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下)

三、背 部 要 穴

  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这些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和十四椎。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看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看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

  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是虚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循经上按,在小腿内侧中部足太阴与足少阴经之间,有一明显硬结,按之胀痛。乃以15寸毫针,于硬结处上下通导,再以皮内针一枚,刺入局部埋针。针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傍晚时水疱已塌陷,次日清晨水疱完全消失。无疾按:此例属典型的经络辨治验案。西医看来,此当属真菌感染类疾病,治疗当以抗生素类对抗,以杀灭病菌。但此病初起,邪势较猛,又尚未糜溃;外用药无用武之地,内服药则效缓难耐。按中药治疗思路,此湿邪下趋,法当渗利。但药物作用于全身,对此局部迅猛之邪,的确欲速而不达。如果此时心中怀有经络辨证的思路,尝试从经络角度去认识此病,就可以很轻松地获效了。

  首先天在长夏,湿气当令。人受气于天地,与天地之气时时相通。且无疾体质偏于气阴皆不足,内有湿象。今外内湿邪相感,因成此疾。湿性重浊趋下,所谓“水往低处流”。人体从而因势利导,希望将水湿邪气从足排出。但外内之湿合而力大,正气不足以将湿邪完全排出体外,邪至中途而止,水湿停聚,滞留经脉。邪气不出,将藏身何处呢?实践表明,何处不足,邪气就会流向何处。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疾平素脾肾即有不足象,今邪趋之处,正在两经间,恰与病机相合。循经上求,两经间得触硬结,即是江河壅闭之症结所在。至此则诊断已明。

  正气本欲驱邪外出,只因邪气稽留经脉而成结聚之势,方致邪留不去。故治疗之法,重在以针疏导,决口泄洪。只需将结聚打开,恢复河道通畅,正气即可推动邪气外出,一泻千里。另,泄洪排邪看似简单,其实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解结之后,若能辅以皮内微针,缓缓助正推动之力,方可速收全功。病案2女,42岁。3年前之盛夏,患者与无疾一起坐火车前往内蒙古公干。由于在北京感受暑湿邪气,患者凌晨突发急性胃肠炎,腹中绞痛,腹泻不止,呕吐数次。天微明时唤起无疾为之诊治。诊见面色倦怠,乏力懒言,舌苔有黄腻象。此病在肠腑,经属阳明,暑湿为患,亟当驱邪宁正。沿足三里穴以下按循,在上巨虚穴附近得一明显压痛点,刺之。再于腹部肚脐两侧之天枢穴行针,患者谓:针下呈线状向下放射,腹痛立止。留针5分钟。针后患者又行腹泻呕吐各一次,即止。下火车后还须8小时左右汽车路程,起伏颠簸较甚。无疾间以手指按压患者内关穴,一路平安无事。无疾按:病案1为典型的经脉病,毫针善调经脉之气,对此类病症自然疗效显著。其实对于脏腑病症,针刺的效果同样十分满意。此例属急性胃肠腑病,又发生在特殊的环境中(火车上),手边无药,更显针刺疗法之便捷优势。

  此例案中,湿热之邪困阻胃肠。邪气为患,正气即欲逐邪外出,故而上吐下泻。但所感邪气来势较猛,一次吐泻尚无法完全达到逐邪目的,故见反复再三。现在的问题是,邪气几经吐泻,已经衰其大半。但正气在逐邪过程中,同样经受了较大的损耗。这些英勇的战士,一心奋力抗邪,却忽视了自身的安危。因为吐泻的过程,并不仅是单纯的逐邪。湿热之邪委身于人体水谷津液之中,逐邪必然导致大量阴津的损失;同时,要驱逐盘踞体内的邪气,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气。

  当正气大虚之时,又经常会发生一种变化:正气变得异常敏感。譬如一个人屡次受到他人的攻击,伤痕累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此后这人对敌人的警惕性会异常提高,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全副武装来备战,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举动。这种现象出现在急性胃肠病患者身上,就是吐泻不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是神病的一种表现。此时最需要的,只是有朋友站在身边,轻轻的拍下肩膀,说一声:“兄弟,太累了,歇一歇,放松一下吧。”

