不过……正文之前,海妖先公布上周送书活动的获奖名单。

@小五还吃大米饭、@slowly、@喵乜乜、@Csun Yuk、@ -MEPHISTO-


恭喜这五位同学获得《永山裕子的水彩课:重新开始学水彩》各一本,请在微信后台留言,附上你的收货信息,我会尽快将书快递给你。


预告:这次没获奖的同学,请不要太过失望,因为……明天中午12:00,原画人还会做一期送书活动。内容先保密,请关注明天中午的微信推送。


下面是正文。



如何关掉脑中循环的背景音乐?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好了,唱完这两句歌词,大家脑中的背景音乐估计都已经被开启了。想要关掉它么?这篇文章也许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一、转眼就忘的服务员

 

1972 年,几位大学教授在德国的一家餐馆用餐,每个人对着服务员说出自己想吃的食物,服务员虽然没有拿纸做任何记录,但是表现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服务员的表现最终没有让人失望,仅凭借记忆力就准确无误地端来了他们点的所有菜品和饮料。几位教授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不禁感慨了一下刚才那位服务员的记忆力。

 

用餐过后,几位教授走出了餐厅,其中一位名叫 Bluma Zeigarnik 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发现自己的围巾落在了餐厅,于是就回去找刚才的那位服务员。结果那位刚才还记忆力超群的服务员,这个时候瞬间失忆了,他不记得 Zeigarnik 教授是谁,也不知道刚才点过什么菜。最后他说:

 

我对于菜品和顾客的记忆力仅保留到上完菜为止。

 



针对这种 “缓存” 式的记忆力,Bluma Zeigarnik 做了相关的研究。她发现相比起已经处理的事情,人们对于尚未处理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这种现象被称为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

 

Zeigarnik 教授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需要完成二十几项简单的任务,比如倒数数字、串珠子等等。其中一组人员会完整完成每一项任务,另一组则会在任务过程中被打断。

 

实验过后,实验人员要求志愿者们回想一下刚才做过的任务。结果发现 “中途被打断” 的支援者能够回想起更多的任务,几乎是另一组的两倍。

 

这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说的 “心里有块石头放不下” 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迫使我们将任务完成。其实生活中这种例子的应用很多,最典型的就是:

 

电视剧。

 

每集电视剧的最后一定要留有一个悬念,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 “未完结” 情绪,然后在片尾定格一个画面,顺带加上诸如 “请听下回分解” 之类的表达。




不光如此,就连有名的大作家狄更斯也是这方面的好手。那本有名的《雾都孤儿》其实刚开始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小说,而是以连载的形式写就的。

 

所以如果你手头有还没开始的任务,不妨试着先开个头。不论那是写论文,还是编辑稿件,你都试着先写一段(编一段)。这样你就已经开启了蔡格尼克效应,心里的这块石头算是抬起来了。

 

二、过多过少都不好

 

蔡格尼克效应如果能够应用的好,可以为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比如有一位钢琴家的妻子,为了早上能够将丈夫叫醒,就想出了一个方法:

 

弹奏一首曲子,但只弹前三个和弦。

 

躺在床上的钢琴家本来不想起床,但是听到了 “未完成” 的曲子实在受不了,于是便悻悻地从床上爬起来,走到钢琴前把剩下的部分演奏完毕。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没什么心情继续睡觉,也就只能陪着妻子吃早餐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 其实是促进我们完成任务的正能量。但是正所谓 “过犹不及”,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把握好度,蔡格尼克就会被推倒两个极端。

 

1. 强迫症

 

刚才关于钢琴家的例子,已经展现出了轻微强迫症的症状。



人群中有这么一种人,就是一旦开始就一定要一口气完成,不然心里不踏实。相信大家也一定见过这种人。他们忍受不了 “未完成”,有了任何任务一定要马上完成,不然心里这块石头实在让人难受。

 

这种特质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所体现,每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同学是可以在几天之内就把一两个月的暑假作业搞定的,似乎如果不写完作业,自己就无法解脱,玩也玩得不开心。

 

