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苦特效方
辨口苦勿泥于寒热+口苦特效方+口苦和慢性胆囊炎治疗之专方 (余国俊)+口乾口苦勿忽視
辨口苦勿泥于寒热
口苦是一临床常见症状,笔者受《中医诊断学》中“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的病证”的影响,在临床中遇见口苦的患者均从热证考虑,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热象,甚至有明显的寒象,不知如何辨识口苦。近一步深入学习发现口苦寒热皆有,历代也有口苦是寒是热的争论。学习后认识比以前进了一步,自觉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兹就历代有关口苦的争议作一小结,以提醒学习到一定阶段的同学要慢慢走出必然王国,医学是门极其复杂的学科,不能有任何成见,必须辨证论治,实事求是。
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成。或口淡者,胃热也。”后世多宗此说,认为口苦属热。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其在《证治准绳》中载“脾热则口甘,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认为“舌苦是胆热”。清代医家沈金鳌也认为口苦属热,在其《杂病源流犀烛》中载:“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肝移热於胆亦口苦。”建国后姚乃礼所主编的第二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也认为:“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症都有口苦的表现”,所列三个症候:邪入少阳、肝胆郁热、心火上炎均属于热。口苦属热的认识流传大抵如此。
明代张景岳即对口苦属热提出异议,在其《景岳全书》中论述:“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居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心尽因胃热。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在治疗上认为:“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
再考证历代方书,口苦不从热治者并不少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载有治疗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的虎骨酒补方;治疗少气口苦身体无泽的补胃汤方。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亦收录了补胃汤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主症有口苦的方子尤其多,如理中圆、守中金圆、腽肭脐圆、金钗石斛圆、苁蓉大补圆等均非苦寒之方。宋代《圣济总录?胆门》也载录了治疗“胆虚生寒,气溢胸隔,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的天雄丸。主张口苦属热的沈金鳌亦宗《千金要方》收录了口苦寒则补胃,热则泻胆的治法。
现代医家在临床也发现口苦并非皆属热,不乏寒证、虚证,对于口苦属热也提出了争论。如陆某[1]遇一口苦咽干患者治疗年余不效,已经使用过小柴胡汤加减和龙胆泻肝汤加减,后从《素问?奇病论》和《景岳全书》得悟,改用滋肝肾、益心脾之方获效。刘某[2]治候女,口苦月余,即食甜食亦觉口内有甜味,胁腹胀满,肠鸣漉漉,不欲食,气短乏力,大便溏。脉沉细滑,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白润。根据脉证分析,证属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土壅木郁,投以健脾渗湿,温阳化饮之苓桂术甘汤加味而获效。周某[3]以真武汤原方治一口苦老妪,其形胖而多疾,终年以棉帛裹头,不尔,则头部抽冷风般不适疼痛。身颤,双上肢发麻,头晕数十日,口特苦,虽食辛、咸、甜之品,其苦依然如故,舌暗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脉沉细。
柯氏[4]总结了如何辨识口苦的寒热属性。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作主症,热清则苦味自除,但在内伤杂症中,口苦有主寒者,两者之别须从口苦本症及舌苔与全身症状来辨之。口苦主热者,口苦且干,渴欲饮水,饮之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秽。其苔多见深黄或老黄或黄而干燥或黄腻,舌质偏红或红绛。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印。
从以上医家的论述可知口苦寒热皆有,不可拘泥于口苦属热的论断。笔者更进一步认为辨识口苦不重在寒热。