  当此之时,医生面对的问题有二:一是驱逐未尽之邪,二是安抚过劳之正。针足阳明之应与天枢穴,其旨即在解胃肠之结,抚胃肠之正。

  按当前公众对于针灸的认识,针灸最擅长的,不过是医治中风后的偏瘫,及面瘫口眼歪斜。再深入了解一些,会认为针刺取效很快,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如上面两则医案中提到的,或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急性疼痛性疾病。那么对于慢性顽固性的病症,针刺的疗效又会怎样呢?病案3女,33岁。产后腰痛8年。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盆腔炎。屡经中药、针灸治疗,疗效不理想。无疾诊时见:腰骶部正中酸痛,压痛明显。腰痛晨起时最重,自感僵硬,翻身困难,弯腰困难,行走困难。腰部喜温喜按,艾灸后觉舒适。白带量多,浑浊不清,气味不甚。大便长期不成形。夜尿2~3次。夜寐可,食欲可,月经常后期三四日,有血块。舌淡,苔薄白,有齿痕。无疾按:此例病情比较复杂,虚实兼备。脾肾阳气不足,下焦又有湿邪为患。以温健脾肾,利湿活血方药治疗数月,有效但始终无法满意。改以针灸治疗后,医生皆以病位在腰,直属督脉与足太阳经,关乎足少阴经。从此三经考虑,每取穴肾俞、委中、太溪及局部阿是穴等,针后疼痛即减轻,但不数日病情依旧。后再经针刀、膏药外敷、刺血、艾灸等方法治疗,收效皆不满意。无疾这里提示一点:在诊治一些病情相对复杂的疾病时,应用经络理论进行辨证,不能把思路严格地局限在经络循行的框架内。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脏腑的问题,可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一条经脉的病症,也可以造成其他经脉的病症。继续讲此案的诊治过程。

  鉴于此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无疾对患者十二经脉(如上讲所讲的部分)进行全面的按压检查(可谓之经脉体检法)。经查,患者出现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足三阴经和手太阴经。足三阴中,尤以足太阴为甚。结合患者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腹泻、夜尿频,舌淡,有齿痕,此患者证属比较典型的脾肾阳虚。正气亏损,寒湿邪气长期稽留体内,气血壅滞,而成此患。此时治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正气的扶助。

  故以补中益气丸与艾附暖宫丸二药,日服两次以培补正气之根基。同时于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处行针刺补法;腹上中脘、天枢等穴见硬结处针刺以通达肠腑;对足太阴经脉硬结处通行疏导以利邪;并于腕骨穴、中渚穴、合谷穴等处一边针刺,一边嘱患者活动腰部,令人体在运动中完成自我调整,以令正气复位,而腰间邪气无处容身。经针三次后,患者腰痛即大减,自诉晨起腰痛若失,活动自如。

  在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还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辨证体系。无疾前面从四诊到辨证,以及后面的中药、方剂和医案部分,都是以脏腑辨证的思路从一贯穿而成的。到了针灸部分,大家如果留心,或许会发现一些变化。这里强调的,往往不是患者病症是虚在气还是血?是寒邪停聚,还是湿邪不化?取而代之者,是病在何经?

  针灸辨证体系的问题,是无疾自读大学起,一直感到十分困惑的一个问题。课本上所讲的辨证方法,似乎与中医脏腑辨证无异。但临床所见,针灸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却很少有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作的。针灸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病从何来呢?究竟怎样的一种方法,才是可以对针灸临床发挥切实指导意义的辨证方法呢?下面是无疾对既往一则病例作出的详细分析,对照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两种不同的方法。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读到此案的各位朋友,不妨据己之所需,拿来主义。病案4李某,女,50岁。主诉:舌痛10年。现病史:1996年开始,自觉舌尖疼痛,至夜及安静时加重。当时未予重视。近3年来,舌痛逐渐加重,位置走串不定,影响睡眠。经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予止痛喷剂,疼痛暂时缓解,但停药即作。后经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1983年生产后,曾患下肢静脉炎,经中药治疗痊愈。