这种人固然在完成工作这方面没得挑,但是他们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比如已经开始了一项工作,但是发现这项工作并没有前途,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个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可能就会硬着头皮,把任务完成,即便他自己也知道这是浪费时间。

 

这就是典型的 “得不偿失” 的表现,也是蔡格尼克效应的一个极端例子。

 

2. 拖延症

 

如果说蔡格尼克效应过强是强迫症,那我们再来这种效应过弱的另一个极端:拖延症。

 



如果你也有制作 “任务清单” 的习惯就会发现,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这个清单永远有几项是停留在那里不动的。我们总会一拖再拖,不去实施这项计划。

 

这种人可能永远不愿意完成一项计划,总是在各种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永远保持事情正在进行中,而不会选择马上将其搞定。

 

也许我们将其称为某种程度的 “完美主义”,因为一件事只要还没有完成,就一直保留可改进的空间,也就有机会趋于 “完美”。

 

但是通常情况是,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不论再多出多少时间,最后完成的质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质变。

 

三、学会调整

 

了解了以上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做出调整。

 

如果你处在强迫症那一段,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工作狂。性格偏执、忙于完成各种任务,邮件秒回。这种生活会貌似很充实,但实际上因为没有主次之分,就会很容易错过一些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生活其实就是资源分配,事情要分轻重缓急蔡格尼克效应过强的人通常都会被一些 “紧急不重要” 的事情牵着鼻子走。这样虽然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但是工作之外其实失去的也不少。

 

不如学着慢慢弱化自己的驱动力,不要被它完全控制,这里可以给出几条建议:

 

  • 要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原则。这样的原则应该能够帮你高效地筛选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那几件事上,其余的要允许暂时的 “未完成”。


  • 给每件事情设定一个截止时间。即便某件事情再重要,每天分配的时间也应该是固定的。时间可以多分配,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到此为止,防止一做起这件事就忽略掉所有其他任务。


  • 尝试从小处着手,由简到繁地慢慢减少自己的强迫症状。例如可以试着留几页书不读,洗碗槽里留几个碟子不洗等等。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就出现过为了纠正对方的强迫症,故意什么事情都做一半的情节,虽然有点夸张,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除了强迫症的一端,我们还有拖延症,这一点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针对拖延症,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单独细细地聊一下,这里只给大家提供一些小的建议:

 

  • 试着将目标分解。拖延症患者通常都比较容易走神,能够集中精神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就是,将目标分解为小段,让自己能在仅有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内完成它。


  • 尝试从易到难。有的时候拖延症患者并不是卡在了哪一步,而是压根就不愿意开始,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单的分解任务开始,就能慢慢激发 “蔡格尼克效应”,让原本整块看起来困难任务,慢慢变得可执行。


  • 放弃完美的想法。完美不是拖延下去的借口,回顾一下之前做过的事情就能发现,拖延本身并不能让事情接近完美。设定一个到此为止,不论如何这个任务只在这个期限内完成。


说了这么多 “跑偏” 的例子,以及解决方法并不是为了吓唬大家。其实很多名人都有这方面的毛病,我们并不孤单。

 

比如,创建苹果的乔布斯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好多与他共事的人都反映他有这方面的毛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要到最后时刻才会去看自己的演讲稿;至于对于细节有强迫症的企业家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比如因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他甚至写了一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所以面对 “蔡格尼克效应” 我们大可不必太过纠结,能够将其调节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强度,激励自己取得进步才是最关键的

 

哦,不知道你们脑中的背景音乐停了没有?按照蔡格尼克效应,如果我们希望尽快忘掉脑中循环的这首歌的片段,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起耳机把歌听完,因为未完成的歌曲最容易残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新生大学




今日话题

你有哪些拖延症?



点击下图阅读

秒杀一切数位板,它才是原画师的福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格尼克效应
那些年收藏的东西你看了吗?
未完成情结和契可尼效应与初恋
强迫症对上蔡格尼克
五分钟心理学 | 为何「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直到看见孩子磨洋工的隐藏剧情,我才找到比催催催更有效的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