口苦之症《内经》早已述及。《素问?评热病论》载:“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 《素问?痿论》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载:“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从上述引文可知《内经》没有从苦属火来论述口苦,而是从胆立论,古人认识到了胆汁味苦,胆气上逆则口苦。故我们认识口苦可以不必拘泥于苦属火,而要从胆来认识。 “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各脏腑都与胆的疏泄都有密切关系,寒热虚实均可以导致胆气上逆,从而出现口苦,故认识口苦不在于寒热,而在于导致胆气上逆的原因,针对胆气上逆的原因而辨证施治,胆气下行则口苦自除。此处的胆气不可拘泥于胆汁,从气的运动去认识则天地宽广,如从胆汁上逆去认识则眼目狭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胆汁反流;2,肝病胆汁酸向唾液中移行;3;苦味阈值降低;4;精神性口苦;5,不明原因,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噜、张口睡觉、口腔发炎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现代医学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认识口苦不能拘泥于胆汁上逆。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于口苦的原因认识是丰富,口苦属热的论断并不正确,认识口苦不应局限于寒热。口苦的病理重点在胆气上逆,认识口苦当着眼于气机,遵循辨证论治的原汁,否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陆文生.口苦治验谈.江苏中医药,1991,(9):20
口苦特效方 作者:少熬浆糊
口苦作为一个单纯的症状出现,此类病人亦不少见。中医称此病为胆瘅。是源于《内经》:“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主要症状就是口中时时泛苦,别无所扰。吃什么东西都感觉有苦味。中医多责之胆火上溢,采用清泻肝胆的办法,选取龙胆泻肝汤来治疗,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口苦也是少阳证小柴胡汤的一个主要症状,所以有的医生也选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但效果同样不太理想。
一天我在天津中北镇的门诊刚上班,就来了一个大嗓门的老大爷,说别无所苦,就是嘴苦,吃嘛东西都带苦味,已经半年多了,想在这里试试,看能不能治疗。并且问我们有没有医保。还说吃过龙胆泻肝丸,牛黄清胃丸,并且随身带来了一张方子,喝了20多剂也没有其作用。我看了看,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还真用的不少,20克。老大爷说看过的医生都说自己肝胆火盛,胃火大。我见其舌苔黄质红,摸其脉弦,诊为胆瘅,证属胆火上溢。处方: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生牡蛎30克7剂。老大爷看着我开的方子满脸的疑问,不断地摇着头。说你这方子就三味药,能起什么作用。前医每副药龙胆草斗20克,你才10克。我说大爷呀!方药不在剂量大小和药味数多少,在于对不对症。以前不是有句俗语吗?“小方气死老中医吗!”你试一试吧!老大爷有摇了摇头,反正没有几个钱,就抓着喝点试试吧!
过了大概一周多,老大爷兴高采烈的推门而入,一进门还是大嗓门,“真么没有想到,这点药就好使,我的口苦病已经好了,问我是不是小秘方,我说那是别的老中医的经验方而已。并且有介绍了一个一起锻炼的同伴。60多岁,也患口苦多时,也曾经吃了不少龙胆泻肝丸和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等。现在由于上述的药还在吃,每天都腹泻两三次。还伴有纳差,口中感觉发粘。刻诊:中等身材,比较胖。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诊断为胆瘅,证属胆火上溢兼痰热上扰,处方柴胆牡蛎汤合黄连温胆汤:柴胡10克、龙胆草6克、生牡蛎30克、黄连10克、竹竹茹15克、茯苓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生甘草6克、茵陈30克。7剂水煎服。病人一周后复诊,述说嘴里已经不黏腻,食欲好。望其舌苔黄腻已去,摸其脉滑像已去。现在唯感口中还略有苦味。于是去上方黄连温胆汤,嘱咐病人连服柴胆牡蛎汤7剂,口苦未尽剂而愈。
柴胆牡蛎汤是四川名医余国俊推荐其先师简老中医专门用于治疗口苦和慢性胆囊炎的效方,如果遇见单纯的口苦一证,单用就可。如有兼症,临床上要适当加味化载。另外本方还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基础方,临床上根据出现的不同症候适当添加方剂,组成复方治疗,疗效远远超出一般的常用方剂。
口苦和慢性胆囊炎治疗之专方 (余国俊)
主方: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主治:口苦、慢性胆囊炎。
口苦的病机比较单纯,胆火上炎。大家知道,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或“胆火上炎”。如《素间·奇病论》说:“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素问·痿论》又说: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可见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