  刻下症见:舌烧灼样疼痛,舌尖尤甚,舌体、颊内侧、上颌部走串样疼痛;疼痛在安静时及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疼痛得饮食可缓解。患者身体偏胖,性急易怒。饮食可,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夜寐不安。目干涩,耳鸣。脉两关上滑,尺沉。舌淡白,苔白腻,舌尖部略红,未见糜烂及出血点。以下试从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角度,对上述病例进行分析。

  1、经络辨证分析将《内经》中涉及的所有与舌相关的经络内容总结后发现,与舌发生联系的经络包括: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三者在循行方面与舌的联系,按《灵枢·经脉》篇原文记载如下:足太阴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三条经文的记载来看,足太阴经直接与舌本相连,散布于舌下,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足少阴经主要分布在舌的两侧;以上两条经脉的主干均止于舌。手少阴络则是在循行过程中联系到舌,止点在于目系。

  接下来,在主病方面:足太阴经“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足少阴经“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手少阴络主病“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分析三条经文可以发现:足太阴经所主的与舌相关的病症,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舌本自身的病变;足少阴经所主病症,则与肾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手少阴络主病更趋向于舌在发音方面的异常。

  综合比较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在循行和主病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此例患者出现的舌痛,在经络方面当属足太阴经证。即此例患者的病位在于足太阴经。

  关于辨识病性虚实的问题,《灵枢·卫气》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该篇在论述十二经标本后提出:“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本例舌痛其病位在上,病性属于第四种“热痛”。因此,该病症当属实证。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对本例病症的经络辨证结果,即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为实。根据辨证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治疗过程中的选穴和手法。

  根据《灵枢·卫气》篇中对足太阴经标本的论述“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表示舌本发生的疾病,其治疗当选足太阴之本穴“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即今日之三阴交穴)为主穴治疗。据此拟定针灸处方为主穴:三阴交;配穴:脾俞。针刺手法:泻法。

  以上病例的诊治过程,大致体现了经络辨证的基本步骤,即①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②辨识疾病病位在于何经;③判断病性虚实;④确立临床选穴方案和针刺手法。

  进一步分析上述步骤可以发现:①以《内经》原文为依据,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是辨经选穴的基础;②辨经的过程,需要依赖于对经络循行、主治的综合分析和判断;③选穴的依据,需要建立在《内经》中确立的多套治疗体系的灵活运用的基础上;④病性的判定,直接影响刺法;而病性判定的依据,除需根据病症特点外,还与医生的手下感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在理论上探讨病性的问题显得比较复杂。

  2、脏腑辨证分析综合考虑主症、兼症来判断病位病性。从舌痛的部位来看,“舌烧痛,舌尖尤甚,舌尖部略红。”病位主要在于心;另存在“大便不成形”,“性急易怒,目干涩”以及“耳鸣,尺沉”,说明病位方面,还涉及脾、肝和肾三脏。

  从舌痛的性质来看:舌烧痛是热象,但疼痛并非持续不减,而是以安静时为著,得饮食可缓解。由此可知,本例舌痛因虚而起。另从一些兼症表现包括:“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目干涩”,可以看到,患者存在气血两方面的亏虚。此外,“身体偏胖,苔白腻,脉两关上滑”,表明患者体内还有湿邪内滞的征象。

  综合考虑病位病性,可以得出,以脏腑辨证法分析,此例患者当属:心肝血虚,脾肾气虚,兼有湿证。

  从上述两种不同的辨证方法中可以看出:面对完全相同的病症,采用两种不同的辨证体系来分析,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对病位和病性的认识:按经络辨证,则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属实;按脏腑辨证,则病位在心,涉及脾、肝、肾,病性属虚。相比而言,经络辨证的结果,对针灸方法的使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而脏腑辨证的结果,无疑对中药疗法更具针对性。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根据中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谈谈中医头针的作用原理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针灸可以通过六经辨证施治
我的学习方法和临证体会
访问针灸大家何树槐教授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