因肝主谋虑,若“数谋虑不决”,则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火,波及于胆,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溢,则发生口苦。
我治口苦习用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这首专方治疗单纯性口苦的有效率大约是十之八九。
验案1.周XX,男,61岁,1985年10月5日初诊。
患者口苦约半年,未尝介意。半月前饮酒过多,口苦加重,夜卧尤甚,而辗转难寐。
前医曾予小柴胡汤加焦栀、知母、夏枯草3剂,口苦稍减;又换服龙胆泻肝汤3剂,仍无显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
此为单纯性口苦,病名曰“胆瘅”。处方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2剂。服头煎后约1小时,口苦大减;服完1剂,口苦消失,夜寐亦安。1个月后因饮酒啖辛辣,口苦复发,乃取上次所余之药煎服,亦尽剂而口苦消失。几年来口苦偶尔复发,均照服本方1-2剂而安。
柴胆牡蛎汤作为治疗单纯性口苦的专方,颇具“简、便、廉、验”的特色。口苦为兼症时,若将本方合入治疗主症的当用方中,则有信手拈来而独当一面的妙用。附带披露一下,此方本系简老先生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通治方,而施用于肝胆郁热型者疗效尤佳。
我治疗慢性胆囊炎,恒喜专方专药(柴胡lO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何要用专方专药?一者,为弥补辨证论治之足,二者,确有使用专方专药的客观依据。因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证候虽较复杂,但其总的病理机制,大多属于肝胆郁热,脾胃气化乖乱而壅遏(常证如此,变证不在此列)。故以柴胡升发肝气(肝喜升),疏肝达郁(木郁达之);胆草大苦大寒,沉阴下降,泻肝胆实火(相火寄旺于肝胆,有泻无补,宜降不宜升);生牡蛎寒咸软坚,散气火之凝结,去胁下之痞硬,而能浑融肝胆、脾胃之气化于一体。三味相伍,一升一降一和,专治肝胆之郁热,方能提高临床疗效。今试举验案数则以证之。
验案2.陈某,女,41岁,1977年5月1 1日初诊。患者于1974年6月患急性胆囊炎,经中西药物保守治疗缓解后,右上腹一直胀痛并放射至右肩胛区。自言曾连服中药43剂而痛不止,伴见胸闷拒按,咳痰成丝成块,口苦如含鱼胆,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因肝胆郁热,煎熬津液成痰,窜行肩背,阻滞胸膈。治宜升肝降胆,清热化。予专方专药合温胆汤、小陷胸汤加花粉: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法夏、云苓、枳实、炒瓜蒌仁各12g,竹茹10g,陈皮、甘草各6g,川连3g,花粉30g。服4剂痛止,诸症大减,唯右肩胛区滞不舒,上方加地龙10g,僵蚕15g,又服4剂,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后追访未复发。
我早年治慢性胆囊炎,未尝用专方专药,唯循辨证论治法则,分别使用疏肝理气、清胆和胃、宣化湿热、活血通络等多种治法。倘认证无差,确有效验。然终因病情变化多端,反复缠绵,难于掌握和控制。而一旦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就能执简驭繁,驾轻就熟,提高疗效。由此可见,辨证固然重要,辨病亦不可忽视。临证者将理论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具体落实到实践上的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乃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我的中医之路》《中医师承实录》----余国俊)
古道廋马按:口苦一症临床上很常见,我在未看到余氏口苦专方时,常用小柴胡汤和龙胆泻肝汤解决,大多无效,少量有效。按理说病机诊断不错,用方也无大误,但就是疗效不高。于是留心专方专药,后看到简氏柴胆牡蛎汤,心中甚喜,用于临床验证,效果斐然,之后也就成为了我治疗口苦的专方。2005年曾治一老妇,找我治疗冠心病,中医治疗稳定后,向我提出能否治疗一下口苦,说是十几年了,吃了很多药,都没有解决。我听后就用小柴胡汤合简氏柴胆牡蛎汤,五付就解决问题,把老太太高兴的不得了。逢人就说我的医术高,把我夸得很不好意思。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实在是余国俊老中医大公无私贡献的秘方。据余固俊老中医介绍,该方最早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专方,我在临床中也常运用,一般情况是合入所用之方中,如柴胡干姜汤,大柴胡汤等等,都能大大提高原方治疗效果
口乾口苦勿忽視
踏入六月,天氣開始炎熱,不少人都會食慾不振,出現口乾口苦的問題。有些人即使經常喝水,仍覺得口乾未減,或半夜更見口乾,即是含服潤喉糖,只可解一時之渴,而不能根治。
中醫學上稱這現象做「陰虛」。人分為陰陽,陽代表身體的機能,陰則代表體內的液體,包括血液、唾液、淚水、內分泌及精液。若陰分不夠,便會出現口乾、鼻子乾、皮膚乾的現象。這情況單靠多喝水於事無補,一定要從養陰入手,才能滋潤整個身體。另一方面,陰陽是講求平衡的,若身體燥熱,陽火上升,相對陰分就會更加不足。陰虛的人除「乾」以外,多半精神不振、容易疲累、心血不足、四肢冰冷、記憶力衰退等。治療方法必須先清熱降陽火、再養陰為主。
而口苦與膽汁排泄失常有關,「膽」只是儲存的器官,「膽汁」其實是由「肝」分泌製作,所以中醫認為,若果肝火過盛,就會讓膽汁向上蒸發,形成口苦,而不能下注至腸幫助消化,更甚者還有可能形成膽結石,所以千萬不可忽略口苦這小毛病。
中醫角度認為,口乾口苦的症狀,與「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暖冬經過,進入仲春時節,按照四時對五臟的理論,春天適宜養肝,因春天天氣多變化,肝陽、肝風容易隨春氣上升,影響脾胃功能,導致口乾口苦,所以春季應該多飲滋陰健脾補肝血的湯水調理內臟,以下介紹幾款清潤湯水以供選擇:
一. 夏枯草清肝茶
材料:夏枯草五錢,茅根(乾)四錢,山梔子三錢,紅棗(去核)五粒,白糖適量。
製法:全部材料浸洗乾淨,加水六碗共入煲,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約四十分鐘,加糖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利濕去水,特別適合口苦口乾,小便黃而大便秘結者服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
註釋:夏枯草性味苦辛、微寒,有消暑清肝明目的功效;茅根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渴的功效;山梔子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紅棗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
二. 天冬養肝湯
材料:生地八錢,天冬五錢,杭菊花四錢,陳皮一錢,豬肝一副,豬瘦肉六両,鹽適量。
製法:先將豬肝洗淨切片汆水,豬瘦肉亦洗淨汆水,其他材料浸洗乾淨,加水六碗共入煲,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約一至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2用。
功效:補肝養血,明目清潤,適合肝血不足而口乾口苦、眼矇眼赤、心煩失眠等人選用。
註釋:生地性味甘苦、寒,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天冬性味甘寒,有滋陰養血的功效;杭菊花性味甘涼,有養肝明目的功效;陳皮性味辛溫,有燥濕化痰,理氣醒胃的功效;豬肝性味甘、苦、溫,有明目補肝養血的功效。
三. 雪耳清補雞湯
材料:雪耳六錢,海玉竹四錢,枸杞子四錢,茨實六錢,淮山六錢,紅棗(去核)六粒,母雞半隻,生薑三片。
製法:先將雪耳洗淨泡發,母雞亦洗淨去除內臟、切件汆水,其他材料一同洗淨,加水十碗共入煲,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一至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潤燥生津,補脾益腎,但外感未清者不宜。
註釋:雪耳性味甘平,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玉竹性味甘涼,有滋陰潤燥的功效;枸杞子性味甘平,有補腎明目的功效;茨實性味甘平,有補脾滲濕,益腎固精的功效;淮山性味甘淡平,有補腎健脾的功效。紅棗-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母雞-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效;
四. 蘋果雪梨湯
材料:蘋果兩個、雪梨兩個、瘦肉半斤、蜜棗兩粒。
製法:先將瘦肉洗淨汆水入煲,煲至三十分鐘;另將蘋果、雪梨洗淨,去核連皮切塊,連同蜜棗入煲,再煲三十分鐘,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預防口乾,潤燥生津,可補充糖份和維他命。
註釋:蘋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止渴生津之功效。
雪梨-味甘微酸,性涼。有清熱、止咳化痰、生津潤燥之功效。
瘦肉-味甘咸,性平。滋養臟腑,補中益氣,滑潤肌膚。
其實,要徹底解決口乾的問題,平時除了要多飲水外,還有謹記要從生津做起,例如早點睡覺,不熬夜,
有足夠休息,多選用沙參、玉竹、雪耳、麥冬、石斛等作湯水食療,以養陰生津。日常亦應該多吃養陰潤肺的蔬果,因其含有大量水分,可補充人體所需,如冬瓜、涼瓜、梨、獼猴桃、西瓜等等。蔬菜中綠葉菜是最好的,可以幫助大便通暢,而且多喝冬瓜湯、冰糖雪梨水對緩解口乾會有一些好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效验灵方-------口苦和慢性胆囊炎治疗之专方
王幸福经验——口苦治疗之灵方
[转载]口苦并非皆肝火,少阳血虚何其多
专方专病:柴胆牡蛎汤治疗慢性胆囊炎
医案: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小方疗大病:口苦特效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